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沧桑之变:中国地理大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92179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历史如长河无尽,沧海也变成桑田,金戈铁马还在耳畔回响,田园牧歌绘出如诗画卷,自然与人类相交融,中国经历了千年的巨变。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气候变迁]
  根据近十几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得知全新世中期曾出现过世界性气候回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当仰韶文化时期,故亦称为“仰韶温暖期”,距今8000~3000年。从3000年前开始出现了气温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到现代,而其间又穿插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5000年以前的温暖湿润气候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在5000年前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则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在京津地区当时则生存有一些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且以栎、榆等为主的阔叶林占优势。据天津、辽宁地区孢粉研究证明,在7000年前这一地区生长有今天见于淮河流域的水蕨。在京津地区以南的河南、山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喜暖动物和竹类,推测当时黄河流域年均温较现今约高出2℃。距今8000~2500年,辽宁南部地区以栎和桤木为主的阔叶林占优势,气候温暖湿润,近似今天的山东半岛,这一温和气候带向北可延伸到黑龙江省的呼玛县一带,该地区地层的花粉组合中也有一落叶阔叶树桤树的优势带。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分析结果证明,5000年前的气候普遍较今温暖湿润,如上海附近地区年均温约比现代高2~3℃,相当于今浙江中南部气候。太湖地区自全新世中期以来,也处于气候热暖潮湿的环境之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动物遗骸中发现了象、犀等现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动物。当时的气候大致近于现今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南部和云南。新石器时代杭州湾年均温高于现今4℃以上。其他如长江中游洞庭湖周围、江西南昌地区及下游安徽安庆地区均有孢粉分析的结果,证明距今5000年前气候较今温暖。此外,中国西部内陆在仰韶时期气候也较温暖。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的生长树线较今为高,云贵高原元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今活动在西双版纳的喜暖动物。西藏高原上地面堆积物的孢粉分析结果也表明当时气候较今暖和。
  总之,距今10000~5000年左右,从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东部地区,处于温暖气候期。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水牛、象和貘等喜暖动物可证明,这种温暖气候期大致下延至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
  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自后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寒暖交替变迁的时期: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有一二百年气温有所下降,在相当于西周早期的遗址中,未见喜暖动物,同时在文献上也有江汉冻结的记载。约至公元前8~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趋缓和。《春秋)一书中记载到公元前698、前590、前545等年冬天鲁国都未有冰冻出现。据《苟子》、《孟子》等书记载,山东农业种植一年可两熟。这种温暖气候大致持续到公元前2~前1世纪,那时河南淇水流域和陕西的渭河流域都有大片竹林存在。②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起,寒冷空气开始侵袭黄河流域,《汜胜之书》和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两部农书中记载的农时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较今为低。《晋书·慕容皝载记》记载到公元333~336年,从辽东湾西北岸至辽东湾东南岸沿海连续3年全部冰冻,估计年均温较今低2~4℃。到公元8~9世纪时黄河流域一度转暖。如在西安盛开只能抗御一14~(3最低温度的梅花。冬季最高温估计较今高出2℃。10~12世纪中国气候加剧转寒。公元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曾出现太湖全部结冰的罕见现象。在同一世纪里,还发生过苏州运河冰封和福州荔枝冻死的情况。至13世纪中又有一段时期回缓。如元初在河南怀、孟地区又恢复了北宋初年撤废的管理竹园的司竹监。但这一回缓时期为时很短,14世纪开始中国气候又转入严寒。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14~19世纪末,是一次世界性寒冷时期,即所谓小冰期。就中国而言,特别是15世纪以来,气候加剧转寒,至17世纪下半叶达到顶峰。据谈迁《北游录》中物候记载,推断当时北京冬季较今约低2℃。这种气候转寒的现象,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均有所反映。19世纪末气温又开始稍有转暖。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沧海桑田——气候和植被的变迁
一、气候变迁
二、植被变迁

第二章 大江东去——东部平原的水系变迁
一、黄河
二、长江
三、海河

第三章 大地的轮廓——海岸线的变迁
一、辽东湾海岸
二、渤海湾海岸
三、苏北海岸
四、长江口海岸
五、杭州湾海岸

第四章 金色海洋-一沙漠的变迁
一、中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
二、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

第五章 九州春秋——疆域的变迁’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五代时期
五、宋辽金时期
六、元明清时期

第六章 民以食为天——主要农业区的变迁
一、华北平原区
二、关中地区
三、长江上游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
四、东南地区

第七章 田园牧歌一北部农牧界线的变迁
一、战国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北魏至隋唐时期
四、辽金以后

第八章 华夏桑织图——蚕桑、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分布和变迁
一、蚕桑业和丝织业
二、植棉业和棉织业

第九章 文明的足迹——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变迁
一、国内交通路线和城市分布的演变
二、域外交通的历史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