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适应性效率与功能演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36063
  • 作      者:
    郭梅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郭梅亮,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现供职于兴业银行总行,兼任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金融评论》《金融监管研究》《人民日报》《中国金融》《国际金融研究》等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项课题研究,并先后荣获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金融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国有银行制度研究,国内已经有不少成果。《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适应性效率与功能演进》则是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故事”,其特色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对诺思提出的“适应性效率”概念做进一步拓展,构建了符合中国背景的银行适应性效率分析框架,即在“制度结构—银行功能演进—银行长期绩效”的框架下,从内生、长期和整体演进的视角研究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与不足
  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在研究视角上,与大部分文献基于机构论视角对国有银行绩效测算不同,本书认为国有银行绩效是由银行功能决定,是银行功能实现的外在形式,而不是由银行的组织形式所决定,所以应从金融功能角度去分析国有银行绩效。并且就金融功能观而言,与西方新古典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不同,中国国有银行具有财政替代功能和金融功能双重功能属性,故应将决定国有银行绩效的功能属性同时纳入到其相应的初始制度条件中加以分析和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更符合现实。本书坚持从内生、长期和整体演进的视角对国有银行制度变迁及其功能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解读。
  二是本书对诺思提出的“适应性效率”概念进行了扩展分析。在这基础上构建了符合中国背景的银行适应性效率初步理论分析框架,即在制度结构一银行功能演进一银行长期绩效的框架下,对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进程与逻辑予以解释和分析,指出银行制度变迁核心在于功能演进与扩展。国有银行具有财政替代与金融服务双重功能属性,这两种功能的强弱、转换、替代或互补最终取决于其所存在的制度结构。不能先验地认为国有银行财政性替代功能下的绩效就一定劣于或者优于市场金融功能下的绩效,而要看其是否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制度结构中的政府与市场力量对比变化构成国有银行功能由财政替代功能向金融服务功能转变的内在演进逻辑。
  三是拓展了国家能力的模型,即包括自身所具有的实力、行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获利程度及外在压力条件等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中选择强制性变迁路径的充要条件。传统“大政府小社会”社会格局、意识形态熏陶与“弱财政强金融”经济格局是国有银行财政替代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保持内在一致性使得以财政替代功能为主导的国有银行成为当时一种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满足了当时的制度需求,支持了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四是在论点上,银行适应性效率作为制度效率的一种衡量方式,更加注重整体制度效率增进。一种银行制度是否有效,不在于其制度本身有多“先进”,单个组织微观绩效有多“好”,而在于该制度整体上能否满足所处的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资本市场化改革下的国有银行微观绩效改善并不等同于其宏观整体配置效率增进或者说国有银行制度就已具备适应性效率。提升国有银行适应性能力,将取决于新市场金融因素的成长速度与竞争压力程度以及银行制度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在制度结构中,政府与市场力量的演变、博弈与协调过程决定了国有银行功能演进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意味着对于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不应急于求成,对国有银行制度调整应坚持长期整体渐进演变的思路。
  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信念以及知识协调与整合等非正式规则是银行适应性效率分析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虽在解释国有银行制度变迁中也有所涉及,但应当承认本书对此分析仍属于初步,有些地方做了简单化处理。传统文化观念、习俗道德等是制度变迁中极为重要而又复杂的因素,本书的分析框架应还有进一步的扩展空间。
  二是货币财政化现象作为初始制度条件对于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银行制度演变都有着深远意义,书中只是将其作为既定事实加以表述。但该问题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市场金融因素能否真正成长起来也与此密切关联,书中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内在逻辑的分析方面仍较为薄弱。
  三是银行适应性效率作为银行制度效率的一种衡量方式,关注的是整体制度效率的长期增进。本书对此分析更多的是基于逻辑上的推理和演绎,相比较而言对其量化处理仍显不足,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更为充分的定量分析与实证检验。
  ……
展开
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相关的研究基础
1.2.1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变迁方式
1.2.2银行制度变迁研究
1.2.3国有银行效率测算的既有研究
1.3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简要评述与思路
1.3.2主要内容
1.4研究方法
1.5创新与不足
第2章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进程与争论
2.1国有银行制度变迁:一个历史进程描述
2.1.1国有专业银行恢复与企业化改革:1978-1992年
2.1.2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1993-2001年
2.1.3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2002年至今
2.2国有银行改革思路之争:市场竞争还是产权结构
2.2.1市场竞争理论
2.2.2产权结构理论
2.2.3对产权理论的挑战
2.3国有银行效率:既有的研究与矛盾
2.3.1微观层面计算
2.3.2宏观效率分析
2.3.3微观与宏观效率的不一致性
2.4国有银行效率差异与银行功能结构
2.4.1银行的存在:金融功能观的解释
2.4.2中国国有银行的存在:功能财政化与内生性
2.5本章小结
第3章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与适应性效率:一个初步框架
3.1经济学中效率理论研究的演进
3.1.1配置效率与帕累托最优
3.1.2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变迁
3.1.3经济组织与X效率
3.2适应性效率:分析与拓展
3.2.1适应性效率:提出与意义
3.2.2适应性效率概念及内涵分析
3.2.3适应性效率下的制度变迁:制度结构、适应能力与长期绩效
3.3银行适应性效率:理解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新视角
3.3.1对银行制度的理解
3.3.2银行适应性效率与银行功能演进
3.4银行适应性效率视角下的国有银行改革思路再分析
3.4.1再论两种改革思路的关系
3.4.2初始条件的重要性
3.4.3政府因素:一个被主流长期忽视的因素
3.5本章小结
第4章二重结构、政府介入与中国国有银行功能财政化
4.1二重结构下的中国金融制度强制性变迁路径选择分析
4.1.1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特征:渐进式、滞后性与强制性
4.1.2二重结构社会:一个简要性描述
4.1.3国家能力、意识形态与强制性变迁的路径选择
4.2国有银行制度变迁中的国家效用函数结构及偏好变化
4.2.1政府与金融:发展型还是政治型
4.2.2国有银行制度变迁中的国家效用函数结构及其变化
4.3财政能力下的国有银行功能分析
4.3.1弱财政与强金融格局
4.3.2货币财政化:一个更早期的观察
4.3.3国有银行财政性替代功能具体表现
4.3.4国有银行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协整与Granger因果检验
4.4本章小结
第5章制度结构调整、适应性效率与国有银行功能演进
5.1国家风险偏好转移与银行功能财政化削弱:适应性效率的另一面
5.1.1金融控制成本
5.1.2软预算约束与不良资产:机理与表现
5.2市场力量成长下的银行金融功能内生性
5.2.1负债结构变化:金融资源禀赋调整与金融利益诉求
5.2.2经济结构调整:资金借方的市场因素
5.2.3银行市场结构调整:竞争的"鲶鱼效应"
5.3适应性效率与国有银行制度调整
5.3.1国有银行功能"去财政化"的正式制度安排
5.3.2国有银行功能调整与组织收缩
5.4本章小结
第6章适应性效率视角下的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分析
6.1国有银行资本市场化改革及其绩效
6.1.1声誉成本、资本替换与注资行为
6.1.2资本市场化改革下的微观绩效考察
6.2国有银行微观绩效提高的另一面:资本市场化是唯一重要的吗
6.2.1国有银行存差持续扩大
6.2.2国有银行债权结构"失衡"
6.3国有银行功能转型:资本市场化还是资产市场化
6.4国有银行资产结构如何市场化
6.4.1"双重理性人"约束下的国有银行信贷行为分析
6.4.2异质性竞争与国有银行资产结构市场化
6.4.3新的银行组织进入:两种方式
6.5本章小结
第7章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7.1基本结论
7.2政策含义
7.3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