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修行:赵德发访谈录》:
钟红明(《收获》杂志编辑、上海东方电台兼职主持人):你们好,听众朋友,我是红明。感谢你在今天中午的12点到13点如约来到《文化大峡谷·坐看云起》(以下简称《文化大峡谷》)时刻。今天与我们相遇的是一位遥远的朋友,来自山东日照的著名作家赵德发先生,他会告诉我们滋养他的文学创作的土地与人,以及他曲折的经历。
前两天,我重看了一部电影《巴黎之吻》。影片结尾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有个男孩说:“凯蒂,你的内心被人点亮了,可惜那不是我。”这样一句话告诉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生命的某些什么样的时刻,我们的内心会被点亮。我想,这样的点亮,来自某些遭遇。有时候,一本书,一个人,也会给我们的生命以震动。今天来到《文化大峡谷》和我们一起“坐看云起”的,是赵德发先生,他曾经获得《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也发表过许许多多的作品。他的一部长篇小说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我们请出赵德发先生。你好,赵德发先生!
赵德发:你好,红明!
钟红明:非常感谢您通过电波与听众朋友在空中相遇。我想,我们的话题还是从您出版的小说谈起。这部小说,您为什么要用《缱绻与决绝》做标题呢?
赵德发:这是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两种态度。传统农民对土地是一种恋恋不舍、缠绵缱绻的感情;新一代农民对土地则是一种决绝的态度,背离土地,脱离土地。但这个名字不太好,太文气,许多朋友都说不好。
钟红明:也许等他们把小说看完之后,他们会体会这个标题所包含的意义。你能不能给我们上海的听众朋友介绍一下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是什么激发您来写这样的东西?
赵德发:首先是因为我的出身。我出生在农村,在土地上长大,后来离开土地,又搞起文学创作。搞了这么多年,回头看一看,发了100多万字的中短篇,觉得那都不是体现我生命价值的东西。那天我回老家,和父母说了一会话,到了村外一个地堰上坐下来,看着面前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时候,我想我还是应该写它。就是这么一个念头,让我做出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决定。当时我想,如果能把这部作品写出来,我死而无憾。
钟红明:这部小说跨度是非常大的。
赵德发:40万字,从1927年写到现在。因为我想表现近百年来土地与农民之间的纠葛与感情,跨度应该大一些,我就这样做了。
钟红明:我相信,一个人在他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生长环境对他以后性格的形成与道路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我听其他朋友说,您的经历是不一般的,是不是可以回顾一下?
赵德发:我的经历是这样,出生在一个山村,在广义上的沂蒙山。我从小在那个环境中长大,对土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生养了我们祖祖辈辈;恨的是,我们庄稼人世世代代流血流汗,它却让我们吃不饱。我就想逃离土地,拼命地要走出来。后来我是当教师考出来的,考上了公办老师。
钟红明:哦,是这样。
赵德发:我上学很少,初中只上了四个月,因为家庭太困难,就下来挣工分去了。十五岁干了民办教师,后来考上公办教师,一共干了十年。后来又到公社干秘书,到县委干秘书,二十九岁那年干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二年干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就在这个时候,我就迷上文学,下决心不走仕途了,决定转行。正好山东大学作家班招生,我就去了。毕业之后到了日照。我的经历就是这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