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藏文物研究系列丛书:雪泥鸿爪(名人信札研究1)》:
新中国成立后,被毛泽东指定和吴玉章、马叙伦、范文澜、成仿吾、郭沫若、沈雁冰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为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黎锦熙终其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汝纶最早提出“国语”这一名称。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设立“国语编查委员会”,负责编订研究事宜。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决议在京城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各省设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决定先从统一汉字的读音做起,召开“读音统一会”。1913年“读音统一会”开会,议定了汉字的国定读音(即“国音”)和拼切国音的字母“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蔡元培、吴稚晖、黎锦熙等组织“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简称“国语研究会”),研究会规定了5项任务:一是调查各省方言;二是选定标准语;三是编辑标准语的语法辞典;四是用标准语编辑国民学校教科书及参考书;五是编辑国语刊物。提出学校的“国文”教科书改称“国语”教科书。运动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响应。国语研究会的会员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9年,黎锦熙、钱玄同、胡适、赵元任等人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积极推动注音字母与《国音字典》的公布,《国音常用字汇》和《中国大辞典》的编撰,中小学国语教科书审定和筹办国语讲习所,国语运动在学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1923年创办《国语月刊》,在第一卷“汉字改革号”上发表了钱玄同的《汉字革命!》,蔡元培的《汉字改革说》,黎锦熙的《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等文章。1925年6月14日创办《国语周刊》,1925年12月27日终刊,共出版29期。黎锦熙的《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一文最早刊登在《国语周刊》第29期。1926年1月1日,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通过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