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智谋天下:我和康熙帝侃谋略》:
面对这种情况,康熙帝感到,广大百姓就像一座活动频繁的火山,如果不向他们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一旦火山爆发,后果就不堪设想。因此,康熙帝在位时广设学校,倡建书院,整顿科场,重视教育,使得教育事业走出了明末清初以来的低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清初继承明制,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和各级儒学。虽然这些地方儒学与明代后期一样,已经不具教学职能,而只是朔望春秋举行尊孔典礼、岁科两试造生童名册,以及办理本地诸生举优出贡等活动的官僚机构。但是,因为这些机构在地方教育中起着领导、监督的作用,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康熙年间,康熙帝振兴教育的首要方面,就是在普遍恢复各地儒学的基础上,又在一些边远地方以及新设州县继续增设儒学。
对于在学诸生,除了给予成例规定的经济、政治待遇使他们安心读书外,康熙帝还发布一些诏谕,优恤诸生。
康熙帝振兴教育的另一措施是关心书院建设。
中国古代书院兴起于唐代后期,南宋以后迅速发展,并且历经元、明而不衰。书院的兴起对教育事业和学术文化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初,书院多为私办,与政府设立的学校并行。南宋以后,由于官学腐败,封建统治者于是把眼光转向书院,书院也逐渐与科学挂上了钩,至明代后期,官设学校徒是形式,书院成为为科举考试输送高级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
明末清初,长期的社会动乱使得全国的书院遭受到严重破坏,它们或毁于兵火,或并于僧寺,存者为数极少。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建立统治,从顺治二年起,清朝政府在占领区内连年开科取士。这样,一些地区的书院开始恢复,同时很多地区新建了一些书院。至顺治九年,全国修复和重建前代书院已有十四所,新建书院也有十一所。
康熙初年,随着战争的结束,教育事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自发地兴办书院,新建的书院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时,清初以来政府所提倡兴办的社学却走上了绝路。社学既不能实现统治者宣传儒学的愿望,又不能满足广大士人的文化需求。为此,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下令提学查革各地社学。同时,康熙帝也将目光转向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机构——书院。
后来,因为康熙帝的提倡,书院得到了很大发展。总计康熙一朝,全国新建书院537所,修复或重建前代书院248所。两者相加,共达785所。成为自明朝嘉靖年间以来百年之中少见的一个书院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振兴教育的同时,对于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举考试,康熙帝也十分重视。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清代科举考试始于顺治时期。但是,由于当时尚处清朝科举实行之初,其中不合理之处很多。由于科举考试直接关系应考士子一生荣辱沉浮,因而科场舞弊现象也十分严重。这既不利于封建统治集团选拔到合格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目的,也不利于鼓励广大士子认真读书学习,普及教育。因此,康熙帝先后采取各种措施,整顿科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