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高铁情缘:沈志云口述自传:the oral autobiography of Shen Zhiyu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917191
  • 作      者:
    330000000
  • 出 版 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沈志云(1929-),籍贯湖南长沙。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1952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83年发表轮轨非线性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沈氏理论”,在国际上广泛引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随机响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起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时速为400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的滚动振动试验台,在发展我国高速列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著有《两步QR算法原理及程序》、《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动态环境和设计原理》、《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动力性能的研究》等,主编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等。先后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1993)、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大奖(1999)、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等。
  
  张天明(1955-),籍贯湖南长沙。编审。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著有《科学著作的审美特性》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高铁发展,从发轫到今天的领先世界,可说是风风雨雨,是非不断。从《我的高铁情缘 沈志云口述自传》,我们能看到一群致力于推动我国高铁发展的科学家、专家坚韧前行的身影,而沈院士是其中异常鲜明、凸显的一位。他一生的才华和智慧,他全部的激情和理性,都献给了中国的高铁事业。
  走近沈院士,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源自儿时的质朴和率真。他生活简单,心境淡泊,喜欢自己动手种点菜;家中一套显然是经常使用的钳工工具,使人联想起他最初的专业:车辆修理。而从他对电脑、影像设备等的娴熟操作上,你会发现,虽然已经84岁,他对于新知识的敏锐捕捉,他与这个快速发展时代的紧密联系,与年轻人并无二致。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高铁情缘 沈志云口述自传》:
  在张曙光召集的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组,成员主要是有关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他自己任工作组组长。另外成立专家组,起顾问组的作用,由我推荐几位院士参加,相当于院士工作站。专家组有清华大学的潘际銮、朱静,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林尚扬,北京航空制造研究所关桥,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徐滨士,浙江大学朱位秋,沈阳金属所李依依,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刘大响和我校钱清泉及我自己,由我任组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组分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变压、牵引电机、牵引控制、列车网络和制动系统等九个小组,对应九项关键技术。针对九大技术,以负责引进的企业为主,分别设立课题,在引进款项中拨专款支持。国家引进款项从来只能用于引进,可以拨款支持科研课题,这还是第一次,属于体制创新。3月25日又召开全体会议,几个主机厂的人都来了。6月11日又在株洲厂开专家组全体会议,周翊民、王麟书、宋风书也来参加,讨论电气设备项目的落实,由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承担动车组电力驱动装置的自主研发。7月2日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举行各个项目合同的签字仪式,要我这个组长致辞。我说了成立工作组和落实具体项目的重大意义,并提高到这是我国投资体制上的突破的高度。8月10-12日,又召开了更大规模的专家组全体会议,推动各个项目组工作的进行。如此密集的活动,以及以这种作风抓科技开发,以前是不多见的。
  我第一次同张曙光通电话是2006年3月6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专家组成立之后。他听我讲了高速铁路大系统要统一考虑,认为很有道理,想来兼职念我的博士学位。我对官员来念学位从来不感兴趣,但他说想学习用大系统动力学观点来发展中国高铁。我知道他有能力贯彻落实,希望我们实验室发展的大系统动力学能够通过他得到实际应用,故答应他人学,并将整个实验室的学术思路及发展战略向他和盘托出,他十分赞赏,说要在工作中实施。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20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一个学派,即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派。关于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新理论的来由、形成过程及其发展,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讲解。这里只想谈铁道部是如何接受这个理论并付诸实施的。起关键作用的应该说还是张曙光。虽然他是已被双规的贪官,但他工作中对高铁的推进,不能一概否定。
  我同张曙光谈了这个新理论,他很赞同,而且说要付诸实施,让实践成果来说话。当时他掌握统筹高速铁路技术的权力,又身负快速发展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重任。他结合引进项目,应用我们提出的大系统动力学,确立了车路统一考虑的理念,认可大系统动力学对高速铁路技术科学基础的作用;并应用大系统动力学作为科学的计算工具,通过刘志军,在铁道部搭建起勘测设计、基础工程、装备制造、通信信号、系统集成、运营管理六个技术平台,按大系统动力学进行系统优化,制定围绕速度目标的一体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分别落实。在他集中统筹下,铁道部成功地在2007年第六次提速中,实现了140列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应当说任何成功都不是哪一个人单独努力的结果,尤其像高速铁路这样的大工程更是如此。
  ……
展开
目录
沈志云序
引言
第1章 山村伢子
我的父母
战争烽火中的小学
深山里的趣事

第2章 在国师附中
初中工读生活
第一次接触铁路
发起组织“格致社”
与姜兵结缘
哥哥帮我定志愿

第3章 初到唐山
名师荟萃的机械系
英语教学老传统
积极入党
实习生活
理论力学助教
突击俄文

第4章 留苏岁月
1956:学俄语,结婚
回唐山拜见尼可拉耶夫
嘱咐姜兵离开北京
在莫斯科听毛主席讲“八九点钟的太阳”
入学列宁格勒铁道学院
副博士论文
留苏琐忆

第5章 半工半读前后
担任车辆教研室副主任
试点半工半读
“文革”期间

第6章 春天的信息
孩子们赶上了恢复高考
重回理论力学
曹建猷出山
久违的学术氛围
确立面向生产实际和国际舞台的科研方向
第一个切入点
……
第7章 麻省理工
第8章 在“理论力学”与“机车车辆研究”之间
第9章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10章 院士情怀
第11章 情系高速铁路
第12章 养老峨眉,心有牵挂
第13章 阳光灿烂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