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中的法国社会(1814-1848)》:
关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掌握和行使,进步派别倡导议会的权力占据优势;保守派别则主张,国王的权力仍应起主导作用。包括自由派在内的中左翼势力鼓吹“国王统而不治”的原则,主张采纳英国式立宪君主制。保守派别却认为,“1830年宪章”既已保留了“1814年宪章”中关于“行政权只属于国王”(第12条)、“国王任命各级行政官员”(第13条)和“由国王和两院提出法案”(第15条)的条款,因而“王位不是一把空椅子”,国王拥有法定的行政权和立法权。显然,进步势力力图推进缓慢形成中的代议制民主,保守阵营派则要维护从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所因袭的法国君主的专制权力。而路易一菲利普本人,并不甘心于国王只“统”而让内阁去“治”。他表面上超脱于党争,实际上却以不时更换内阁或大臣的方式来操纵政局,在王朝前10年尤其如此。1832年5月,拒绝与国王分享决策权的首相卡西米·佩里叶染病暴卒。路易一菲利普闻讯后甚至喜形于色地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至少今天由我统治,单独统治。”国王迟迟不另派重臣组阁,竟兼任首相达数月之久。当然,路易一菲利普敢于如此行事,也是利用了广义上的奥尔良派内部的矛盾。自七月王朝建立,这些达官显宦和新贵名流就一直掌握着众议院多数席位并主持内阁。然而,在这个松散的大集团里,派系林立而政见分歧。再说,若干头面人物组阁时不仅分合无定,而且相互攻讦甚至彼此拆台。所以,此等权贵尽管都围绕在身为国王的奥尔良公爵旁边,却是貌合神离并各行其是。这样一来,当时便难以出现团结一致而施政有效的内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