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与人物: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59305
  • 作      者:
    李平,何三宁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历史与人物 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主要从跨文化比较视角论述古今中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历史人物,挖掘他们之间的关联性,突出科学的传承观、历史观。《历史与人物 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以中外历史中重要人物、重大发明为主线,共六章。
  《历史与人物 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首次对国际气象界和中国气象界气象学家进行了代次划分,并指出气象前辈先贤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气象科技史上留下印迹,无不与其所在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舞台有多大,贡献就有多大。
  《历史与人物 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分类详细,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的研究生以及广大气象科技爱好者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历史与人物 中外气象科技与文化交流》:
  西方气象知识和气象仪器早在明末清初就由耶稣会士介绍到中国。据《张诚日记》,早在1691年,温度计和气压计(晴雨表)就由传教士引入中国,并演示给康熙皇帝看(曹冀鲁,2005)。传教士通过绘画有关科学技术的图片,把欧洲绘图投影方法带到了中国。南怀仁在《仪象图》中绘制的成套图纸要比北宋的《新仪象法要》详细、规范得多,使中文书籍的机械制图技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这些气象仪器长期以来没有用于实际需要,在气象观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是成为皇家个人取乐的玩物和摆设。“清代统治者把精巧的仪器视为皇家礼器,应该留在宫中供皇帝本人使用,观象台的仪器比御用仪器少得多。据李迪、白尚恕调查,收藏在故宫中的科学仪器近千件,望远镜就有一二百架,多为康熙、乾隆时物。这么多的科学仪器,收藏在深官秘院中,不让发挥作用,该当何罪!”(席泽宗,2000)
  通过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传教士的工作,欧洲天文仪器技术和望远镜均被介绍到中国。传教士的到来给中国科学技术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一些学者和工匠的眼界。然而,在这些传教士离开欧洲后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天文学和天文仪器技术又有了显著的进步。由于交通和通信等种种限制,这些传教士远离欧洲,缺乏跟上欧洲仪器发展步伐的意识、需要和条件。当他们为中国朝廷制造仪器时,自己的知识已经落后于欧洲专家了。另外,由于北京以外的地方不建造天文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技术很少离开钦天监、皇宫和教堂。民间仪器制造者在大型实用观测仪器方面难有作为。
  我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西方应始于明代。16世纪下半叶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明朝末年全国上下都重视科学,可惜不久后明朝便灭亡。清朝时期,礼仪之争的爆发与教皇的错误决策,导致了康熙帝彻底转变对天主教的态度,最终确立了禁教政策。但是,康熙朝并没有实行严格的禁教政策,清廷所驱逐的还只是未领票的传教士;凡有一技之长、愿留居中国的传教士,履行手续向清廷领取信票之后,仍可自行修道,并悄悄地发展教徒。又由于康熙帝与传教士曾长期保持亲密关系,有些地方官吏担心传教士会重新得宠,没有认真执行禁教令。传教活动仍在暗中进行。1773年,罗马教皇解散了耶稣会;清王朝雍正即位后,于1723年下令严格禁止天主教,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并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西方科技的传人遂告一段落。清中叶推行文化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封闭了中国科学技术与外界交流的门路,使中国与世界相对隔离,看不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与经验,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
展开
目录
《中国气象科技史研究丛书》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外气象科技史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远古篇(明代以前)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气象学鼻祖
第二节 张衡:气象仪器发明家
第三节 述评:古代中国的科技探索

第三章 近古篇(明代~1840年)
第一节 徐光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第二节 富兰克林:避雷针的发明者
第三节 霍华德:看云识天气
第四节 述评:中国的“科学革命”

第四章 近代篇(1840~1949年)
第一节 维·皮耶克尼斯及其卑尔根学派
第二节 罗斯贝及其芝加哥学派
第三节 蒋丙然:中国第一个气象学博士
第四节 竺可桢: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
第五节 涂长望: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
第六节 李宪之: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之气象高才生
第七节 赵九章: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
第八节 述评: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中西方的气象科技

第五章 现代篇(1949年以后)
第一节 查尼: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气象学家之一
第二节 洛伦兹:“蝴蝶效应”与混沌理论之父
第三节 郭晓岚:大气动力学的一代宗师
第四节 叶笃正:第一个获得“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第五节 谢义炳:中国现代天气学和大气环流学奠基人之一
第六节 顾震潮:中国数值天气预报的开创者
第七节 陶诗言:土生土长的院士
第八节 述评:20世纪下半叶中西方的科技

第六章 当代篇:中外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本土培养的气象学家
第二节 留苏气象学家
第三节 留欧美加气象学家
第四节 气象——国际合作的典范
第五节 述评:科技交流互通有无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气象学家海外求学或深造(1912~1950年)
附录二 气象研究所大事记(1928~1950年)
附录三 中外气象科技史年谱
附录四 历年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主题
附录五 中国古代对气象学之贡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