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鲁迅的那个时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77620
  • 作      者:
    姚文广,康狄主编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挖掘一段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历史细节,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究竟是哪些?
  真实的历史,只能由真诚的学者完成!
  最有料的近代史读物,从网易博客流行出来的近代史!
展开
作者简介
  网易博客,自2006年9月1日正式上线,截至2014年1月已拥有超过1.5亿注册用户,为中国网民提供了最优质的专业博客服务。2011年8月网易推出轻博客LOFTER,为用户提供了快速、漂亮、有趣的全新记录方式,截至2013年3月,已汇集数百万摄影、绘画、设计、写作、动漫、生活等各领域的记录用户,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国内轻博客产品的第一品牌。
展开
内容介绍
  说起长衫旗袍的岁月,人们总会想起鲁迅,他是那个时代最亮的文星。但与鲁迅同时期的大师们,今天仍值得我们探究——他们的欢笑、挺拔,他们的雷鸣、呼啸,他们的自负、骄纵,他们的狂狷、怪癖,他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又是生不逢时的一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让我们跟随网易博客,寻梦民国的文人风骨。
展开
精彩书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胡适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辜鸿铭
展开
精彩书摘
  老舍之死就是一场历史的“罗生门”
  原来,我在某一段时间里也有点倾向于这说或那说,觉得似乎都有道理。但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老舍之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就像我们很难相信那三个打捞尸体的人哪一个说的是真的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把“老舍之死”的结论下在某一说上。因为“老舍之死”是复杂的,是由复杂的因素导致的,他自身性格的因素、文本中文学形象的因素、政治因素等都有。巴金先生在1984年为话剧《老舍之死》剧作写的一篇序中,说过一段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老舍之死”的很有启迪的话。他说:“关于老舍同志的死,我的看法是他用自杀抗争,不过这抗争指消极抵抗,并不是勇敢的行为,这里没有勇敢的问题,但是当时确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也可以说这是受过士可杀不可辱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有骨气’的表现。……老舍同志可能有幻灭,有痛苦,有疑惑……但他最后的心情是悲壮的。没有结论,那个时候也不会作出什么结论。”从中可见,巴金先生的意思是,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自杀归为勇敢的行为,他特别强调这里没有“勇敢”的问题。他说老舍在抗争的同时,有幻灭,有痛苦,有疑惑,等等,即有很多种因素导致了老舍先生的自杀。
  我觉得,如果要做一种对比的话,简单地把它和屈原式挂钩,是有点太过直接了,我倒愿意把“老舍之死”跟王国维之死做个比较。如果从文化类型上来说,二者可能更有可比性。
  第一点,二者在自杀方式上可以说都与屈原同例。为什么?投的都是水。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终年50岁;老舍于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投水,享年67岁。两者相隔39年。
  第二点,两人死得都很平静,是一种理智性的自杀,而非病态的表现。他们死前都很平静,看不出有任何的异动,没有情绪低落、抑郁或流露出一反常态的神情,这些都没有。而且,王国维还留了一封遗书,就是那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后面还有几句话,但这几句话是很关键的,人们始终在探讨。什么叫“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活了50岁,就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世变”的世,是世界的世,不是事情的事。那么这个“世变”是什么?“义无再辱”,这里用的是“再”,那么前面那个“辱”是什么?由此引发的种种困惑,给研究王国维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老舍先生自杀前,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虽然后来有很多“歌手”在传唱的时候,说在太平湖上漂了很多碎纸片,纸片上写满了字,人们打捞上那些字,发现是毛主席的诗词《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但是,据更多的目击者说,那天湖上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你看,不同的“歌手”所演唱的故事内容不一样。我们该相信哪一个呢?
  第三点,对于王国维为什么自杀,看法“一直众说纷纭,甚至聚讼不已”。较经典的四个版本是“殉清说”、“悲观哀时说”、“罗振玉逼债说”,还有“殉文化说”。像刚才说老舍之死有三说一样,关于王国维主要有这四说。
  第四点,王国维死后,对他的死因有各不相同的说法,对老舍之死同样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并由此作出不同的猜测和推论,两者的共同点是“罗生门”的模式。大家看过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或是黑泽明由此改编成的著名电影《罗生门》吗?它是讲一个男人身负刀伤死在竹林中,为了查明这一案件,讯问了好几个有关人物,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供诉,而每一种供诉则又都不完全可信。那是因为每一个相关人物都莫不想为自己的卑鄙作掩饰,为自己的虚荣作辩护。从这个细节来看王国维之死和“老舍之死”,是不是都有这种“罗生门”的意味?
  第五,从王国维留下的遗书来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个“世变”和“再辱”是不是可以用在老舍先生身上?关于“世变”,“文革”对于老舍来说是不是“世变”?如果对老舍先生来说,“文革”是“再辱”,那么在这个“辱”之前有没有“前辱”,“前辱”又是什么?因为在此之前确实发生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老舍先生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他可能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至少看到自己有很多朋友卷进去了,他至少可能也会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或许他给自己划了一个底线,假如说自己碰上这样的运动,要以死抗争,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第六,王国维在民国以后留辫子,这和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依然穿洋装,是不是都暗示着要坚守自己原有的理念?我们知道,民国成立以后王国维留起了小辫子,梳着小辫子的国学大师也成为清华园的一道独特风景。而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是作家当中唯一一个穿西装的,戴礼帽,拄拐棍,洋派十足。两者在这一点上有共同的象征意味吗?这都是留给我们思考的。
  另外,关于老舍先生选择投水自杀的方式,和他作品当中描述的一些人物最后是以投水作为自己生命的结局,有内在联系吗?还有,老舍先生在自杀之前,走出自己的院落,跟自己的小孙女说了一句话:“来,跟爷爷说再见。”这跟哪个剧本一样?——《茶馆》。《茶馆》的最后一幕,王掌柜决定要自杀了,他让家人先走。家人往外走的时候,他把小孙女叫住,说:“叫爷爷再看一眼。”儿媳妇又让小孙女“跟爷爷说再见”。这跟老舍先生临死之前是一样的。老舍先生在1957年年初写《茶馆》时设定的这个情节,是为自己在九年之后的自杀前从家里出走做谶语吗?再看《茶馆》的最后一幕,那三个老人,围着桌子向空中撒纸钱,这个情节印象都很深,对吧?由这个情节,是不是就生出了有些“歌手”关于太平湖面上漂浮着纸片的传唱?如果我们相信有的话,这个纸片就和《茶馆》的最后一幕,便是艺术的真实跟历史的真实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了。假如是真的,这可是太绝妙的悲剧了!——老舍在《茶馆》当中,营造了一个艺术的悲剧,他自己真实的生命终局,又用死书写了一个史实的悲剧。
  关于老舍之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两个小时怎么可能说尽!关于老舍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要投太平湖,都是可以独立成章的题目。总之,有一点,我想用法国作家加缪的话作为今天演讲的结语。加缪说:“自杀的行动是在内心中默默酝酿着的,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不管对于老舍,还是对于王国维,自杀都是他们在深思熟虑中默默酝酿的伟大作品。同时,他们也把这个作品的思想意义留给了“无言”的历史,留给了“有声”的后人。历史是“无言”的,我们是“有声”的,但是“无言”的历史无法呈现历史的答案,“有声”的我们就能给历史做定论吗?
  最后,我还是带着疑问。所以,我不知道此时此刻,大家对于历史是有了些清晰的了解呢,还是开始陷入了一场噩梦当中。
  (2012年8月21日)
   ……
展开
目录

上篇 寂寞先知
"我是19世纪之子"许纪霖
20年岁月,世纪相交,风雨如晦。我有幸近距离见证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先生在世之时,评点江山,坐而论道,感觉他是再平常不过的人。
齐邦媛《巨流河》:冲进哑口海的家国时代回忆录张丁歌
席间,齐邦媛一度盯着桌上印有"Since 1949"的建店铭牌自语:"我这一生中,脑子里最常冒出的一句话是--我居然还活着。直到写完整部《巨流河》,早上睁开眼,还在想,我怎么还活着?"
交往雷抒雁白描
他是一位战斗的歌者,他歌唱战歌,歌唱颂歌,歌声里充满激情,每首诗都有他的发现,他的视角。特别是他的那些颂歌,与任何政治抒情诗人都不一样,绝不粉饰矫情,饱含思想锋芒。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陈远
谁愿意背井离乡?可是石门镇不能再住了。"爸爸又懂日文,如果留下来,不堪设想,他宁可带我们去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浪,也不愿当亡国奴。"
刘文典:"狂"名满天下王开林
诚然,狂傲者若无充足的底气,最多也只能浪得虚名,但沦为笑柄的可能性更大。狂傲者若有真才实学,他发作起来,别人未必舒服,但也只能忍气吞声。
罗家伦及其《新潮》范泓
在这些从政学人行为的背后,不管动机或理想如何,若不侈谈时代因素,这里面无不隐含个人经历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这不仅是逻辑上的一种推断,而是对其诸多人生细节解读之后,获得的一个印象。
聂绀弩的诗与侯井天的注解玺璋
我们读诗的乐趣,往往不在于懂得,而在于会心,"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果把注意力仅仅放在名物训诂考据上,放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上,就会忽略艺术的欣赏,诗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师友都成不再人张大春
这些痕迹,果真就永远沦失了吗?我每回行经新公园或是中华路,总会想起多年前随处可见的满室烟霭缭绕、藤椅矮几纷陈的茶座,座间每每是那些即将作"蝯猿鹤之化"的老者。
1955年:著名文化人收入知多少?智效民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大约等于抗日战争之前的1 5左右。如果考虑到物价因素,中国在1955年的生活水平可能要比抗日战争前降低10来倍甚至更多。

下篇 文人风骨
辛亥与儒陶短房
可以说,儒生们出于捍卫儒家地位、儒学道德人伦而发起的绝地反击,是清朝起死回生、反败为胜的关键,那些高呼"国家二百年养士之报",冒锋镝舍性命,与"反贼"作生死之搏的举人、秀才和童生们,堪称维系清朝帝系不绝的根本。
林语堂与鲁迅的意气之争朴素
鲁迅先生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人,但他并不为任何时代的人们所接受。无论褒贬,大多是在借先生的尸骨来谋取某种利益。而鲁迅先生在各种话语的包装与打扮下,其本来面目还在否?这是大可值得怀疑的。
辜鸿铭离开北大之谜张耀杰
在黄兴涛看来,除了"激于'大义'与'私愤'的双重冲动"之外,罗家伦"上书"校方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两名教授之间的同行"竞争":"在北大英文门内,胡适与辜鸿铭不仅是思想上的对头,也是教学上的竞争对手。
鲁迅哪里"多妻"了?邓遂夫
鲁迅是国人中少见的硬骨头、纯爷们儿。不管面对何方神圣,他都绝对是一个男人。当今之世,像鲁迅那样硬气而又睿智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太少!所以,继续让孩子们从小读他的作品,很有必要。
胡兰成:人如乱世庄秋水
所谓江山,是指故国的山河、扬子江和泰山。不,就我看来,是指故国本身。所谓梦,就是空,是色,是善,是美,是真,是遥,是永久的理想。敬请收下,以追忆胡人。"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傅光明
我一直在做这样一个梦,到今天为止也还没有醒来。不知道大家听完这场讲座,是沦入了梦中,还是能使你从梦中变得清醒一些。人人各异,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因而对于人与事的理解也不一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