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3号,如果他拜访的人有一个在,哪怕只和其中的一个人说上话,《奥林巴斯的果实》的作者、作家田中英光也许那天就不会死。田中肯定不是为了告别才去拜访那几位熟人的。当然,不可否认,他的孤独、他的绝望已经超过了能够忍耐的极限,但正因为如此,他才希望有谁能在身边。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田中还在为寻找可以包容自己的“东西”而彷徨着。
我们似乎可以用“宛如孩童”这个说法来形容他的行为。
经历各种各样的磨砺,忍耐许许多多的不顺,渐渐地学会与现实的妥协与折中,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成长”的话,那么,田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没有长大的人。
如果称不按照社会常识办事为“无赖”的话,那么,田中也是一个应该被称作“无赖”的人。
然而,让田中成为“无赖”的正是他那四处寻求依赖、寻求庇护的“宛如孩童”的纯情。就像婴儿伸着小手寻求妈妈的乳房那样,田中一生都在追寻着可供自己“撒娇”的温柔。
别人也许讥笑、唾弃他的这种纯情。一个终生没有学会“大人”分辨是非的能力的男人,正如龟井胜一郎所说的“一个没有自制力”的男人,走上悲惨的末路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就没有羡慕的因素吗?我们的心底,难道就没有不顾一切地甩掉“成人”的是非善恶,按照自己的意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愿望吗?“抛弃社会常识吧”,听到恶魔的这一诱惑,却坚定地“成长”,一切按照“社会常识”循规蹈矩,到最后,连自己终结自己生命的自由都行使不了,这应该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宿命吧。
就这样,田中强烈的“纯情”使他拒绝了“成长”,最终,自己选择了“不归路”。
田中英光就是这么一个稀有的人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