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郑和》: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次子,由于朱标因病早逝,洪武二十五年(1392)被朱元璋册立为皇太孙。建文帝即位后,一改其祖父朱元璋时期的严刑峻法,实行了一系列宽政改革措施,深得朝野支持,“四载宽政解严霜”。然而,建文帝推行新政所倚重的主要大臣如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他们都缺乏残酷政治军事斗争的丰富经验,只有齐泰一人略知兵法,一些改革措施也脱离社会现实,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和复古主义色彩。
鉴于元朝主弱臣强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保朱家大明王朝千秋万代永传承,朱元璋广建宗室,大举分封,将诸子分封为王,镇守全国各地。此外,朱元璋身在南京,心念北方边防,派诸子驻守北部边防重镇,对于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藩王拥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当皇帝有难或朝廷出现奸臣时,诸王有索取奸臣和领兵“靖难”的权力。按照明制,明代藩王不但享有万石禄米的优厚俸禄,而且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藩王不仅要有“藩屏帝室”的责任意识,还要拥有屏藩的军事实力。每个王府都设有一套官僚机构,冕服车骑宫室等仅次于皇帝。每个藩王府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拥有护卫士兵少者3000人,多者有15000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在紧急情况下,亲王也可直接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驻防士兵。每有重大军事行动,诸王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一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也要受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
建文帝即位后,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拥兵自重,对皇位虎视眈眈。建文帝担心手握重兵的叔叔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人“削藩”建议。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前,他与建文帝祖孙间曾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对藩王问题的真实想法。朱元璋踌躇满志地对朱允炆说:“现在,朝廷内飞扬跋扈的大臣都已被我除掉,外面有藩王为你镇守四方,将来你即位后可垂拱而治了。”朱允炆反问道:“诸王如果和朝廷一心倒也罢了,倘若诸王起兵谋反,又奈之如何?”朱元璋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朱允炆又说:“如果诸王反叛,只好效法汉代的做法——削藩。”朱元璋点头称是,说道:“没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了。”这番对话明太祖自己也许很快忘记了,而建文帝朱允炆却把它牢记在心,即位后即把它作为既定国策。
至于如何“削藩”?齐泰主张先拿势力最强的燕王开刀,燕王一除,其他藩王则可顺势拿下。但黄子澄不同意这样,主张先削除周、齐、湘、代等弱势藩王,况且这几位藩王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多有不法劣迹,削除他们名正言顺。因为周王与燕王同母所生,削除了周王就是剪除了燕王的手足,可先拿周王朱橚问罪。建文帝接受了黄子澄的“削藩”对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以谋反、贪暴等罪名削除了周王朱橚太祖五子,就藩开封)、湘王朱柏(太祖十二子,就藩荆州)、代王朱桂(太祖十三子,就藩大同)、齐王朱樽(太祖七子,就藩青州)、岷王朱楩(太祖十八子,就藩岷州,后改镇云南)等5位藩王的王位,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削藩之初,建文帝优柔寡断,没有果断地将削藩矛头直指势力强大的燕王,反而先削势力相对弱小的5位藩王,这就给燕王朱棣的反叛留下了充裕的准备时间。早在长兄朱标死后,燕王朱棣就对父皇朱元璋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心存不满,而建文帝即位后的削藩政策更使他怒火中烧。建文元年(1399)正月,燕王朱棣遣王府长史葛诚来京奏报事务,建文帝召见葛诚密问燕府诸事,葛诚如实转告,建文帝令他回去后密切关注燕王动向,有情况及时密报朝廷。二月,建文帝诏令诸王不得节制地方文武官员。三月,明廷以北部“边防不靖”为名,调遣都督宋忠领兵3万人屯驻开平(今内蒙正蓝旗多伦附近),乘机将燕王府护卫军的精锐抽调至宋忠麾下,以斩断燕王的羽翼。宋忠所部与屯兵山东临清的徐凯、屯兵山海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的耿璩互为犄角,控扼北平,试图在军事上对燕王领地形成战略威慑态势。同时,建文帝召燕王府护卫中的蒙古骑兵指挥关童等人进京,令其所属的骑兵转归宋忠指挥,进一步削弱了燕王的军力,并派遣工部侍郎张呙担任左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任北平都指挥使司,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