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菊苑双葩 慧丽同芳——李慧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96898
  • 作      者:
    王军,刘连伦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军,女,1955年出生,籍贯辽宁海城,生于山东济南,曾在北京军区炮兵服役,现为山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其他报刊上发表过《张学良对东北军的教育及东北军对抗日的贡献》《图书馆教育民主的张扬》《舐犊情深爱国如命——追忆祖父原东北军将领王肇治》《访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张金梁》《《感受大师风范弘扬国粹艺术》《拜见菊坛名宿李慧芳》等文章。少年时喜爱京剧,2004年开始通过网络学习、传播京剧,曾获得CCTV第三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金奖。
  刘连伦,男,1943年出生。北京人,原为演员,曾任宁夏京剧团编导室副主任,参加《中国戏曲志——宁夏卷》编纂工作,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在全国报刊发表文章三百余篇。1993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编导、策划、撰稿等工作。独立编导电视专题片上百部。代表作品有系列片《名人之后——梅兰芳和他的子孙们》《名人之后——程砚秋和他的子孙们》《名人之后——尚小云和他的子孙们》《名人之后——马连良和他的子孙们》等。10集系列专题片片《盛世梨园谈往录》,以及《菊坛耆宿李慧芳》《海峡两岸梨园情》《洋女婿——威廉》《情系于成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京剧姊妹花——李慧芳和李丽芳天赋异禀,生于贫困,长于苦难,成于奋发。 
  慧丽姐妹是中国京剧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奇才,她们的艺术风格特立独行,无人取代,在京剧百花园中耀眼夺目。她们的艺术有关联、品格有共性——人格高尚,德泽深厚,艺术斐然,风靡至今不衰,享誉梨园内外。慧丽姐妹的艺术人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阅读她们,也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北京大杂院贫寒李家人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群雄争霸,交相煎逼。天灾与人祸,内忧与外患,噩骇不断,泱泱华夏呈一片苦海。皇城根下,天安门前,清皇垂青之地一扫旧日满盈骄奢的庞势盛容,取而代之的是衰草遍地的满目苍凉。京城内外,生灵涂炭,路有饿殍,曾赫赫扬扬的皇权统治此时恰似苦海中的一叶破舟,摇摇欲坠,在风雨中无望地漂泊着。好容易挨到了大民国“小朝廷”的年代,1923年6月26日晚,北京紫禁城中建福宫西花园一把冲天大火烧尽了无以数计的珍奇异宝。末代皇帝溥仪悲愤恼怒之下,于1923年7月16日中午痛下一道“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的谕旨。顿时,紫禁城内哀号声声,咒骂连连,昔日皇宫的太监也要靠沿街乞讨为生了,更何况芸芸众生?就在这惨不入目、凄苦酸楚之事发生不久,李慧芳来到了这个喧嚷而荒芜的乱世之中。
  李慧芳属猪,1923年7月24日即农历癸亥年六月十一日出生在北京城崇文门花市大街的一个民居大杂院里,这里原本是破旧不堪的大车店,现在住满了穷苦百姓,名日大杂院实则贫民窟。说它杂,是因为蜗居在这个民居大杂院里的那些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有做小圆镜子的,有做瓶子盖的,有做鞋楦头的,还有拉洋车的、卖报的、捡破烂的,干什么的都有。说它贫,是因为这个大杂院住的都是社会最下层的人,这里的几十户人家,一户户都挤在一间间又黑又破的小屋里,家徒四壁,靠卖力气和小手艺养家糊口,每日朝不保夕。李慧芳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李慧芳祖籍山东武定府,汉八旗人。这山东的汉人怎么成了旗人呢?原来,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时掠大量汉人为奴,把他们编人满洲八旗之内,让他们成为家奴或在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这便是所谓的汉旗人。因此,旗人不尽都是满族人,还有被征服的蒙古族人和被掠的汉族人。不知是李慧芳祖上哪辈人迁徙流落异乡后归属为汉八旗。
  李家很穷,到了李慧芳的祖父李兴保这代,家运仍无好转。祖父没有文化,老实巴交,是个靠做木鞋楦为生的穷手艺人,人称“楦头李”。祖母家也很贫寒,嫁到李家后,终日辛劳,为李兴保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李慧芳的父亲李显臣姐弟四人,他排行第二,上有姐姐,下有妹妹、弟弟。祖父有个穷哥哥,膝下无子,因而,父亲自幼被过继给大爷。据说李显臣长成一条壮汉时,不知被哪路军阀抓了丁,糊里糊涂地当了几天兵,后来受了点伤,不长时间便离开了部队。后来他看到父亲家中生活艰难,弟弟又被父亲送到科班学戏,家中只剩下父亲一个男劳力,不免心生怜意,便又回到父亲家中,为全家谋生助一臂之力。李慧芳的母亲梁氏,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梁氏早年丧母,家中有父亲和两个兄长、一个姐姐,两个兄长目不识丁,都是黄包车夫。梁氏虽家贫没有文化,但人心灵手巧,又长得高挑端庄,很是讨人喜欢。于是,梁氏在李显臣大爷家做纸花活时便被李显臣的大妈相中。李显臣1890年生人,梁氏1897年生人,梁氏比李显臣小7岁。李显臣身材高大,生得英俊,话不多,老实厚道。梁氏秀外慧中,人善良,很有主见。按中国人传统的眼光看,他们年龄很合适,性情互补,很般配,于是李显臣的大妈就牵线搭桥,介绍梁氏与侄儿李显臣结了婚。李、梁二人“穷穷联合”,可谓是门当户对。入洞房那天,梁氏的一双脚最是引人注目,因为一身旧衣的梁氏只有她脚上那双九成新的绣花鞋颇有一丝新意,但是三天后这双绣花鞋就从梁氏脚上不见了。原来,这双唯一像点儿样的绣花鞋是李家借来为新妇装点门面的。
  梁氏26岁时为李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孩子出生这天正是大暑,这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时节,然而李家的气氛却是冰冷异常。孩子长得个头儿不小,高鼻子、鼓脸膛、白皮肤,四肢健全,哭声响亮,但李家没有一点儿添人丁的喜庆热闹气氛。原来,梁氏生下的这个孩子是个女婴。封建的旧中国,讲究延续香火,加之生产力落后需要劳动力,故历来重男轻女。像李家这样一个儿子娶媳妇连一双新鞋都置办不起的穷家,全家人更盼望能生个男孩。与传宗接代相比,他们想得更现实一些,生个男孩就是添了一个壮劳力,增加了干活挣钱的好帮手。显然,刚出生的这个女婴没能满足大人的意愿,她的性别让李氏一家大失所望。垂头丧气的父亲望着祖父铁青的脸,内疚不安,甚至连个正经名字都没心思给孩子起,只给她起了个乳名叫“连弟”。这个乳名叫连弟的女婴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李慧芳。父亲对她没有别的期盼,唯一指望她能借这个吉利的乳名连带来个弟弟。小慧芳很泼辣,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稀汤粗饭喂养下,仍然长得白白净净、细眉大眼、长胳膊长腿的,很招人爱。更让李家可喜的是,小慧芳还真没有辜负“连弟”这个名字,果然在她三四岁时,给李家“带来”了喜庆。“连”来了一个弟弟,父亲便给弟弟起名叫“连顺”,意思是盼着这个男孩子顺顺当当成长,李家再顺顺当当地继续添丁。
  “天意怜幽草”,在缺衣少食、重男轻女的李家,小慧芳这个泼辣的女孩子,反倒长得很结实。小慧芳虽然衣食平平好抚养,但毕竟她要吃饭穿衣,养活一个孩子就给穷家添了一份负担,更何况这时小慧芳和连顺两人都要依靠祖父做鞋楦子吃饭,祖父不能容忍儿子只给这个穷家带来吃饭的嘴,所以,李慧芳小小的年纪,稚嫩的肩膀就帮助家里大人挑起了生活的担子,用那两只本该摆弄玩具的小手拿起砂纸打磨木楦,完成木鞋楦加工的最后一道磨光工序。父亲年轻,又是长子,挑担到集市叫卖鞋楦的体力活儿就由他来干。李家的小手工生产条件和能力都很差,做的鞋楦也属低档产品,这种鞋楦头又是耐用消费品,销路很有限。所以一家老小终日忙活,辛辛苦苦挣来的那点儿钱也只能勉强维持顿顿窝头咸菜都未必能吃饱的水平。
  ……
展开
目录
引言
1 北京大杂院 贫寒李家人
2 天津庆云后 卖唱小女童
3 拜师学须生 搭班跑码头
4 辗转江南岸 艺海苦历练
5 话剧《杨贵妃》 舞台绽芳蕊
6 幸逢周信芳 改学青衣行
7 电影《吕四娘》 潇洒吐馨香
8 颠沛流离中 破晓见光明
9 挑班演头牌 唱红大江南
10 甘做毛遂勇自荐 加入中国京剧团
11 "白蛇""蝴蝶"《五侯宴》 各具风骚舞翩翩
12 主席总理相邀请 艺术骄女展才情
13 继承发展勇探遂 创排《洪湖赤卫队》
14 亲炙梅兰芳 同行受益长
15 多彩《盗魂铃》 三进中南海
16 动荡的岁月 不改的痴情
17 生旦竞交辉 氍毹舞晚霞
18 锲而不舍学文化 惺惺相惜怜皮黄
19 至乐为社会 大善暖众人
20 崇高的遗愿 完美的谢幕
尾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