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赵梦桃:永远绽放的无悔青春》:
1935年11月25日,赵梦桃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贴廓巷的一问老房里。在她出生的早晨,父亲赵书林做了一个很美的梦。在梦里,桃花盛开,随风摇曳,清香四溢,于是就给刚出生的女儿起名叫“梦桃”。可是,童年的梦桃并没有过上如名字般美好的日子。
小梦桃的家境贫苦,一家六口人常常为吃穿发愁。父亲为了维持家里生计,整天早出晚归在外面辛苦下活,可生计还是越发艰难。孩子们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顿饭里没有几粒米,菜里也没有多少油。凛冽寒冬里,孩子们没有棉衣可以御寒。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抽空织些毛线贴补家用。
母亲没有时间照看小梦桃,就把她放在一个笸箩里,给她几根竹针、一小团毛线玩儿。她苦笑着说:“闺女,自己玩儿吧。这两样玩意儿可是女儿家的看家本事,以后长大了都用得着。出阁的女孩都要给男人织围巾和毛衣,还有香包。你还可以像娘一样,赚一点小钱贴补家用。”
母亲的话,小梦桃听了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针线很好玩儿,可以缠成圆圆的球,也可以编成有趣的蝴蝶结。有时候,她学着母亲织毛衣的样子摆弄竹针和毛线,每编出一个花样,就喜滋滋地拿给母亲看。母亲总会鼓励她:“小桃,织得真棒!以后把你织好的图案都拼凑起来,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品啦!”
小梦桃高兴地问母亲:“那可不可以也像娘一样,把我织的拿去卖钱?赚了钱我想买更多的毛线,织更多、更暖和的衣服给我们全家人穿,这样冬天就不会挨冻了。”听到这些话,梦桃的母亲欣慰地笑了。
梦桃在笸箩里一天天长大。在母亲的鼓励和培养下,她的针织技术越来越好。渐渐地,她能开始帮着母亲挣钱了。
每天天刚刚亮,年仅7岁的小梦桃就翻身起来,扯过被子往笸箩里一放,抱着一大团毛线,拿上竹针钻了进去,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小梦桃只有不停地织出更多的衣服才行。一天接-—天,她的技术越来越好,织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后来,她成为全罔第一纺织神手,也就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
毛线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小梦桃常常织起来就忘了时间,顾不得吃饭。有一次,母亲把饭端到笸箩旁边,说:“小桃,一会儿再织,先吃饭了。”小梦桃像是没听见似的,照旧在笸箩里织。
冼完衣服的母亲走进屋里,看到饭没有动,急着说道:“孩子呀,吃饭了,饭都要凉了,吃完再织吧。”小梦桃头也不抬地随口答应道:“娘,我知道了。你先去忙吧。”过了一会儿,母亲发现碗筷还是一动没动,只好把已经凉透的饭菜重新加热,再去催促小梦桃吃。
总是这个样子,一顿饭要催上几回,热上几次。在小梦桃心里,每次要织得差不多时,才可以吃饭。
看着7岁的孩子辛苦地帮自己做活儿,母亲常常心疼地偷偷抹眼泪。她担心女儿这样忙碌会累坏身体,便藏起了竹针。
第二天一早,小梦桃像往常一样准备到笸箩里工作,却把家里翻了个遍也找不到竹针,整个人像丢了魂似的。
她哭着对母亲说:“娘,对不起,我把竹针弄丢了。我怎么也找不到,以后不能帮您织了……”母亲看着孩子哭红的双眼,不禁鼻子一酸,抱着她哭了起来。
后来,母亲只得又把竹针递到小梦桃的手上:“你看,这不是竹针吗?昨天我看你累了,没把它们收好,我就放起来了。”
看到母亲手里的针,小梦桃抹了把挂在脸上的泪水开心地拿过来,却依然抽泣着说:“谢谢娘,以后我用完它们再也不乱放了。”
看着女儿在笸箩里专注忙碌的样子,母亲又高兴又心疼,自言自语道:“这妮子太犟了,简直着了魔。”
聚精会神在笸箩里织衣的小梦桃,每天可以织几大团子的线。渐渐地,她比母亲干得都快了。也正因为这样辛苦,加上每天都吃得很少,她的身体显得格外瘦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