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刘长胜》:
每当父亲称赞我的劳动时,我就乘机表示要到学校读书的愿望。父亲对我的要求却默不作声。他们并不是因为祖宗几代都没有念书的,就不懂或不重视孩子上学读书的事,只为家境所迫而已!他们的心事也很重,担心着自己儿子的出路和前途问题,苦于没有办法啊!留在家里种田嘛,人多田少,再租点田也不容易,又不敢想望穷人家孩子念书,会念出个什么“名堂”来。他们一心一意地打算如何给儿子找个地方学点手艺,作为一辈子吃饭的本钱。但,这也是不容易解决的呀。
经过不断的软磨硬泡,在刘长胜10岁那年,父母勉为其难地答应让他上了村里唯一的私塾。当时,私塾的先生60多岁,身体多病,又当先生,又当杂役,身兼数职,身体很是“吃不消”。于是,年岁大一点的同学不得不担当“小先生”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自己要读书,另一方面还要“教”这批新开蒙的小同学。刘长胜就是这样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下边,开始学习了“人之初”,囫囵吞枣地记诵方块字的学习生涯的。
第二年,有人在村子的一所破庙里又开办了一问新式小学堂,刘长胜进入这所新式小学堂读书。此时,历经辛亥革命的洗礼和涤荡,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已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的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使得偏僻农村的新式小学堂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新气息”。
新式小学堂的国文课的先生是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不满意封建礼教、有着较为开明思想的“新派”人物。他除了从“四书”、“五经”中选一些传统的课文教给小学生们以外,有时还会抛开书本,给学生讲一些来自野史和笔记小说里的故事,其中常讲到的就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的故事,等等。先生在讲解这些故事时,突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反对侵略、爱国救国的主题。这些故事给童年的刘长胜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和久远的影响。
刘长胜学习非常用功,善于思考问题,“每次考试都得到优等”,遇不平之事则鸣。那时候是有钱有势人的“天下”,穷人到处受欺凌。在学校里,那些“阔少爷”经常要穷人家的孩子跪在地上给他们当牲口骑。刘长胜看在眼里,气上心头,他对同学们说:“这是欺侮人,我们不能被他们当马骑。”还带头跟这些“阔少爷们”评理,这些富家子弟本来就是些色厉内荏的家伙,刘长胜这么一带头反抗,他们就不敢胡来了。刘长胜用自己的智慧和胆量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长胜在这所学堂读了三年,到了第四年,在生活的逼迫下,他不得不忍痛离开学校,在家里帮助父亲种田。正因为刘长胜有这么一段坎坷的求学经历,使得他后来对学习的机会格外珍惜,并且他特别重视“工人夜校”的工作,因为他深深感到“工人没有文化的痛苦”,知道‘‘穷人要翻身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辍学后,刘长胜在家里干农活,由于他曾在新式学堂读过几年书,家里人和村里人都说他的想法和做法与别人很不一样。比如父亲安排他去集镇上一家纸房做扎纸匠的学徒,他拒绝说:“为死人扎半天纸人、纸马、纸房子,然后一把火烧了,不过是骗人骗鬼的活,没有意义。”父亲思忖一会儿,也觉得有道理。
在开荒、挖野菜、拾粪等劳作中刘长胜结交了一位“牛倌”,此人为人正直,还略懂医术,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没人瞧得起他,更无人请他治病,但刘长胜和他很要好,便交上了知心朋友。一天刘长胜的二伯母突然半身浮肿,家里人凑钱到处请名医治疗,花了不少钱,吃了不少药,但病势仍有增无减。病人危在旦夕,家里人心急如焚,刘长胜多次建议让“牛倌”治疗,都被拒绝。一天,刘长胜趁家里人不注意,偷偷背着二伯母步行几十里找到了“牛倌”,“牛倌”热情接待了他们,并仔细查看了病情,开了处方,二伯母按方服药,竟然很快恢复了健康,家里人很是惊奇,一是觉得长胜有眼力,交了个好朋友;二是觉得穷人家同样能出高明的医生。他四伯父感触最深,逢人就说长胜看事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