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荣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因此,社会大众对中国文学、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和兴趣陡然增长。
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哪些中国作家过去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规则和复杂程序是什么?诺贝尔奖评审有何潜在内幕?中国还有谁能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历史的遗憾”有哪些?这一个个疑问不仅是读者大众所关心的,也是文学专业人士所思考的。因此,就有了这样一本《在中国:谁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后的回顾与反思》的问世。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的渊源颇早颇深。不仅鲁迅最早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缘,而且沈从文也曾与诺贝尔文学奖近在咫尺。所以,解读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的渊源关系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作者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思考,不仅写出了包括鲁迅、沈从文、巴金、莫言等人在内的十一位中国作家生活和创作的经历故事,更写出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时代价值与艺术特色,以及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殊关系。其中,不乏对这些作家深入研判后的真知灼见。如对鲁迅,写出他心中深藏的“弑父”情结和表现;对王蒙,道出了他文学创作的特殊价值与影响。这样的解读,读来让人获益匪浅。
至于对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和荣誉的反思,更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其实,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北欧十八个老人(文学研究家或作家)对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评判、欣赏与肯定。本书的若干章节都围绕这一内容展开解读,相信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而清晰地认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号称世界“最高”文学奖项的真实本质和内涵。
长期以来,中国人有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以至莫言获奖,举国欢庆。最近有报道称,在莫言获奖后,中国有的省份和地区县以上四大领导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每位领导干部书柜里,都收有一套《莫言文集》。这不仅是莫言本人没想到的,也是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没想到的。可见,“诺奖情结”在中国是何等根深蒂固。本书就以一章篇幅专门论及中国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可为一家之言。至于诺贝尔文学奖“历史的遗憾”、“谁还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问题,书中也有专章解读,力图还原历史和展望未来。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这一主题颇为宏大。本书就是这样举重若轻,通过对一个个的人和一件件的事的深度解读,进而阐明上述主题内容。因此,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知识性与可读性相融合,就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因而也成为吸引读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