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忆党史 聚能量:红色故事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092508
  • 作      者:
    王云鹏,王若昀主编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忆党史聚能量 红色故事汇》以天津党史为线索,通过寻访革命事件亲历者、研究者及先烈后人,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在民主革命时期,于方舟、周恩来、邓颖超、李季达、张太雷等天津籍或在天津工作过的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记述了他们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经历的坎坷与艰辛,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奋斗的光辉事迹。
展开
内容介绍
  “党的生活”栏目是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与天津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办的党建电视栏目。从1986年7月栏目开办至今,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党组织战抖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全国创办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的党员教育电视栏目之一,收到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党建电视栏目二等奖。《忆党史聚能量 红色故事汇》收入了“党的生活”栏目播出的部分优秀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忆党史聚能量 红色故事汇》:
  于方舟是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当年,他在李大钊的引导下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津的党组工作,可以说是天津的“建党第一人”。
  成立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近百年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1922年的深秋,一位名叫于绍舜的年轻人兴冲冲地走进了这座高等学府,成为了一名文科班的新生。然而,当时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并不知道,于绍舜这个名字根本不是他的真名。
  当时考人南开大学文科班的时候,于方舟是用了化名——于绍舜,并借用了依口村村民于绍舜的文凭以及他的年龄和家庭情况。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考入高等学府南开大学,那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可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真名实姓呢?他为什么非要用化名? 于方舟,原名于兰渚(1900一1928年),1900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傣口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弟五人中,他是最小的一个。
  在天津市宁河县依口村有一个坐南朝北沿街而立的青砖瓦房院落,这就是于方舟烈士的故居。在那个年代,村里很少有四间房子的,由此看得出于方舟的家境很好。
  190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声声啼哭,于家盼来了一个希望——一个男娃。希望永享耕读生活的父亲为这个新生命取了个雅致淡泊的名字——“兰渚”。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得太平、安稳、悠然自得。
  小兰渚的童年,可以说过得安安稳稳、快快乐乐。和别的小孩子一样,他特别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母亲讲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抗击英兵的故事。
  他觉得做人就该做个英雄。他13岁考人本村高等小学,因为家教有方,再加上他对历史文学的偏爱,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以至于他的老师曾经作诗称赞他——“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阳辉桂一枝”,说他卓尔不群、一枝独秀。
  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的铃铛阁中学的前身,就是天津开办最早的公立中学堂——直隶省立第一中学。
  1917年,飒飒秋风中,一位少年独乘一叶小舟,经水路来到了这里。他,正是刚满17岁的于兰渚。
  “大好河山似锦,军阀混战乾坤。民心忧痛如焚,九河流水呜喑。”这就是他在中学时代写下的诗句。1917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鏖战正酣,中国在列强欺侮、军阀争权的混乱中风雨飘摇。17岁的于兰渚,身处动荡之中,目睹国破民危,心痛不已。· 于兰渚从宁河来到天津城,考入了省立第一中学。很快,同学和老师们就发现这个于兰渚很有才,经常语出惊人。而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于兰渚不但经常语出惊人,做事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今天的天津东北角车流川息,当年这里也是商铺林立、人群熙攘。1919年的那个5月,人们时常会在这里看到一群青年学生,他们聚集在这里,一边向路人散发传单,一边登高呼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在众多学生中间,人们总会看到一个形容坚毅、振臂高呼的年轻人。他就是于兰渚。
  1919年,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天津在1919年5月14日也组建了天津市学生联合会,身在天津的于兰渚立即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中,他被选为“天津学联会”评议员,又被学联会推荐为“天津市各界联合会”代表,组织并参加了各种示威游行和反帝大会。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激发了于兰渚心中深藏已久的那份热情!在救亡行动中,他的身影永远冲在最前排,组织反帝游行、带领学生罢课、街头讲演宣传爱国思想……他发动和带领本校进步学生经常到天津东门里、东北角等地宣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号召大家抵制日货,并创办了救国刊物——《醒》报。
  此时的于兰渚,不过刚刚20岁,他在《醒》报的《宣言》中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北洋军阀政府却“卖国的卖国。争权的争权,要将我四万万好同胞弄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全国同胞当作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斗争”。在《醒》报第一号上,他发表了名为《发聋振聩》的演说词,指出“中华民族已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如听任日本侵占我青岛,山东立刻就亡;如日本占领山东,要灭亡中国就易如反掌。
  ”他呼吁同胞“不可还在睡梦,快醒醒振作救国的精神!”于兰渚的忧国之心,溢于言表,而这一系列言行,必然会引起当时军阀政府的强烈不满和不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一叶方舟济苍生
第二章 革命伉俪一世情缘
第三章 血色豪情——李季达
第四章 醒世惊雷——张太雷
第五章 一马当先一马骏
第六章 浩气长存杨十三
第七章 不明身份的战友
第八章 喋血孤山
第九章 地下尖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