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人物 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
西方气象知识和气象仪器早在明末清初就由耶稣会士介绍到中国。据《张诚日记》,早在1691年,温度计和气压计(晴雨表)就由传教士引入中国,并演示给康熙皇帝看(曹冀鲁,2005)。传教士通过绘画有关科学技术的图片,把欧洲绘图投影方法带到了中国。南怀仁在《仪象图》中绘制的成套图纸要比北宋的《新仪象法要》详细、规范得多,使中文书籍的机械制图技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这些气象仪器长期以来没有用于实际需要,在气象观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是成为皇家个人取乐的玩物和摆设。“清代统治者把精巧的仪器视为皇家礼器,应该留在宫中供皇帝本人使用,观象台的仪器比御用仪器少得多。据李迪、白尚恕调查,收藏在故宫中的科学仪器近千件,望远镜就有一二百架,多为康熙、乾隆时物。这么多的科学仪器,收藏在深官秘院中,不让发挥作用,该当何罪!”(席泽宗,2000)
通过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传教士的工作,欧洲天文仪器技术和望远镜均被介绍到中国。传教士的到来给中国科学技术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一些学者和工匠的眼界。然而,在这些传教士离开欧洲后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天文学和天文仪器技术又有了显著的进步。由于交通和通信等种种限制,这些传教士远离欧洲,缺乏跟上欧洲仪器发展步伐的意识、需要和条件。当他们为中国朝廷制造仪器时,自己的知识已经落后于欧洲专家了。另外,由于北京以外的地方不建造天文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技术很少离开钦天监、皇宫和教堂。民间仪器制造者在大型实用观测仪器方面难有作为。
我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西方应始于明代。16世纪下半叶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明朝末年全国上下都重视科学,可惜不久后明朝便灭亡。清朝时期,礼仪之争的爆发与教皇的错误决策,导致了康熙帝彻底转变对天主教的态度,最终确立了禁教政策。但是,康熙朝并没有实行严格的禁教政策,清廷所驱逐的还只是未领票的传教士;凡有一技之长、愿留居中国的传教士,履行手续向清廷领取信票之后,仍可自行修道,并悄悄地发展教徒。又由于康熙帝与传教士曾长期保持亲密关系,有些地方官吏担心传教士会重新得宠,没有认真执行禁教令。传教活动仍在暗中进行。1773年,罗马教皇解散了耶稣会;清王朝雍正即位后,于1723年下令严格禁止天主教,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并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西方科技的传人遂告一段落。清中叶推行文化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封闭了中国科学技术与外界交流的门路,使中国与世界相对隔离,看不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与经验,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