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8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67683
  • 作      者:
    马未都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识书,高逼格知识品味进阶必读
  有深度,有情怀,不学术,接地气
  有趣、有料、有知、有识
  消炎、止痛、开胃、下饭
  历史可以很有趣
  做皇帝其实很苦逼,万历皇帝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和夏至。
  除了年羹尧,“华妃”还有一个哥哥叫年希尧,督造了著名的景德镇年窑,雍正粉彩能做得登峰造极离不开他的功劳。
  八卦里也有智慧
  “贵妃醉酒”其实是杨贵妃在吃醋
  潘金莲和武大郎竟然不是原配
  古代人故意要在清明节相亲有何道理
  没文化真可怕
  电影《赵氏孤儿》里程婴吃了碗面条,但实际上把麦子磨成粉大约战国和汉代时才出现,所以他真要想吃上这碗面,大概还要等七八百年。
  宫斗剧中麝香可谓堕胎利器,但事实上麝香的气味比较刺鼻,很容易被发现。麝香可以通神通窍,可以入药,治疗跌打损伤,但打胎并不灵。
  文物里有态度
  红木不适合做百宝嵌的材质,因为红木的收缩率太大,宽容度不高,“太计较”。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待事待人,建大事者不计小怨。
  一件残缺的古董还有没有收藏价值?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更何况残缺之中,也会蕴涵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百盒千合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著作。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杭州(2003)、厦门(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
  -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
  -2014年11月,马氏风格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级为《观复嘟嘟》,优酷平台全新推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醉文明:收藏马未都”系列的第八本。仍延续该系列的风格,以寓教于乐的形式,生动讲述这些经历上百年历史的宝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历史知识、民俗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深切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听马未都说收藏,历史仿佛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的细节和穿越时空的质感,让人畅快淋漓、意犹未尽。
展开
精彩书摘
  千乘戎车商周马
  在人类豢养的动物中,马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马在文明史上的作用,不仅是简单的使役,更重要是作为战争机器来使用,战争是推进人类文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人类形成不平衡状态的时候,一般会通过战争来解决。所以,马作为战争机器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人类使用马的历史十分久远,而且不分民族,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使用马的历史。从古至今,马不仅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和平时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这是一件青铜器。青铜器大部分都是容器,有青铜的簋、鬲(lì)、爵、觚等等,这些都是容器。青铜马具并不太多,只在博物馆中会有。
  这件青铜器有个专业的名字,叫“軎”(wèi),用于固定车轱辘,使车轱辘能够转动,同时又起到美观的作用。固定完毕后,在车軎上插一个销子,称为“辖”,,此外还有“辖区”和“直辖市”,“辖”字在今天很常用,人们经常说的“管辖”,就是从这个意义延伸的。《说文》中称“辖”为“键”,就是关键的意思,因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关键的“键”,和“辖”有很大关系。軎和辖组成一套青铜器,称为軎辖。
  辖有很多种,这件辖有饕餮纹,还有人形辖。车辖具有管辖的作用,销子插上去后,就不容易脱落,也能够转动,防止空转。直到今天,很多车轱辘依旧符合这一原理,需要“辖”来固定、管制。
  这是一件青铜器,是商周时期马车上最常见的品种,叫銮铃。它的声音非常好听,能够引起行人的注意,同时也为自己壮威。
  銮铃是商周时期马车中,尤其是礼仪用马中的必备马具。銮铃被放在辕、轭和衡上,通常在一条横杆上,竖立着二、四、六、八个数量不等的銮铃。
  銮铃放置的位置和形态都很多,马走路时身体震动,銮铃发出来的声音就非常好听。古代的声音都是真实的,与今天的电子音有很大不同,而马车发出的铃声,不仅悦耳,对人们来说,还形是一种声音信号,告知人们马车来了,需要躲避。
  銮铃在马车中的广泛使用,也体现在早期的文学中,如《诗经?大雅?韩奕》中有诗句,“百两彭彭,八銮镪镪”,场面十分壮观。八銮是最高等级的车,有八个铃铛,这些车的銮铃同时发出“镪镪”的声音,一百辆八銮“彭彭”地向前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想象中华民族几千年前的生活状态。古人的每一个生活状态,对今天来说都是一种文明和文化。
  ?观复学堂?
  1.人类豢养马的历史有多久?
  马未都评:人类为了生存,豢养了很多动物。在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当中,豢养动物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标准,不同时期会豢养不同的动物,豢养的方式也不同。
  在人类饲养动物的历史上,马是被人类饲养得最晚的动物,距今大约有4000年的历史。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是狗,这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最早的人类依靠打猎为生,并非定居,在打猎的时候需要帮手,为人类提供信息。在人类睡觉的时候,如果有其他动物逼近,狗就会发出叫声。在人捕捉动物的时候,狗会帮助人类。在现代,猎犬依旧是犬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所以人类豢养狗的历史,在所有动物里是最久远的,通常认为大概有16000~30000年的历史。然后是禽类,比如鸡。在六畜里面没有鸭子和鹅这些水禽,早期的禽类都是旱禽,也就是鸡。人类饲养猪的历史也比较早,这是为了获取食物。河姆渡文化中的一些文物上,有人饲养猪的有力证据。
  在人类豢养所有动物的历史中,马是最晚的,基本上是作为工具,应用于战争、运输、交通、劳作、犁地中。在犁地方面,马的力量不如牛,虽然马行进的速度很快,因为犁地需要用力,行动快是没有意义的。牛的行动很慢,但是挽力非常大,适合犁地。因此在农村,马犁地通常不如牛犁地。人类更多地将马用于战争,马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人类各民族很少有吃马的。也正因如此,马是六畜之首,六畜的排列顺序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就是猪。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中记载,“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而《左传》中也是这么排列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顺序才有所更改。当时为了提高百姓的生存质量,提倡养猪,猪就由最后一名跃居第一,顺序变成了“猪牛羊马鸡犬”,马变成了第4名,而猪牛羊都是能吃的,可以提供大量的肉食。但这段历史并不长,到了80年代,这个口号就消失了,今天的六畜依然是马牛羊鸡犬豕。
  历史上有很多人类养马的证据。
  这是陶犬,它是一只吠犬,正在吠叫。通常人们倾向于塑造静态的动物形象,但是这只狗是动态的,它的身姿可以显示这种状态,尾巴翘起,嘴巴张开,正在吠叫,非常生动。
  这是母子羊,汉代开始饲养很多羊,汉墓中也出土了很多。
  这是一只猪,但其形象与现代猪的形象有一些区别。这头猪的嘴很长,保留了野猪的形态,野猪的力量都集中在头上。与家猪相比,野猪是头重脚轻的,它的肩胛骨很大,头部尺寸也很大,非常有力量。而家猪正相反,因为人类要吃猪的后??,所以家猪的屁股比较大,让人类有肉可吃。野猪的屁股很瘦削,这是为了减少奔跑中的后坠力。
  这是一个陶猪圈,汉代的出土文物中,陶猪圈非常多。
  2.历史上,骑兵和马战车哪个最先出现?
  马未都评:人类文明是在不文明中行进的,人类期望进入一个文明的社会,但是这个路途中的所有现象,都是不文明的现象,不文明让人类多了一分思考。其中,不文明现象首推战争,马在人类战争的进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历史上,马战车出现得比骑兵早很多,这与人类文明行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是中国人,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同样都使用马战车。骑马打仗需要装备。
  早期骑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骣(chǎn)骑”,也就是马没有鞍子,也没有其他装备,人直接骑马。中国早期,尤其在商周时期,作战基本上以战车为主。骑兵的出现相对较晚,马战车至少在中国战争史上驰骋了一千年,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的改变,才出现骑兵。
  这是东汉时期的骑兵,是与马踏飞燕一起出土的青铜马群,其后都是马车。
  在人类战争史上,马战车出现得最早,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马战车出现了,这时候的马,不是双马就是四马,中国战车的马不会出现单数,都是成双成对的,古罗马是有单马的。
  在马战车作战中,人们遵循着战争规律。驾驶马战车的人称为御手,交战时不允许攻击御手。在远距离时,位于车左的弓箭手“多射”进行远程攻击,当两军交锋时,双方御手分别驾驭战马向左拐,不允许横冲直撞,于是两军就形成两个弧度,位于战车右边的战士称为“戎右”,两军的戎右在弧度形成时相互搏斗。这就是古代战争中的规律,犹如体育竞技,有公认的规则,不允许破坏。
  古代战争中,太阳落山后就收兵了,不会去骚扰对方驻地。西方的一些战争影片中很好地反映了这些规则,两军得到很好的休息,第二日再战。这些规矩很多都限于当时的兵器和装备,因为彼此都相差不多。这些战争规矩,从商周时起,到春秋战国,一直被遵循着。
  3.在古代“乘”的意思是兵车,那么一乘配几匹马?
  商周时期,马主要是作为战争机器使用的,马战车是战争的主力。骑兵比马战车晚1000年出现。
  乘是一个量词概念,一乘就是四匹马,这与古代的军制有很大关系。现代的军队依旧沿袭古代的编制,在古代,一个军是4000人,而到今天,“军”字的下面还是一个“车”字,指的就是马战车。一乘四匹马,古语有“驷马难追”,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诗经?秦风?小戎》中,有“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四牡,就是四匹马,古代的牡是公马,牝马是母马;“孔阜”中,“阜”字是高大之意,“孔阜”也是高大,就是四匹高大的公马;辔是缰绳,“六辔在手”是用六辔驾驭四匹马。一匹马理论上用两辔,也就是两根缰绳。四匹马中,位于中央的两匹马叫服马,位于两边的马叫骖马,在操纵马匹转弯时,要用指令,因此服马身上左右各有一根缰绳,服马有四根缰绳。骖马与服马共用一根缰绳,因此四匹马共有六根缰绳,称为“六辔在手”。
  在古代战争中,出动多少马战车,是战争中很重要的一点,有点类似于现代战争出动了多少坦克一样。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中,如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出动了700乘战车,共有2800匹马,非常壮观。
  此外,还有齐鲁“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的“长勺之战”,当时齐国与鲁国之间的战争,各自所出动的战车,都是千乘以上,千乘就是4000匹马,加上对应的战士,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大规模古代战争。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棒槌瓶,在康熙时期非常流行,它的口部是盘口,十分美观,也不容易受伤,口上有几处爆釉,是由年代久远造成的,并非残缺。
  棒槌瓶在康熙一朝最为流行,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流行时段。现代社会由于变化很快,时尚流行的时间都很短,不停地交替,但在古代,某种器物类型很可能流行100年。
  棒槌瓶的颈部有一道隆起的弦纹,弦纹上下也有一些纹饰。棒槌瓶的山水纹画得比较满,采用的是当时四王吴恽的山水画法,它的劈斧皴很清晰。画面中最好的地方,是其中的渔船,船上的渔翁撑篙的力度表现得恰到好处,乌篷船也十分生动。
  瓷器有一个内在的质量,就是它的重量,这件棒槌瓶的重量比较合适,不轻不重,手感很好,其爆釉现象是康熙时期最常见的,流传到今天的这类康熙瓷器,多少会有一些类似的缺陷。棒槌瓶的底部圈足、画意、釉面、瑕疵等层面,都体现了康熙时期的特征。
  古玩二
  这是一个素罐,没有纹饰,它带有边款,款识写在瓷器边沿上。这种边款的器物大多尺度较大,但也不绝对。
  瓷器在入窑前,翻转时容易坏掉,如果制作很大的罐子,在没入火的时候并不硬,容易碎,因此就将款识写在口沿上,或写在器身上。
  这种素罐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类。一种追求素色,也就是白釉,如明代的瓷罐,写着“内府”二字,就是白釉的,目前在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中。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它是个“半活”,也就半成品。原本想画成彩瓷,结果没画完,只留素胎,下面的留待以后再画。但也有这种情况,烧制200件瓷器,成品有150件,其中120件过关了就足够了,其他的30件没必要再画,成了“半活”,被丢在一边。
  从这个白釉罐的器型特征和胎质特征看,它特别像一个“半活”,而非追求素色,它的胎质也很粗糙,很有可能是因为瑕疵太多,而被弃用,不再画彩。
  古代不合格的瓷器并不是全部被毁掉的,非御用品以及皇帝行宫中的物品都不会被毁掉。皇帝使用的陈设瓷数量很少,大量后宫用品的制作要求都不太严格。《清档》中,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烧造不合格的,有的被闲置,有的送到后宫去使用,这些都是“半活”。
  千乘戎车商周马
  在人类豢养的动物中,马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马在文明史上的作用,不仅是简单的使役,更重要是作为战争机器来使用,战争是推进人类文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人类形成不平衡状态的时候,一般会通过战争来解决。所以,马作为战争机器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人类使用马的历史十分久远,而且不分民族,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使用马的历史。从古至今,马不仅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和平时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这是一件青铜器。青铜器大部分都是容器,有青铜的簋、鬲(lì)、爵、觚等等,这些都是容器。青铜马具并不太多,只在博物馆中会有。
  这件青铜器有个专业的名字,叫“軎”(wèi),用于固定车轱辘,使车轱辘能够转动,同时又起到美观的作用。固定完毕后,在车軎上插一个销子,称为“辖”,,此外还有“辖区”和“直辖市”,“辖”字在今天很常用,人们经常说的“管辖”,就是从这个意义延伸的。《说文》中称“辖”为“键”,就是关键的意思,因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关键的“键”,和“辖”有很大关系。軎和辖组成一套青铜器,称为軎辖。
  辖有很多种,这件辖有饕餮纹,还有人形辖。车辖具有管辖的作用,销子插上去后,就不容易脱落,也能够转动,防止空转。直到今天,很多车轱辘依旧符合这一原理,需要“辖”来固定、管制。
  这是一件青铜器,是商周时期马车上最常见的品种,叫銮铃。它的声音非常好听,能够引起行人的注意,同时也为自己壮威。
  銮铃是商周时期马车中,尤其是礼仪用马中的必备马具。銮铃被放在辕、轭和衡上,通常在一条横杆上,竖立着二、四、六、八个数量不等的銮铃。
  銮铃放置的位置和形态都很多,马走路时身体震动,銮铃发出来的声音就非常好听。古代的声音都是真实的,与今天的电子音有很大不同,而马车发出的铃声,不仅悦耳,对人们来说,还形是一种声音信号,告知人们马车来了,需要躲避。
  銮铃在马车中的广泛使用,也体现在早期的文学中,如《诗经?大雅?韩奕》中有诗句,“百两彭彭,八銮镪镪”,场面十分壮观。八銮是最高等级的车,有八个铃铛,这些车的銮铃同时发出“镪镪”的声音,一百辆八銮“彭彭”地向前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想象中华民族几千年前的生活状态。古人的每一个生活状态,对今天来说都是一种文明和文化。
  ?观复学堂?
  1.人类豢养马的历史有多久?
  马未都评:人类为了生存,豢养了很多动物。在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当中,豢养动物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标准,不同时期会豢养不同的动物,豢养的方式也不同。
  在人类饲养动物的历史上,马是被人类饲养得最晚的动物,距今大约有4000年的历史。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是狗,这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最早的人类依靠打猎为生,并非定居,在打猎的时候需要帮手,为人类提供信息。在人类睡觉的时候,如果有其他动物逼近,狗就会发出叫声。在人捕捉动物的时候,狗会帮助人类。在现代,猎犬依旧是犬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所以人类豢养狗的历史,在所有动物里是最久远的,通常认为大概有16000~30000年的历史。然后是禽类,比如鸡。在六畜里面没有鸭子和鹅这些水禽,早期的禽类都是旱禽,也就是鸡。人类饲养猪的历史也比较早,这是为了获取食物。河姆渡文化中的一些文物上,有人饲养猪的有力证据。
  在人类豢养所有动物的历史中,马是最晚的,基本上是作为工具,应用于战争、运输、交通、劳作、犁地中。在犁地方面,马的力量不如牛,虽然马行进的速度很快,因为犁地需要用力,行动快是没有意义的。牛的行动很慢,但是挽力非常大,适合犁地。因此在农村,马犁地通常不如牛犁地。人类更多地将马用于战争,马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人类各民族很少有吃马的。也正因如此,马是六畜之首,六畜的排列顺序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就是猪。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中记载,“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而《左传》中也是这么排列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顺序才有所更改。当时为了提高百姓的生存质量,提倡养猪,猪就由最后一名跃居第一,顺序变成了“猪牛羊马鸡犬”,马变成了第4名,而猪牛羊都是能吃的,可以提供大量的肉食。但这段历史并不长,到了80年代,这个口号就消失了,今天的六畜依然是马牛羊鸡犬豕。
  历史上有很多人类养马的证据。
  这是陶犬,它是一只吠犬,正在吠叫。通常人们倾向于塑造静态的动物形象,但是这只狗是动态的,它的身姿可以显示这种状态,尾巴翘起,嘴巴张开,正在吠叫,非常生动。
  这是母子羊,汉代开始饲养很多羊,汉墓中也出土了很多。
  这是一只猪,但其形象与现代猪的形象有一些区别。这头猪的嘴很长,保留了野猪的形态,野猪的力量都集中在头上。与家猪相比,野猪是头重脚轻的,它的肩胛骨很大,头部尺寸也很大,非常有力量。而家猪正相反,因为人类要吃猪的后??,所以家猪的屁股比较大,让人类有肉可吃。野猪的屁股很瘦削,这是为了减少奔跑中的后坠力。
  这是一个陶猪圈,汉代的出土文物中,陶猪圈非常多。
  2.历史上,骑兵和马战车哪个最先出现?
  马未都评:人类文明是在不文明中行进的,人类期望进入一个文明的社会,但是这个路途中的所有现象,都是不文明的现象,不文明让人类多了一分思考。其中,不文明现象首推战争,马在人类战争的进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历史上,马战车出现得比骑兵早很多,这与人类文明行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是中国人,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同样都使用马战车。骑马打仗需要装备。
  早期骑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骣(chǎn)骑”,也就是马没有鞍子,也没有其他装备,人直接骑马。中国早期,尤其在商周时期,作战基本上以战车为主。骑兵的出现相对较晚,马战车至少在中国战争史上驰骋了一千年,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的改变,才出现骑兵。
  这是东汉时期的骑兵,是与马踏飞燕一起出土的青铜马群,其后都是马车。
  在人类战争史上,马战车出现得最早,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马战车出现了,这时候的马,不是双马就是四马,中国战车的马不会出现单数,都是成双成对的,古罗马是有单马的。
  在马战车作战中,人们遵循着战争规律。驾驶马战车的人称为御手,交战时不允许攻击御手。在远距离时,位于车左的弓箭手“多射”进行远程攻击,当两军交锋时,双方御手分别驾驭战马向左拐,不允许横冲直撞,于是两军就形成两个弧度,位于战车右边的战士称为“戎右”,两军的戎右在弧度形成时相互搏斗。这就是古代战争中的规律,犹如体育竞技,有公认的规则,不允许破坏。
  古代战争中,太阳落山后就收兵了,不会去骚扰对方驻地。西方的一些战争影片中很好地反映了这些规则,两军得到很好的休息,第二日再战。这些规矩很多都限于当时的兵器和装备,因为彼此都相差不多。这些战争规矩,从商周时起,到春秋战国,一直被遵循着。
  3.在古代“乘”的意思是兵车,那么一乘配几匹马?
  商周时期,马主要是作为战争机器使用的,马战车是战争的主力。骑兵比马战车晚1000年出现。
  乘是一个量词概念,一乘就是四匹马,这与古代的军制有很大关系。现代的军队依旧沿袭古代的编制,在古代,一个军是4000人,而到今天,“军”字的下面还是一个“车”字,指的就是马战车。一乘四匹马,古语有“驷马难追”,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诗经?秦风?小戎》中,有“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四牡,就是四匹马,古代的牡是公马,牝马是母马;“孔阜”中,“阜”字是高大之意,“孔阜”也是高大,就是四匹高大的公马;辔是缰绳,“六辔在手”是用六辔驾驭四匹马。一匹马理论上用两辔,也就是两根缰绳。四匹马中,位于中央的两匹马叫服马,位于两边的马叫骖马,在操纵马匹转弯时,要用指令,因此服马身上左右各有一根缰绳,服马有四根缰绳。骖马与服马共用一根缰绳,因此四匹马共有六根缰绳,称为“六辔在手”。
  在古代战争中,出动多少马战车,是战争中很重要的一点,有点类似于现代战争出动了多少坦克一样。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中,如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出动了700乘战车,共有2800匹马,非常壮观。
  此外,还有齐鲁“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的“长勺之战”,当时齐国与鲁国之间的战争,各自所出动的战车,都是千乘以上,千乘就是4000匹马,加上对应的战士,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大规模古代战争。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棒槌瓶,在康熙时期非常流行,它的口部是盘口,十分美观,也不容易受伤,口上有几处爆釉,是由年代久远造成的,并非残缺。
  棒槌瓶在康熙一朝最为流行,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流行时段。现代社会由于变化很快,时尚流行的时间都很短,不停地交替,但在古代,某种器物类型很可能流行100年。
  棒槌瓶的颈部有一道隆起的弦纹,弦纹上下也有一些纹饰。棒槌瓶的山水纹画得比较满,采用的是当时四王吴恽的山水画法,它的劈斧皴很清晰。画面中最好的地方,是其中的渔船,船上的渔翁撑篙的力度表现得恰到好处,乌篷船也十分生动。
  瓷器有一个内在的质量,就是它的重量,这件棒槌瓶的重量比较合适,不轻不重,手感很好,其爆釉现象是康熙时期最常见的,流传到今天的这类康熙瓷器,多少会有一些类似的缺陷。棒槌瓶的底部圈足、画意、釉面、瑕疵等层面,都体现了康熙时期的特征。
  古玩二
  这是一个素罐,没有纹饰,它带有边款,款识写在瓷器边沿上。这种边款的器物大多尺度较大,但也不绝对。
  瓷器在入窑前,翻转时容易坏掉,如果制作很大的罐子,在没入火的时候并不硬,容易碎,因此就将款识写在口沿上,或写在器身上。
  这种素罐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类。一种追求素色,也就是白釉,如明代的瓷罐,写着“内府”二字,就是白釉的,目前在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中。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它是个“半活”,也就半成品。原本想画成彩瓷,结果没画完,只留素胎,下面的留待以后再画。但也有这种情况,烧制200件瓷器,成品有150件,其中120件过关了就足够了,其他的30件没必要再画,成了“半活”,被丢在一边。
  从这个白釉罐的器型特征和胎质特征看,它特别像一个“半活”,而非追求素色,它的胎质也很粗糙,很有可能是因为瑕疵太多,而被弃用,不再画彩。
  古代不合格的瓷器并不是全部被毁掉的,非御用品以及皇帝行宫中的物品都不会被毁掉。皇帝使用的陈设瓷数量很少,大量后宫用品的制作要求都不太严格。《清档》中,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烧造不合格的,有的被闲置,有的送到后宫去使用,这些都是“半活”。
  ……
展开
目录
千乘戎车商周马
气逾霄汉秦汉马
兵戎铁骑晋唐马
分庭抗礼辽宋马
铁蹄争霸金元马
博采众长明清马
青莹雅器唐白瓷
素清雅白宋元瓷
莹润如脂明白瓷
艺高神似清白瓷
盛世霓裳话唐服
盛世大唐话饮食
严整气派唐建筑
四通八达唐出行
欣欣向荣手工业
衣食之源兴农业
百家争鸣宋瓷窑
百家千味汇盘中
情韵之美醉文学
海上丝路说贸易
去芜存箐简化字
能说巧辨难读字
千变万化异体字
文物之属专业字
别开生面生僻字
别样雅趣话俗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