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34205
  • 作      者:
    邵传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寻找解决农村非正规金融现存问题的解决之道。
展开
作者简介
  邵传林,山东滕州人,现供职于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制度金融学研究,曾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等CSSCI来源刊物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二)·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从农户的视角切入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范围限定在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户参与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及行为,重点运用案例研究法剖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各类经典问题。同时,为了能展现现实生活中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复杂情景,作者采用了田野调查、史料搜集与整理或走访案例当事人等方式开展调研,使案例“故事”不仅最大限度地描绘出现实生活中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现象,而且预测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未来走势,进而为“三农”融资难问题提供政策启示。此外,《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二)·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的部分内容印证或拓展了制度经济学中的若干经典理论,值得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二)·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
  第一,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上,而对中西部地区的研究不够充分,多数学者仅一般性地探讨非正规金融的形态及其性质,少有学者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区域差异性,比如,“合会”这种非正规金融组织为何仅仅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广泛存在,而没有出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第二,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绩效的研究也主要限于使用抽象理论模型进行逻辑实证分析,而且这一领域的大多数学者不是抽象地依据新古典理想中的效率标准来考量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效率,就是把现实中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效率与新古典理想中的效率标准进行比较,而鲜有学者把现实中的非正规金融制度效率与现实中的正规金融制度效率进行比较。事实上,在我国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合理却不合法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若能通过田野调查发掘若干个鲜活的例子来进行案例研究,则不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还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第三,尽管大多数国内学者一致认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而且该过程是由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农户或私人企业家发起的,但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演变过程中,农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策略互动过程缺乏深入剖析。事实上,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史上,除了存在追求私人效用最大化的农户及企业这两类制度创新主体外,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制度创新主体——地方政府,它不仅是我国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还是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另一发起者,因而若缺乏对地方政府在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演变过程中角色的分析,该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或残缺的。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本书的创新之处
1.5 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1.5.1 小农命题: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
1.5.2 对小农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1.5.3 小农命题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第2章 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
2.1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研究
2.1.1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2.1.2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2.1.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
2.1.4 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2.1.5 基于管制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2.1.6 评论
2.2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实证研究
2.2.1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若干特征化事实的考察
2.2.2 对农村非正规借贷运行特征的考察
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2.2.4 评论
2.3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2.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生发逻辑、规模测度及功能
2.3.2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微观机理的研究
2.3.3 政府干预主义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2.3.4 评论

第3章 融资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融资偏好
3.1 中国农户的融资需求
3.1.1 农户融资需求的种类
3.1.2 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各类渠道
3.1.3 不同类型的农户融资需求的差异
3.1.4 不同地区的农户融资需求的差异
3.2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
3.2.1 农村正规金融的总体概况
3.2.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支农状况的具体考察
3.2.3 一个总括性评论
3.3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给状况
3.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不同形态
3.3.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度
3.4 农户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动因: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3.4.1 农村金融市场上微观主体借贷行为的逻辑
3.4.2 基于Straub模型分析农户缘何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
3.4.3 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及命题的进一步引申
3.4.4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逻辑
4.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政策背景及其转向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强金融管制策略(1952-1978年)
4.1.2 转型期的金融抑制政策(1979-2002年)
4.1.3 金融抑制政策的松动与金融“新政”的实施(2003-2010年)
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动因、推力与阻力
4.2.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内在动因
4.2.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部推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
4.2.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4.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中的合法化约束

第5章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
5.1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微观机理
5.1.1 内涵界定
5.1.2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与村庄信任机制
5.1.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动态博弈过程
5.1.4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灵活担保机制及强道德约束
5.1.5 一个总结性评论
5.2 外部冲击对农村借贷契约治理机理的影响
5.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进一步剖析:以合会为例

第6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助推农户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6.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及相关假说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3 对关键变量的处理
6.4 计量分析
6.4.1 平稳性检验
6.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6.4.3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6.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测度
6.6 小结

第7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案例研究:自中国经验观察
7.1 产权界定、市场禁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由方兴钱庄兴衰引发的思考
7.1.1 基于方兴钱庄个案的考察与思考
7.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缘何屡禁不止:基于产权理论的经济解释
7.1.3 对金融市场禁入政策松动的一个新解释
7.1.4 产权再界定、租值耗散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外部性
7.1.5 小结
7.2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来自项东村的个案研究
7.2.1 文化塑造制度演进的机理分析
7.2.2 地方亚文化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化:基于浙江项东村的个案考察
7.2.3 小结
7.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另一种方式: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为例
7.3.1 已有研究回顾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7.3.2 基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分析
7.3.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中的政治博弈
7.3.4 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1984-1999年)的案例探讨
7.3.5 小结
7.4 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中的制度创新:以富平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7.4.1 对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个案考察
7.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向农村正规金融的嬗变
7.4.3 富平模式的可持续性及经验启示
7.4.4 小结
7.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金融“新政”的响应:基于2个村的个案研究
7.5.1 由金融“新政”引发的问题
7.5.2 两个村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故事
7.5.3 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的“悖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7.5.4 破解“悖论”之策
7.5.5 小结

第8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现实取向
8.1 引言
8.2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必要性
8.3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约束条件
8.4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动力因素
8.5 中国的实践与外部经验借鉴
8.5.1 中国的实践
8.5.2 外部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8.6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选择
8.6.1 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的模式
8.6.2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模式
8.7 政策建议

第9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图目录
图3-1 农业信贷与农业产值
图4-1 1978-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
图4-2 1978-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
图4-3 中国历年投资率、消费率及净出口比重的走势
图4-4 中国金融机构的贷差(1978-1994年)
图5-1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
图6-1 融资约束无效时农户的最优投资决策
图6-2 存在融资约束时农户的最优投资决策
图6-3 农业产值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年度趋势变化
图6-4 变量的时间序列趋势
图6-5 农村非正规金融人均规模的结构冲击引起的农村人均收入的响应函数
图7-1 金融抑制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
图7-2 不同文化状态下的制度可能性边界
图7-3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最优规模

表目录
表3-1 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两种渠道
表3-2 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借款用途的差异
表3-3 农村资金与农业资金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量(10亿元,以2000年价格计算)
表3-4 农业信贷与农业产值
表3-5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各种形态
表3-6 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测度
表5-1 借款者与放款者的有限博弈
表5-2 关联博弈下的收益矩阵
表6-1 变量定义
表6-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
表6-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估算结果
表6-4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表6-5 农业增长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因果关系检验
表6-6 农民收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因果检验
表6-7 人均收入与人均融资额的回归结果
表6-8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6-9 影响农业产值的若干因素
表6-10 影响农业产值各因素的计量结果(1981-2008年)
表8-1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四种模式
表8-2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模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