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悌 WU T'i 1502年-1568年
吴悌(字思诚,号疏山),官员、制图师、思想家,江西抚州府金溪人,当地因为是陆九渊(1139-1193年)的家乡而闻名。1531年吴悌通过乡试,次年考中进士,他的第一任官职是山东乐安知县(magistrate),任职一年之久。在宣城(南京以南)任职期间,吴悌从别处回收粮食供百姓购买,以此拯救饥荒,此举得到世人所关注。1537年担任广西道御史(censor)期间,吴悌多次就朝政上书提出自己建议。嘉靖十六年,朝廷对于南京会试结果十分不满,据传是由于上交的答卷中学子对于朝政颇有微词,世宗因此下令停止会试。吴悌上书请求宽恕参加考试的举人,并因此事被投入狱中,但是最终他的建议还是为世宗采纳。两年后,吴悌重返官场,前往长江三角洲以北出视盐政。
他与当地哲学家王艮(见该传)结交,并试图推荐王艮担任官职,但是最终未能成功。此时,当地百姓深受洪水和随之而来的饥荒之苦,吴悌选择先将漕粮分发给百姓赈灾而后再向朝廷禀报。此后,因为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吴悌从官场离职。
1543年返京后,吴悌接受任命成为一名御史。此时,朝政由严嵩和夏言(见诸传)把持,尽管他们是吴悌的同乡,但后者却努力避免与二人交往,甚至上交辞呈,远离官场长达二十余年。直到1566年,在当地官府的劝说下,吴悌才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当中。他首先担任山西御史,此后不久(一年之内)又先后担任太常寺少卿(vice minister of the Court of Imperial Sacrifices)、南京太仆寺卿(chief minister of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南京大理寺卿(Grand Court of Revision)。当时南京有三位负责吏部和刑部的官员,第一位是胡松[(见郑若曾传),后升任北京吏部尚书(minister of Personnel),直到六个月后死去,谥号“庄肃”];第二位是毛恺(字达和、远和,号介川、节斋居士,1506年12月26日一1570年10月8日,1535年进士,1567年至1570年间担任北京刑部尚书,谥号“端简”);第三位是吴岳(字汝乔,1504年至1570年,1532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尚书,谥号“介肃”)。以上三位和吴悌一起,被称为“南都四君子”。1567年,穆宗朱载垕(见该传)继位后,吴悌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junior vice minister of Justice),任职至第二年去世。
1536年,吴悌刊行了一份明朝地图,题为《皇明舆地之图》,1631年由孙起枢加以重印。现存第二版的两份副本均藏于日本:第一份藏于仙台的日本东北大学,第二份藏于伊势神宫。吴悌另有一部文集,题为《吴疏山集》(17卷)。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记,该书最初仅有3卷,其后吴悌的弟子李约将其师的言行录另辑为第四卷;其余部分则是由后世学者编著。另有现存的一份12卷版《吴疏山先生遗集》,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吴悌去世五十三年后,朝廷追赠其谥号为“文庄”。江西抚州的百姓建造了一座祠堂——“五贤祠”,以纪念吴悌和其他四位贤人,分别为陆九渊、吴澄(1249—1333年)、吴与弼(见该传)和陈九川(字惟懵,号明水,1494一1562年,1514年进士)。吴悌之子吴仁度(字元重、继疏,1599年进士),初任中书舍人(drafter in the central drafting office),后担任南京刑部郎中(director in the ministry of Justice),最终在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山西巡抚(governor),任职四年之久,直到1616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退休。1621年,朝廷再度宣召吴仁度返京。
1624年,授工部右侍郎(junior vice minister of Works)。由于同情东林党人(见顾宪成传),吴仁度遭到掌权宦官魏忠贤的诋毁,被免职。
参考文献:
l/283/19b;5/25/50a,27/44a,42/92a,45/49L,,54b,49/35a,94/75a;15/6/43a;83/19/28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30年),60/3b;《皇明文海》(缩微胶片),7.2.8;《江西通志》(1880年至1881年),153/3b;《抚州府志》(1876年),51/15a,56/15b;《山东通志》(1934年),第2379页;《山西通志》(1892年),12/11b;中村拓,“早期日欧关系中的日本制图者”,《日本学志》,11:1(1939年).104,121(n.20),图2。
黄培、秦家懿撰 范江涛译 刘冠男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