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通石碑载有两篇关系书院的文字(其中一篇残留少数文字),且为著名学术大家、书院教育名人、晚清蜀学贤哲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是研究中国教育史、中国书院史、晚清蜀学新的历史文物
尊经书院虽处晚清时期,存在时间不到三十年,但它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也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代表性书院之一,更是振兴蜀学的基地。《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和《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碑(残)》的出土,为中国教育制度、书院制度的演变和晚清蜀学发展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历史文物资料。用它们结合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将会有更新更深更细的收获。而且,《题名碑》及其碑文,《湘绮楼诗文集》未收,《湘绮楼日记》当年纪事已缺,《湘绮府君年谱》不记,尚未见其他资料提及。此碑的出土,补充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另外,它们为研究吴之英书法也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二)为四川大学校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川大学自189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源头为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和锦江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902-1903)三校合并为四川省城大学堂(旋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校址就在原尊经书院(成都南较场),几经分合,一直到1931年建立的国立成都大学,校本部均在此地。后国立成都大学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省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校本部迁到皇城(今天府广场北),其理学院、法学院仍在尊经书院原址(以后又曾设新生院于此,1946年才将新生院迁至三瓦窑建国纸厂所在地)。1943年前后,学校已计划将校址迁往望江楼附近,并开始以原在此地的四川大学农学院为校部办公室和建设新校的基点,至1947年大体建成,“川大校舍横跨锦江两岸,沿江而下,从九眼桥至桂溪场,连绵十余里。估计《题名碑》即在这一期间由南较场尊经书院旧址搬到望江楼新校址内。此碑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竖立,至20世纪四十年代,经历了约七十年,而尊经书院也已演变为国立四川大学,它是四川大学学校初期发展的历史见证。正如此,在搬入新校址时,当时的学校领导没有忘记这通颇有分量的碑石,因而为川大校史保存了一件历时约七十年的重要文物资料(迄于出土的时候,则已存在一百三十多年)。就尊经书院而言,《题名碑》和《书院记残碑》更是该院极少留存至今一百三十多年的宝贵实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