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吴福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618795
  • 作      者:
    吴锡华,高兆宁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吴锡华,吴福桢之女,1934年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在中学任教13年,在“五七”干校劳动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工作至1990年退休。高兆宁,男,研究员,1928年出生于山西临猗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宁夏农科所(现宁夏农林科学院)从事农业昆虫研究40年,科研成就卓著。1958一1978年在吴福桢的主持和指导下,共同研究并合作出版了《宁夏农业昆虫图志》两辑,书中600余种昆虫的各期形态和被危害的农作物形态,多为其原色绘制,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令人叹为观止。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吴福桢、高兆宁二人均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一章少年立志为民除虫害;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前治虫30年;第三章从六足学会到中华昆虫学会;第四章喜迎新中国诞生;第五章宁夏工作二十载;第六章重返北京发挥余热;第七章大爱无垠;第八章轶事趣闻;第九章最后的日子。
展开
精彩书摘
  2008年,我的同窗世交(双方父亲也是同学)金作怡向“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编委会推荐我父亲吴福桢,很快就收到了编委会的约稿函。
  父亲辞世已19年,家存资料不足,幸有他生前的同事、朋友、领导、众亲属和子女的朋友鼎力相助,积极提供文字资料和照片,为本书作出了雪中送炭的贡献。
  父亲在宁夏工作近20年,资料很少,只得向父亲的最得力助手、最佳合作者和亲密朋友高兆宁先生求助,年逾八旬且刚做完两次手术的高先生立即提笔,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写出两万多字,内容翔实,文字生动优美,读来如临其境,如见我父,倍感亲切。高先生是宁夏农林科学院昆虫学家,研究员,尤其擅长生物绘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研人员,衷心感谢高先生的情谊和辛劳,衷心感谢高先生的绣笔锦文。
  农业出版社资深编辑莫容老师与我父相识于1982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编委会的成立大会。作为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与昆虫卷编委会的责任编辑,他俩接触频繁,商讨工作和业务、共同的志趣和敬业精神使他们成为十分和谐的合作者和情深意笃的忘年交,由此还衍生了一段著书立说写《斗蟋》与书评的佳话。当莫容老师在京郊养老院得知要为昊老写传记时,立即放下手上的一切工作,迅速写出怀念文章,字字珠玑,句句情浓,相知相悦之情跃然纸上,读来赏心悦目。
  父亲曾先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和自治区科协主席。我们希望获得他在自治区政协和自治区科协的有关材料,遂求助于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现已退休在京多年的黄璜同志。虽然他在任时父亲已离开宁夏,但他听了我们的诉求后,当场在我们的求助信上批示:“请项宗西同志全力支持”。自治区政协项主席立即组织人员认真查找。工作人员只能用手工方式一页页、一本本翻阅查找,辛苦多日,终于找到了父亲在自治区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和他任自治区科协主席期间的有关材料和照片,填补了父亲这一段工作情况的空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李昌鉴同志亲自批示有关部门查找我父的材料。多年前的资料是传统的老方式保存的,工作人员只得用手工方式操作,终于使我们获得了父亲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的两次提案全文以及在小组会上的发言记录。
  衷心感谢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和辛勤劳作的工作人员。
  20世纪50年代曾与我父亲共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专家方悴农、黄季方热情地向我们详细讲述了父亲当年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已退休多年的前所长林举儒同志亲自审阅了本书中父亲晚年在植保所工作十余年数万字的章节。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李月华老师多次采访父亲后,撰写了父亲的传记,刊登在《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一卷)》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篇)》上,内容翔实丰富,文笔清新流畅,为我们撰写本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只知道父亲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曾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但史料却一无所有。幸有我们的同窗张韵远、陈小灿牵线,使我们得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昆虫研究所梁铬球教授的热情相助。他在百忙之中查阅了中山大学编年史,又求助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张维球教授。张教授立即将自己收存的《中国近代昆虫学史》一书托人带给梁教授。梁教授从书上找出有关吴福桢的内容15页,复印后把有吴福桢名字的16处用红笔一一划出,寄给我们。同时,还写上他已经联系好了的另三位可咨询教授的地址、电话等。如此殚心竭虑、细致入微地为他人操劳,实难能可贵。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播音部资深编辑、我们的朋友王慧琴曾对我父亲进行了专访并撰稿,介绍了父亲在大陆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并有父亲亲自对在中国台湾省的老同事、老朋友讲话的录音,在对台播音部的《伟大祖国》栏目中多次向中国台湾省播出。父亲去世后,王慧琴又立即撰写了讣告,连续向中国台湾省播放了5次。她还把讣告的录音带送给我们。十几年来,每当我们聆听这段播音时,都禁不住潸然泪下,不仅悲痛父亲永远离去,同时也感激王慧琴为父亲付出的辛劳。
  中央宣传部年过八旬的离休干部马志光同志是我们的朋友,这位老当益壮、热心助人的图书资料专家亲自为我们上网查找父亲的史料,又为我们联系到中央宣传部图书馆去查阅多年前的报纸。
  在撰写父亲传记的全过程中,金作怡始终关心并热心相助,她不仅提供了她父亲和我们父亲当年的照片,还从父亲的老朋友子女处搜集到我父30年代的工作照并向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和植保所有关部门查询我父亲的史料。
  我们的亲属对本书也十分关切,主动热情地提供各种帮助。
  父亲的外甥岳国芳、甥媳吴企英远在济南,他们翻箱倒柜找出我祖父和多张我父的照片,外甥认真回忆并详细讲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父亲(我们的姑父)带领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及我们的母亲和我们四姐妹历经艰险从老家逃难到成都的全过程;讲述了抗战期间父亲在重庆创办病虫药械制造实验厂时四处奔波选择厂址的经过。还讲到1964年父亲应邀到新疆考察和讲学的详情(当时外甥和甥媳正在新疆工作)。
  父亲远在南京的侄孙女吴玲,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从家里找到许多老照片和书稿,又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前身是父亲生前工作多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查找有关资料和照片,并3次专程送到北京。
  温暖的亲情使我们既感动又高兴。
  本书完稿之际,谨向所有热心提供帮助的人们致以衷心的、深深的感谢。书中的文字是吴福桢一生的真实记述,由著者全权负责,与编委会和出版社无干。部分照片清晰度差,特向读者致歉。
  书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吴锡华
  2010年3月18日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少年立志为民除虫害
第一节景色秀美书墨淡香的出生地
第二节一心向学立志学植保
第三节南京高师农科首届学生
第四节幸遇名师张巨伯
第五节学业未毕实地治虫
第六节第一个治虫现场会
第七节赴关深造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前治虫30年
第一节棉虫防治的奠基人
《棉铃虫金刚钻之研究报告》
《地老虎之研究》
熏蒸消毒美国棉种
《中国棉作五大害虫》
《中国棉虫分布调查》
为《中国棉虫之研究与防治》作序
第二节治蝗先驱
两次治蝗实战
宣传科学破除迷信
播讲治蝗知识
全国蝗患情况调查
第三节使用药械治虫的首创者
三管齐下治虫害
《重要杀虫药剂及国产喷雾器之应用》
第四节在中央农业实验所17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主任
《中国农业害虫之防治及研究情况》
不懈治虫支持抗战
总结抗战胜利前的防虫治虫工作
主持全国病虫防治研讨会
第五节创建病虫药械制造实验厂
选厂址渝郊良心桥
“农业的兵工厂”
抗战胜利、由渝迁沪
厂徽
挚友朱凤美
第六节家人重聚南京
第七节广育人才桃李满园
第三章从六足学会到中华昆虫学会
第一节六足学会创始人之一
第二节各大学、各地昆虫学会
第三节任中华昆虫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长
第四节在中华昆虫学会第二次年会上发表论文
第五节创办《中华昆虫学会通讯》
第四章喜迎新中国诞生
第一节坚留大陆不去台湾
第二节科普佳作《昆虫与人类》
《昆虫世界乎?人类世界乎?》
《昆虫善于适生》
《昆虫为人类之大敌》
《昆虫为人类之益友》
《昆虫之命运》
第三节专著《中国的飞蝗》
“我国蝗患自古称烈”
盛赞解放区的治蝗经验
飞蝗的分布与地势、温度、雨量有关
人工治蝗法
药剂治蝗法
根本治蝗之道
第四节中华昆虫学会改名为中国昆虫学会
第五节在中国昆虫学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
第六节感慨新旧社会的对比
第七节痛悼恩师张巨伯
以科学方法在田间研究害虫的第一人
我国昆虫研究团体的创建者
中国在大学教授昆虫科学第一人
第八节盛赞邹秉文
“东南三杰”之一
雄才大略功勋卓著
师生情义深
第九节奉调中央农业部植保局
第十节被错划“右派”下放宁夏
第五章宁夏工作二十载
第一节支援“老、少、边”建设
先读《朔方志》熟悉风土情
边研究边建系
申请立项开展农业昆虫基本调查
调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政协委员
第三节艰苦的调查研究历程
林木害虫大发生
乘羊皮筏子横渡黄河
“革命虫”——虱子
南有柑橘实蝇北有枸杞实蝇
一场虚惊
六盘山上高峰
“养虫”是研究害虫的重要手段
显微镜下的“昆虫世界”
“社会主义大协作”
第四节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来访
第五节为宁夏引进泰国良种西瓜
第六节关心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
第七节《科学研究人员的修养与工作方法》(摘要)
“首先要立大志”
“百折不回锲而不舍”
“广博与精深”
专心致志
“正确对待偶然性”
“过好基础知识、操作技术、外文这三关”
“同道之间的互相合作”
第八节科学考察与讲学
赴内蒙古考察
赴新疆考察
在新疆讲学
新疆农业昆虫区系特点
治虫成绩与技术
植物检疫
对药械治虫的几点建议
第九节创建“宁夏农业昆虫标本馆”
第十节编著《宁夏农业昆虫图志》两集
第十一节落寞中的温暖
第十二节科学的春天
出席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全国科学大会
《八十高龄戴红花》
第十三节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主席
第六章重返北京发挥余热
第一节调回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第二节蜚蠊——最古老的害虫
蜚蠊与人类的关系
中国常见室内蜚蠊种类
蜚蠊的防治
发现新的蜚蠊种属
第三节“蟋蟀——祖先最有研究的昆虫”
“2500年前的《蟋蟀》篇”
以鸣叫声鉴定蟋蟀种类
相继发现中国新纪录和新种
评风靡一时的斗蟋热
盛赞《斗蟋》
第四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
编委会主任
条目撰稿人
编辑人员多辛劳
第五节参加《西藏昆虫》的编写和鉴定
第六节参加《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昆虫》的鉴定
第七节《云南森林昆虫》
第八节出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
提案改善植保所科研条件
提案建立植物保护标本馆
呼吁改善农业科研条件
第九节在农工民主党表彰大会上讲话
第十节新闻媒体的报道
《访“虫王”》
《植物医生》
《兰幽香飘远松寒不改容》
《他一生钻研昆虫》
获“国际名人荣誉证书”
第十一节重返南京访故土
第十二节喜迎九十华诞
第十三节参加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
第十四节最后的题词和最后一篇文稿
第十五节世纪之交金善宝
第七章大爱无垠
第一节尊父爱母
第二节深爱贤妻
第三节手足情深
第四节舐犊爱浓
第八章轶事趣闻
第一节知虫胜于知儿女
第二节忍俊不禁
第三节不翼而飞的袜子
第四节老顽童
第五节路不拾遗
第六节原来如此
第七节手绢与炉箅的亲密接触
第八节一棵天价大白菜
第九节之乎者也的英语
……
第九章最后的日子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