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党史聚能量 红色故事汇》:
于方舟是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当年,他在李大钊的引导下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津的党组工作,可以说是天津的“建党第一人”。
成立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近百年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1922年的深秋,一位名叫于绍舜的年轻人兴冲冲地走进了这座高等学府,成为了一名文科班的新生。然而,当时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并不知道,于绍舜这个名字根本不是他的真名。
当时考人南开大学文科班的时候,于方舟是用了化名——于绍舜,并借用了依口村村民于绍舜的文凭以及他的年龄和家庭情况。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考入高等学府南开大学,那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可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真名实姓呢?他为什么非要用化名? 于方舟,原名于兰渚(1900一1928年),1900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傣口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弟五人中,他是最小的一个。
在天津市宁河县依口村有一个坐南朝北沿街而立的青砖瓦房院落,这就是于方舟烈士的故居。在那个年代,村里很少有四间房子的,由此看得出于方舟的家境很好。
190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声声啼哭,于家盼来了一个希望——一个男娃。希望永享耕读生活的父亲为这个新生命取了个雅致淡泊的名字——“兰渚”。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得太平、安稳、悠然自得。
小兰渚的童年,可以说过得安安稳稳、快快乐乐。和别的小孩子一样,他特别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母亲讲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抗击英兵的故事。
他觉得做人就该做个英雄。他13岁考人本村高等小学,因为家教有方,再加上他对历史文学的偏爱,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以至于他的老师曾经作诗称赞他——“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阳辉桂一枝”,说他卓尔不群、一枝独秀。
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的铃铛阁中学的前身,就是天津开办最早的公立中学堂——直隶省立第一中学。
1917年,飒飒秋风中,一位少年独乘一叶小舟,经水路来到了这里。他,正是刚满17岁的于兰渚。
“大好河山似锦,军阀混战乾坤。民心忧痛如焚,九河流水呜喑。”这就是他在中学时代写下的诗句。1917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鏖战正酣,中国在列强欺侮、军阀争权的混乱中风雨飘摇。17岁的于兰渚,身处动荡之中,目睹国破民危,心痛不已。· 于兰渚从宁河来到天津城,考入了省立第一中学。很快,同学和老师们就发现这个于兰渚很有才,经常语出惊人。而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于兰渚不但经常语出惊人,做事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今天的天津东北角车流川息,当年这里也是商铺林立、人群熙攘。1919年的那个5月,人们时常会在这里看到一群青年学生,他们聚集在这里,一边向路人散发传单,一边登高呼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在众多学生中间,人们总会看到一个形容坚毅、振臂高呼的年轻人。他就是于兰渚。
1919年,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天津在1919年5月14日也组建了天津市学生联合会,身在天津的于兰渚立即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中,他被选为“天津学联会”评议员,又被学联会推荐为“天津市各界联合会”代表,组织并参加了各种示威游行和反帝大会。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激发了于兰渚心中深藏已久的那份热情!在救亡行动中,他的身影永远冲在最前排,组织反帝游行、带领学生罢课、街头讲演宣传爱国思想……他发动和带领本校进步学生经常到天津东门里、东北角等地宣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号召大家抵制日货,并创办了救国刊物——《醒》报。
此时的于兰渚,不过刚刚20岁,他在《醒》报的《宣言》中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北洋军阀政府却“卖国的卖国。争权的争权,要将我四万万好同胞弄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全国同胞当作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斗争”。在《醒》报第一号上,他发表了名为《发聋振聩》的演说词,指出“中华民族已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如听任日本侵占我青岛,山东立刻就亡;如日本占领山东,要灭亡中国就易如反掌。
”他呼吁同胞“不可还在睡梦,快醒醒振作救国的精神!”于兰渚的忧国之心,溢于言表,而这一系列言行,必然会引起当时军阀政府的强烈不满和不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