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我演戏以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7634
  • 作      者:
    欧阳予倩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是由著名学者张玉法、张瑞德主编,台湾龙文书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版的一套现代中国人物自传,于2014年起,内地首次引进这套丛书,陆续出版.丛书的作者分别来自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教育、新闻、出版、学术、文艺、宗教各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容纳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作品,尽量保留各方面的记录,为读者展示历史的多种断面.自传写作时间多在上个世纪前半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人文特色及语言习惯,具有史料价值.丛书所选作品,有些系首次公开发表,有些绝版已久、流传不广,有些虽有重印,但内容欠完整.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力保作品原汁原味,忠实于历史记录,内容充实完整.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第一辑包括以下书目:《陈嘉庚:南侨回忆录》《陈鹤琴:我的半生》《梁漱溟:自述五种》《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等。
  《自我演戏以来》系我国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

展开
作者简介

  欧阳予倩(1889—1962),湖南浏阳人,1889 年生。原名立袁,号南杰,一作南杰,艺名莲笙、兰客、予倩,别署桃花不
  疑盦主人。自幼随祖父读书,15 岁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成城学校、明治大学商科、早稻田大学文科。
  1907 年,加入留日学生曾延年、李叔同等组织之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热血》等剧。
  1911 年返国,加入新剧同志会,先后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演出,并学习京剧。
  1913 年,在长沙组织文社,旋解散至上海,与陆镜若组春柳剧场。
  1916 年,成为职业京剧演员,致力于中国传统戏曲之继承与改革工作,参加演出先后达十余年,创造出独特之艺术风格,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
  1919年,在张謇之资助下,创办南通伶工学社,培养京剧演员。
  1922年,参加上海戏剧社。
  1926 年,加入民新影片公司,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曾任演员、编剧、导演,为中国电影事业之先驱者之一。
  1928 年,加入南国社。翌年2 月,应李济深之邀,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 年7月被裁撤。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广东分盟。
  1933 年,参与福建人民政府反蒋,事败,避难日本。翌年秋,返回上海,继续从事电影工作,曾于新华、联华、明星影片公司任电影编导。
  1937 年,主编《戏剧时代》(月刊)。抗战期间,曾组织救亡演剧队于各地宣传抗日。
  1945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9 年10月以后,历任中央戏曲研究所所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62 年病逝北京。
  毕生从事剧运工作,著述甚多,计有剧本二十余种。剧本选集《欧阳予倩剧作选》《欧阳予倩选集》,论述《倩论剧》《闲事闲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一得余抄(1951—1959 年艺术论文选)》回忆录《我怎样学习京剧》《自我演戏以来(1907—1928)》《电影半路出家记》,另编有《谭嗣同的家书》《中国戏剧研究资料初辑》、(合编)《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我演戏以来》内容简介:
  《自我演戏以来》系我国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欧阳予倩先生用写自传来消除心理上的罪恶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了。在中国过去也有类似的作品,通常称为“自讼”“自责”“自诅”等。在他所写的《自我演戏以来》一书里,开宗明义就说:“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罢!”

展开
精彩书评

欧阳予倩:我不过是个伶人,大约可以无愧
2009年11月9日、10日,北京文艺界、戏剧界隆重集会,举行学术座谈,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与此同时,广西桂剧团专程来京演出新编桂剧《欧阳予倩》.该剧描述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末期,欧阳予倩等人在桂林组织盛大的“西南剧展”的历史业绩,向这位中国话剧的开山鼻祖、京剧“北梅南欧”双峰之一的戏剧大师,表达衷心的敬仰与追慕之意.
欧阳予倩是真正闻于世、垂于史的戏剧大师,而非眼下文化市场成筐批发的“大师”.他一生编、导话剧、京剧、桂剧、歌剧、舞剧、默剧141出,电影16部,著述论文、评论、随笔258篇,演剧无数.创办过南通伶工学校、广东戏剧研究所、中央戏剧学院,桃李满天下.还担任过中央实验话剧院首任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等要职.然而尊先生为大师,先生天堂有知,恐也未必乐意.
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的自述中说:“我不过是个伶人,一个很平淡的伶人,就是现在我虽不登台演剧,也不过是一个伶人罢了,我对于演剧自问颇忠实,作一个伶人大约可以无愧.”晚年他仍然认为“我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戏剧工作者”.这里没有丝毫的做作与自谦之嫌,这是先生的志向与人格所在.
欧阳予倩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欧阳中鹄先生曾任桂林知府.欧阳予倩1904年赴日留学,1907年参加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等剧.春柳社、新剧同志会的同仁,后来当官的当官,归隐的归隐,不少人为生活所迫先后转行,唯有欧阳予倩一生与伶人为伍,以舞台为业.他曾说“我很想作个诗人,可是无论如何敌不过爱好戏剧之心”(《自我演戏以来》);“我搞戏,家里人一致反对自不消说,亲戚朋友有的鄙视,有的发出慨叹,甚至于说欧阳家从此完了.我妻韵秋受了各方面的压力,写信劝我回家,我回信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我怎样学会了演京戏》).戏剧成了他终生的志业,成了他的生活方式,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内容.
欧阳予倩既非戏剧院校出身,也从未拜师坐科.他的一切均来自生活与艺术实践.他深知戏剧之学非书斋之学、研究室之学,而是伶人之学、剧场之学.他周咨博访,随地为师,终生不弃不执不辍,学养之淹贯,造诣之深湛,成就之卓著,洵非急功近利者所易及.
1918年,欧阳予倩在上海日本人办的华文报纸《讼报》上发表了题为《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他写道:“我敢言中国无戏剧”,“何以言之?旧戏者,一种之技艺.昆戏者,曲也.新戏萌芽初茁,即遭蹂躏,目下如腐草败叶,不堪过问.”这话虽不无偏颇,却非如田汉所说的“虚无主义”(田汉:《他为中国戏剧运动奋斗了一生》).欧阳予倩与田汉不同,他从不属于田汉所说的“使酒纵马、豪气凌云、疾恶如仇、高喊‘炸弹炸弹’”一类的文艺青年,既无少年名士气息,也少以为写几出戏、登几次台便可治国平天下的轻狂.他从不曾登台疾呼什么,也不曾划地为牢,以为非某某主义或学院派之外,均不足道.他希望人们把眼界放宽一些,把圈子放得更大.他鄙弃骇笑新论、抱残守缺者.在《予之戏剧改良观》中说,“久居暗室,视日必暗”,“处暗过久,几失其明”.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面对自吹自奖、闭目塞听的今日剧界,不知该对先生说些什么好.
欧阳予倩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对戏剧的认识略有变化,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对理想的持守与对艺术的痴迷.他心目中的“真戏剧”、“新戏剧”,是“一种理想”,或者“梦”,必须有优美思想,有艺术性.即便“要借戏剧做宣传工作”,也“必定先有戏剧”(《戏剧与宣传》).好的民众剧,“当然是要用艺术的手腕”(《演〈怒吼吧,中国〉,谈到民众剧》).以为追求“艺术”,便是“唯美”或“虚无”,倘若不是政治意识作祟,便是莫大的误解.
欧阳予倩幼年读旧诗、作骈文,稍涉经义策论,对旧学略有所闻.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多年,后来多次出访德、法、苏俄等国,视野开阔,学兼中西,大半生游走于话剧、戏曲之间,沟通两者,去芜存菁,并著有《唐代舞蹈总论》等舞论,为话剧、戏曲、中国古典舞的综合研究,留下诸多见解与丰赡的资料.
话剧在中国的引进、传播,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们高呼“打倒孔家店”、“以鲜血洗净旧污”之时,民族戏曲被斥为“离奇”、“幼稚”、“恶劣不通”,属于应被“一扫而空”的“遗形物”、“退化物”.幸亏有欧阳予倩、张彭春、余上沅、赵太侔,及后来的焦菊隐、黄佐临等一批学贯中西的戏剧大家的远见卓识,才使中国话剧的发展与变革,从未割断民族戏剧文化的脐带.欧阳予倩虽没提出过诸如“国剧”、“写意戏剧观”一类的明确概念,然而其几十年的奋斗,正是为了中国戏剧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为催生中国的“真戏剧”的一生.
   林克欢

展开
精彩书摘

  自我演戏以来
  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
  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吧!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管得严,所以出外看戏的时候非常之少。祖母五十岁的那年,家里演过一次堂会,那时我不过十岁,看着红花脸杀出,黑花脸杀进,实在是丝毫莫名其妙。以后亲戚家里又演堂会,有一个从湖北回来的佣人领我去看——他是个戏迷,一天到晚地唱着,又时常和我说些唱戏的话——他指着台上演梅龙镇的花旦对我说:“叫他回来当老妈儿领你玩儿吧。”我听了他的话注视那花旦,觉得非常欢喜他。还记得那天晚上,又换了另一个班子,我就去看他们扮装,有两个人在那里画花脸,引起了我无限的兴趣——我看对面的一个,用粉涂在脸上,再拿着墨笔一线一线地勾勒,我觉得浑身紧拢来,立刻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又觉得好玩,又觉得难过。一会儿被一个小孩子拉我去玩鞭炮,我便似从噩梦中逃出一般。从此以后,我觉着唱戏实在好玩,不是口里乱哼,就是舞刀弄杖地乱跳。有时就学着画花脸,我母亲本来会画,我就拿她老人家的颜色,大涂而特涂,弄得满桌满镜台乌七八糟,自不用说;床上的毯子扯来做道袍,窗帘拿下来当头巾,鸡毛帚、帐竹竿无一不被应用。母亲的卧房就是后台,表演的地方却没有一定:有时在厅堂,有时在床上,有时便游行各处。可是表演尽管十分尽力,观客如厨子老妈之类都带几分厌恶。本来表演的功夫不甚纯熟,秩序也不甚妥当,弄坏器皿、打翻桌椅,却是常事,也怪不得他们喝倒彩。他们有时急了,就叫我母亲。母亲从来难得为这些事打我,骂几句也就完了。可是有一次,我和妹妹、弟弟、表妹一齐玩,给他们都画了花脸,做大规模的游行。谁知胭脂用多了再也洗不脱,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丝毫不觉得,后来被母亲看见,骂着替他们洗,一个个花脸洗不干净,他们都哭起来,我便挨了一顿打。以后这类的事情不一而足。我年纪渐渐地长大,便学着玩些音乐。有个剃头匠会拉胡琴,被我吵不过送了我一把二弦,学余之暇,时常拿来消遣。有一天我向先生告假出恭,带了胡琴为伴,演奏起来,竟把恭务忘了。先君偶从学堂经过,不闻书声,四面一找,却听见咿咿呀呀的琴声从厕中发出。这一次我可吃了亏,被罚三天不放学,胡琴便始终没有学好。
  有一次,母亲回外婆家去了,我和妹妹都闷得很,就把堂房的姑姑请过来一同玩。我第一个发起要唱戏,编演当然都是我一手担任。我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母亲的勒子,头上盖起红窗帘装新娘,妹妹装新娘的母亲,姑姑装新郎,我们从出嫁起一直演到拜天地吃酒席为止,时间费了一下午。我还记得别母上轿一节的唱词:“……拜天拜地拜神灵,但愿母亲多长寿。母亲福寿又康宁。……”原来我们那里盛行一种影子戏,小孩子常常爱看,这些唱调都是从影子戏模仿来的。从出嫁起到拜天地止,我们都按着派定的角色扮演,一到请酒的时候,我们大家全变了客,将柜子里的干点心,厨房里剩下的冷菜冷饭,全给搬运到一张小桌子上。姑姑说饭不宜吃冷的,我说热饭不像戏。又因为用真的竹筷子不觉得有趣,就从香炉里拔了一把香棒儿当筷子。舞台装置呢,有的是敬神的蜡烛,弄来点几对,尤其是找着了一个可以钉在墙上的烛插最感兴趣。天黑了姑姑要回去了,我和妹妹手捧着蜡烛送姑姑,口里吹着哨喇,在天井的四围绕行一周,作为是走了几十里,然后才到了隔壁,一出大戏就此结束。我做小孩子的时候演的戏,以这出为最得意,最有精彩,这比平日和许多小孩子演操兵,演拿贼好玩得多。自从这出戏演过以后,我的兴味忽然引到武术上去。盘杠子打枪,就把演戏的玩意搅了。
  我从十二岁到十四岁专门做应试的功夫,经义策论之类,勉强通顺,就去赶考。另外请先生在家里学些英文。科举既废,我便随着先大父到了北京进学堂,不到一年,就转学到长沙明德中学,读了一学期,就跑到日本进了成城中学校。我在北京的时候,看过谭鑫培的戏,不懂。可是已经能看文戏——杨小朵演《翠屏山》之类的戏,很欢喜看。但听二黄不如爱听梆子。那时候因为要念书,很少走到戏馆里去,看的戏自然很少。尽管住在北京将近一年,连哼哼都不会,可是偶然学两句杨小朵的说白,颇为侪辈所惊叹,我自己也觉得我的嗓音比戏台上的花旦好得多。那时候我和一个同乡的少年C 君同就曾宗巩先生学英文,那个少年比我大,文辞富赡,诗和小说,他读得颇为不少。我从他那里才微微领略到所谓张生崔莺莺、宝玉林黛玉之流的性格。他常常对月吟诗,大约都是些含愁难诉的意思。我还记得有“惟有寒鸦稍识音”之句,那时我不甚能懂。他往往说对着月亮想哭,听见风声或是歌唱的声音,就不禁长叹,他以为这样才能领略诗味。他曾经在下课时候,拿红墨水搽在嘴唇上,教我做眉眼。“做眉眼”三个字,我是头一回听见,我因为完全不懂,所以不理他,他看见我太麻木也觉得奇怪,但是我也多少受他一些暗示。有一晚,我叫人替我去买了一部《西厢》,翻开来不甚懂。我因为想揣摩C 君的滋味,半明半昧地拿着部《西厢》在灯下展玩,忽然听得隐隐有唱西梆子的声音,我便起身出去站在廊下——那晚正遇着祖父到朋友家里去了,底下人都在房里打瞌睡,我一个人静听那断断续续如泣如诉的歌声,随着那飒飒喇喇的秋风,一丝一片,不,千丝万片地摇着隔院憔悴的杨柳飞到我的耳边,长空如墨,从云缝里漏出的微光照见天在那里移动,纸窗背的灯火,也闪闪不定的好像有鬼。我是个十四岁的小孩子,有吃有穿,有长辈痛惜,哪里来什么很深的感慨? 可是我想起C 君的话,觉得这个情景,应当要哭一哭才对。我便昂头向着天,又低头数着脚步,微微地长叹一声,演习一番诗人的格式,虽然哭不成,却也算附庸风雅点缀得不俗了。可是那西梆子的声音却引起了我演戏的兴趣。我想:要能够像杨小朵那样搽着脂粉穿起绣花衣服上台唱几句西梆子,够多么好玩儿呢?
  然而那时候我专爱高谈革命。本来谭嗣同、唐才常两先生是先祖的门人,和我家关系最深,唐先生并是我的蒙师,我从小就知道有《铁函心史》《明夷待访录》《大义觉迷录》诸书。谭、唐相继就义,那时我虽是小孩子,当然不能不留印象。到了北京,又遇着吴樾之死,因此颇激起一腔的热气,所以没有成小戏迷。以后我回湖南进学校,又到日本三四年间,很热心地去走天桥跳木马,和人比拳角力,又欢喜闹酒,十七岁的时候酒量大进,能够一次饮白兰地一大瓶,啤酒是半打起码,到日本的时候,满意想学陆军,最羡慕的是日本兵裤子上那条红线。在成城学校做制服的时候,我硬叫裁缝在我的裤上加一条白线,以为不像兵也要像警察,那裁缝始终不听,当我小孩子向我笑笑罢了。日本兵穿的鞋子,满底上都钉的是铁钉,鞋面的皮,其粗无比,我每从鞋铺走过,总想买一双,好容易达了目的。我以为凭这一双鞋,就比其余的同学高明些。但尽管如此,终究因为眼睛近视,没能够进陆军学校,就是短衣镶边和大裤脚的海军学生制服——我最欢喜那个装束——也没法儿穿上我的身。于是有人劝我学军医,便也可充准军人,但是也没有能达目的。光绪乙巳年冬,日本政府承清政府之意,对留学生发布取缔规则,全体大愤,我和大众一同回国。谁知到浏阳家里,就叫我娶亲,我绝对不肯,以后毕竟还扭不过,招赘到丈人家里去。那时我有个决定的计划,是结婚尽管结婚,结了婚三天后,我就一跑。我家里为着这个事甚为着急,尤其是岳丈人十分担心,只有丈母娘确有把握地以为不会,果然不出所料,我三个月还没有走。我的夫人是很聪明能干的人,当我娶她的时候,她的诗文绘画都比我高明,且极识大体而又好学。我和她性情说不出的相投,虽然是旧式婚姻,却是爱情之浓厚,比偷情密约还有过之。我打主意和她一同出洋,费尽周折,家里却不肯,但是我始终不能不走,万般无奈,我还是一个人走到日本去了。这是多么难过的事啊!
  走过上海的时候,被贼偷去了钱,到东京又感冒着发了好几天寒热,病好了出去走走,找着许多旧时的同学,倒也高兴,可
  是我的兴趣就在这个时候渐渐地变了。

展开
目录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我演戏以来》目录:
自我演戏以来
春柳社的开场
申酉会
广西的生活
同志会
社会教育团
文社
春柳剧场
做职业俳优的时期
在南通住了三年
离开南通以后
国民剧场的经过

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之经过情形
一 总述
二 演剧学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