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续于云南滇西的各民族宗教,本来就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又灵趣横生的复合体。由旺“土主庙”的传说可谓集各种宗教之大成:首先是集“巫教”之“孔明之术”,扎纸人纸马,遣阴兵阴将,更为神奇者是“人有不死之身”;其次是“与马和尚结盟”融入佛教之实;再次是倡导了孔孟儒教,弘扬“报平除恶,扬善馀废”;最终还融入了白夷的“濮竹”文化。所有这些都具备了滇西土主崇拜的一般性特征。
土主崇拜始于南诏时期,其源头与氐羌族系的巫教有关,但这种宗教信仰包含着两个主要文化层次:一是“土主”必须是“本境之主”,它强调的是宗教信仰的地域观念。二是土主信奉的是本地的神或者说是神化了的人,必须有“本人真身”,还必须有故事渊源。如今,由旺土主庙里供奉着的,正是这样一个被神化了的契丹后裔领袖真身。
只可惜记忆流转,时空更替。如今的土主庙,其“土主”原意已经淡去,而流转成了亦佛亦道、亦儒亦释、亦空亦幻、亦平亦实的“佛教协会和老年活动中心”。这是文化的悲哀,或许更是文化的大幸——历史的沧桑与悲壮也同样如此。
印证在土主传说中的血泪历史,其实也正是明清两代滇西土司制度的兴衰缩影。
明朝中后期,由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边疆各民族的管制,民族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清代以来,历经了“三藩之乱”后,清政府大肆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曾在元代和明初担任过较高地方官职的云南契丹后裔们也因此受到了中央皇权的排挤和削弱,原有的权势和地位被一点点地剥夺或切割,多数长官司和地方土司被降职或免职。
天启《滇志·羁縻志》载:凤溪长官司正长官莽氏(阿凤后裔)沿袭240多年后,沿至莽成龙。成龙反,后绞于牛(由)旺西坡。其后,族人纷纷反叛,官府与族人之间的暴动与镇压此起彼伏。
从景泰六年(1454年)至万历元年(1572年)间,莽氏后裔先后多次聚众拒交皇粮、赋税,甚至与官方发生武装反抗斗争。因此,当时“莽”姓的契丹后裔们遭到了官府的残酷镇压,有的隐姓埋名,有的躲进深山,甚至流亡四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