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王崇伦,1927年7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沙河区北头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共有六口人,耕地少得可怜。为了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父亲王殿英决定开垦祖坟周围的荒地。
为了早日开垦出可以耕种的田地,每天天刚蒙蒙亮,王殿英就牵着借来的老黄牛,扛着犁下地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王殿英总算开垦出三亩薄田,勉强维持全家人半饥半饱的生活状态。
自从家里有田可以耕种后,小崇伦就常常跟着父亲下地干活。由于田地就在祖坟旁,有时候坟头会飞来啄食的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王崇伦刚开始时非常害怕,坟边稍有动静,他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倒吸一口凉气,完全不敢靠近。慢慢地,时间长了,他也就习惯了。有时候,干活累了就在田埂上睡去,醒来才发现自己竟睡在祖坟旁。
王崇伦的童年虽然辛苦,但全家人生活在一起,对他来说,也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
王崇伦在四个孩子中排老二,有一个哥哥,还有两个妹妹。他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就乖巧懂事,帮着妈妈照顾妹妹。除了家里的农活,王崇伦一家有时也会找些其他活干。哥哥早年便出去做苦工,因为工头是个日本人,他拿回家里的钱也很少,有时甚至拿不到工钱还要白白挨饿。
迫于生计,王崇伦从懂事起就带着两个妹妹跟随母亲到铁路边捡煤渣。铁路旁边十分危险,两个妹妹还小,王崇伦便边照看妹妹,边捡煤渣。那些煤渣都是从路过的火车上颠落下来的,本来就不多,捡煤渣的穷苦人却很多。为了多捡一点煤渣,王崇伦常常要沿着铁道走好几里路。捡来的煤渣需要拿去卖钱维持生计,但并不是每天都能捡到煤渣,所以,王崇伦还要时常和母亲到村外挖野菜。一整天可以挖小半筐,这样当天的晚饭起码有着落了。
清苦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但是坚强乐观的王崇伦从来也没有叫过苦喊过累。
1937年,由于长期食不果腹,再加上身体一直都不好,身患重病的父亲因无钱医治而去世了,这对王崇伦一家来说,仿佛晴天霹雳。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母亲日夜以泪洗面,年幼的妹妹只知道哭闹着喊饿。眼前的一切,让10岁的王崇伦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就在一家人还沉浸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之中时,又一个噩耗传来:在日本工头处做苦工的哥哥王崇玉因劳动强度过大,不堪重负,在搬运重物时活活累死了。日本工头把哥哥的工钱扣下,留给王崇伦一家的只有冰冷的遗体。
为厂安葬父亲和哥哥,家中被迫卖掉了仅有的3亩地。哥哥去世后,母亲承受着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双重痛苦,身体越来越差。两个年幼的妹妹还不懂事,更没有能力照顾自己。顷刻间,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王崇伦身上。为生活所迫,王崇伦14岁那年与同窗好友鲍峰昕一起进入曰本工厂鞍山满洲神钢厂做苦工。在这里,工头是日本人,中国工人只有牛马一样的“待遇”,动作稍微慢一些就会被鞭打,有时甚至被抽得血肉模糊,经常有工人惨死在工头的黑手之下,甚是可怜。
日本人对待正式工人的态度尚且如此,对待学徒的态度就更加恶劣了。当时,作为学徒工,王崇伦强忍着日本人的欺压工作,以谋得少得可怜的工钱补贴家用。
日本人对机床技术严加保密,开动机床时把徒工都支走,不给他们任何学艺的机会。即便如此,王崇伦也总是想找机会学点技术。
一次,王崇伦躲在工具箱背后偷看操作要领,不巧被日本工头发现,拎住他的衣领一把把他揪起来。瘦弱的王崇伦被拳打脚踢一通,完全动弹不了。更让人气愤的是,那个工头仍不肯罢休,二话不说拉过王崇伦的右手就按在机台上,然后抄起一把锋利的板锉狠命地砸下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