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外交家丛书:外交总长陆征祥》:
1871年6月12日,在上海一条偏僻的弄堂里,随着一阵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来到了人间。
“是个男孩!”接生婆喜滋滋地把孩子裹好,小心放到了母亲的身边。
这时,一直忐忑不安候在门外的男主人,闻讯急忙步人屋内,望着襁褓中的婴儿,已是热泪盈眶。这个刚刚出生的男孩,就是后来的著名外交家陆征祥。
陆征祥出身的家庭,并非名门望族,也不是世居沪上的人家。和众多上海人一样,他是移民的后裔。大概由于处在社会底层的缘故,陆氏家族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家族史资料,后人无从知晓其移民上海的详细情况。
不过,从可以找到的资料看,陆氏家族的移民,和上海的开埠有关,到陆征祥出生时,也只是第二代人。
陆征祥的父亲陆云峰,名诚安,原籍江苏太仓,生于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和大多数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他的命运与多灾多难的中国联系在一起。
19世纪上半叶,大概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得上鸦片战争给生活在古老中华帝国的民众所带来的影响了。1840年,醉心于鸦片贸易的英国殖民者,丧心病狂地挑起侵华战争。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大物,但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人长江,结果“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弓箭刀矛抵不过枪炮,已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输掉了这场战争,被迫于1842年8月签订了割地、开埠、赔款的《中英南京条约》。随之,法、美等西方殖民侵略者纷纷竞相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攫取了许多在华特权。从此,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走上沉沦的道路。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成了近代历史的界碑。
当鸦片战争发生的时候,陆云峰才五六岁,一时还不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冲击。但是,随着上海的开埠和大批传教士的东来,陆云峰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上海在1843年正式被辟为商埠之前,还只是一般的江南小县城。但它地处富庶的太湖平原,背倚滔滔的长江大河,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居于南北通衢的要冲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英国殖民者看中,上海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强行辟为商埠的五个城市之一。在开埠以后的短短几年里,上海很快成了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各种冒险家云集的地方。在第一批随殖民者来到上海的西方人士中,有不少传教士,他们凭借着传教的特权,期望使上海的民众都成为耶稣基督的信徒。
西方传教士在上海的传教活动,由于言语不通,最初并不成功。为了打开局面,传教士们开始雇佣中国人,为传教活动服务。那时候,战争、动乱、饥饿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影子和写照。对于为饥饿和贫困所困扰的中国下层民众来说,传教士的招募无疑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机会。一些中国人因生存的需要而入教成了信徒,又因人教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陆云峰就是较早的一批信徒之一。
陆云峰因迫于生计人教,成为英国伦敦外方传教会的信徒,依靠为西方传教士散发圣经等传教品为生,成为那个时代众多“吃教”的人群中的一员。但他对宗教的信仰却是真诚的,一生都在为传教事业而奔波。即使到了晚年,身体欠佳,他仍不顾陆征祥的劝阻,北上天津、北京一带传教。
他的这种为宗教献身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陆征祥对待宗教的态度。后来,陆征祥在修道院了却余生,与他的父亲殊途同归。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