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魂:赵树理在沁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86727
  • 作      者:
    田澍中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田澍中,山西省沁水县十里乡田家湾村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一级文学创作员、晋城市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已出版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十多部,国家级选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等转发作品多篇获省级、国家级文学刊物优秀小说奖多次。
展开
内容介绍
  赵树理作为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开启的文学大众化时代的一面旗帜,过去对他的研究和宣传都很不够。新时期以来出版了一些著作,各有特点。《文魂·赵树理在沁水》选取“赵树理在沁水”这一独特视角,注定了它是一本寻根之作,使读者能够看到传主更多的本来面目,追寻到他真正的文学人生的源头。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是一出人头地之后,又都离开了农村,至少从思想上、感情上、意识上离农民远了。赵树理是历史上出身农民又始终不离农村,不改变农民生活、农民意识的少数“士子”中的一个,如他所说,从来不到“上等人”那里去“入伙”。他住在城市,心里想着农民:城市下雨,他为故乡多旱的土地解渴而庆幸;冬天用上暖气,他心里念叨,尉迟村今年缺煤不缺煤。他回故乡,不去自己家里,先到是赵树理在故乡得来的,故乡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给了他灵感,故乡是他生活的源头,也是他创作的源头。田澍中在《文魂·赵树理在沁水》里把赵树理在故乡的活动如实展现出来,使我们既看到传主的过去,又对其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收获是双重的。
展开
精彩书评
  ★我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迫不及待地粗读了一遍,我兴奋了;细细地读着,我陶醉了:读完之后,我高兴了。这是一部成功的书。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赵树理向我们走来。该书信息量很大,可以说是一部赵树理研究的力作,也是赵树理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赵魁元
  
  ★《文魂·赵树理在沁水》一书的作者有着鲜明的又化态度,那就是深情地热爱赵树理及其作品,但又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审视赵树理,将赵树理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作了理性的分析。他的文化观念同样是明确的,那就是以现代人的思维去研究赵树理,评判赵树理,分析家乡沁水对赵树理成长为大师的积极意义与时代局限。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占平
  
  ★田澍中在这本书里把赵树理在故乡的活动如实展现出来,使我们既看到传主的过去,又对其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收获是双重的。因此我说这是一本寻根之作。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原会长、文艺评论家董大中
  
  ★《又魂·赵树理在沁水》不仅是对赵树理书写现状的一个发展突破,更是对当前如何将文学与史实结合、小说与散文结合、人本与文本结合的一个新发展,或者说,是一次新尝试。这种新尝试,因为有对当前文坛整体的清醒审视作基础,所以,这一尝试尽管会有种种不足,但却具备了相应的高度。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原院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傅书华
  
  ★赵树理说过,他的思想、创作、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始终是“自成体系的”,而这个体系的形成和他在沁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澍中正是在这部纪实文学中对此进行了琉理和探讨,把对赵树理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深刻的层面。
  ——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赵树理之子赵二湖
展开
精彩书摘
  《文魂·赵树理在沁水》:
  一天,赵树礼教小和尚们学习唐诗,当他念到李白的《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立即想起了王春。他曾经和王春有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现在没灾没难,悠闲自在,王春呢?大概还寄居在原村亲戚家吧?他想,他不能只顾自己在寺中逍遥,不管王先生的死活。他要挣些钱,让王先生衣食无忧。他离开寺院,回到家里,把他的想法对父亲说了。父亲也是讲江湖义气之人,理解儿子,支持儿子,帮儿子做了些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小儿病的丸散膏丹,买了宣纸、笔砚,装在钱褡子和柳条箱里,赵树礼背起三弦,郑重地上路了。
  他一天步行了80里山路,黄昏时分走到原村王春的亲戚家里。王春一见赵树礼惊讶道:“不到一个月你就来了,听到什么了吗?出了什么大事?”
  赵树礼说:“没有什么风吹草动,也没出什么大事。我想,你独自住在这里,身无分文,给亲戚增加负担,这不是长久之计。我想再出去赚些钱,咱俩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
  王春大喜,让亲戚端过饭来,亲戚很为难,说不够两人吃。王春对赵树礼说,你走了一天,你吃吧,我饿一顿没事。赵树礼吃了一碗,不饱,但不吃了,对王春说,今晚咱俩挤挤,明天我就去看病卖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住到哪儿。
  次日清晨,天不亮赵树礼就上路了。每过一个村庄,他就弹三弦卖药、看病、唱戏、说书、卖字画,他没有放弃任何挣钱的机会,第三天回到王春亲戚家里,他掏出挣来的400多个铜钱,给了王春一半。王春很激动,没想到赵树礼这般讲友情、讲义气,一言九鼎。在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赵树礼就以原村为中心,在方圆20里以内晓行夜宿,卖艺挣钱。有时,一天能挣一二百个铜钱;有时跑几个村庄,只能换碗饭吃。赵树礼隔三五天回来给王春送一次钱,并把自己的那一半兑换成现洋,寄存在王春亲戚家中。
  阳城西北乡是典型的穷乡僻壤,远没有东乡富庶,赵树礼的收入越来越少。他决定走远些。这一次,他走到了一个叫小溪的小山庄,村子不大,人不多。他弹三弦,唱梆子,吆喝半天,围观的人多,出钱听戏买药的人没有一个,更没有买字画的。眼看着快到中午了,还没开张。有人端着大海碗来看他这个做小生意的,赵树礼看到村民的碗里尽是萝卜片、干豆角、酸菜,只有稀零零的几粒米。心说,这里的人真苦焦啊,比我们尉迟还苦。快过了饭时,还没有人来看病买药,赵树礼觉得肚子叽叽咕咕。他从钱褡里掏出几个铜钱,对端着大海碗捞菜的一个中年男子说:“大哥,两个铜钱,买你一碗饭吧?”
  这个男人小眼滴溜溜地转着,没有表态,恶狠狠的目光落在赵树礼的钱褡子上。他咽下一大口菜,说:“再加两个!”
  赵树礼说:“大哥,这样的米羹饭我吃得多了,就值一个铜钱,给你两个已经不少了。”
  “那你吃铜钱吧!”
  无奈,赵树礼只得加了两个铜钱。那男人端来同样一大海碗稀饭,赵树礼边吃边问:“翻过这座山是哪个村?”
  “沁水县张村、土沃。”
  “有多远?”
  “十来里吧。那里比这里富,中午都吃干饭。”
  赵树礼决定去张村、土沃一带走几天,多挣点钱。他心想,不多挣点钱,王先生在亲戚家住得也不气粗,得看人家的脸色,他要王先生有面子,住得理直气壮,就得多挣钱。饭后他没敢停歇,在崎岖的山路上低头躬腰,费力攀爬,还不到山顶,就冒出一头汗来。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文化尉迟
第二章 圣贤之道
第三章 野鹿遇狼
第四章 板掌打虎
第五章 雏凤清声
第六章 三晋浪人
第七章 黎明时分
第八章 重大转折
第九章 独臂擎天
第十章 自成体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