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施密特:大国和它的领导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332309
  • 作      者: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著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
  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政策是以理想主义、罗曼蒂克以及相信自己的力量和相信自己的伟大为特征的。如果其他国家不能适应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的方法,那么这些国家的处境就会很糟糕了!
  ·俄国
  俄国人清楚地看到自己易受伤害,并把完善自己的安全作为他制定军备政策和总战略的唯一标准。他们不理解,过分膨胀自己的安全体系,必然会引起西方邻国的恐惧。
  ·中国
  我以与美国和俄国同等的级别来看待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个大国的政策正影响着整个世界。
  ·日本
  与德国人不同,日本人自1945年以来很少做出努力使邻国减少对他们的怨恨……许多日本人认为,特别是保守的自由民主党内的右派认为,原子弹摧毁了广岛和长崎,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得失抵消和了结。这种认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展开
作者简介

  赫尔穆特·施密特,德国前总理,德国和世界政坛备受尊重的前辈政治家。施密特1975年应周恩来之邀来到中国,结识了毛泽东,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1990年5月,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后同邓小平进行了私下谈话。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国家主席——数十年来,施密特同北京领导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见交换,并持续不断地跟踪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
  在西方世界,施密特被认为是在经济政策上卓有建树的“伟人”,政治、军事上“杰出的战略思想家”。
  赫尔穆特·施密特——早已离开了国家权力的中心,但他发出的声音依然备受世界的尊重,所做出的预言也仍然不断被这个世界印证。
  他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但没有哪个西方政治家像他这样关注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也没有哪个西方领导者如他一样客观地思考中国。


  梅兆荣,中国驻德国前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资深翻译家。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席德语翻译。也是施密特先生的老朋友。
  现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欧洲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翻译并校订的著作有《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我的特殊使命》《施密特传》《政治局》《施密特:大国和它的领导者》《施密特:与中国为邻》《施密特:未来强国》。

展开
内容介绍

  《施密特:大国和它的领导者》是冷战时期苏、美、中等大国外交战略的经典之作。也是施密特与苏、美、中、日等大国领导内幕交往实录,描述了毛泽东等那一代大国领导人的性格与风采,他们的思想与忧虑,其中有施密特对国际关系未来走势的准确判断。

展开
精彩书摘
  1973年5月,我在联邦总理勃兰特当时的官邸第一次同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见面。这是一个感情容易冲动而同时又善于政治谋算的大俄罗斯人,和一个虽然头脑冷静但又并非毫无情感的北德意志人之间建立一种非常特殊的个人关系的开端。当时,勃兰特举行一个小范围的非正式晚宴,只有10至12个人参加。由于勃兰特和勃列日涅夫以及双方外长谢尔和葛罗米柯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多次见过面,这次谈话进行得比较轻松并且是非正式的,尽管谈话是断断续续的,因为要逐段进行翻译而不得不一再打断。逐段翻译,不可避免地要中途停顿,使人有时间仔细整理自己的思想。这使谈话失去自发性,但却增强了明确性。
  在晚宴进行过程中,勃列日涅夫情不自禁地做了一番独白,诉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民遭受的苦难。他是故意这样做的,还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我至今没有弄清楚。他谈到,特别是在乌克兰,人们所受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当时他在那里担任第18军的少将衔政委。勃列日涅夫越说越激动,他动人地描绘起遭受损失的许多新的细节、战争的恐怖以及德国人犯下的违反国际法的罪行,他不断地把这些德国人称之为“法西斯大兵”或“法西斯入侵者”。
  我也经历了这场战争。我明白,他是多么有道理。我也明白,他这样讲是有根据的,尽管他在一些地方有意夸大其词。维利.勃兰特和在场的其他德国人一定有类似的感触,因为我们大家都满怀敬意地倾听他的长时间的诉说。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用意是使东道主感觉到这个巨大的转折,感觉到他和俄国人为了决心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合作,为了签署莫斯科放弃武力条约和四国柏林协定,以及为了到波恩来访问昔日的敌人,做了多大的自我克制。
  当勃列日涅夫在做这种描绘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战争年代,这是30多年前的事了。我回忆起塞契夫卡村燃烧时散发出来的气味和道路两旁的尸体,我所在的防空营曾不时地接到命令,用两厘米口径的高射炮射击一些村庄,使之起火,以便把躲在村子里的敌对的抵抗战士驱赶出来。我记得,有一次当我在后方的一个后勤供应基地看到一卡车俘虏所受的非人待遇时,我是多么地不理解和惊愕。我也回忆起上级关于处置政委的命令,虽然我们不一定亲自看到这一命令执行的情况,但对这项命令将被执行,即被俘的政委将被枪决这一点,我们是知道的。我想起了当时我们都害怕同被俘的俄国士兵接触,我重又想起了,1941年入冬以后,我们不得不到房子里寻找地方睡觉——德国人睡地铺,俄国人睡火炕——当时德国士兵和俄国老百姓都相互害怕对方。我忆起了当时我们自己的惊恐情景,忆起了一位下腹部受重伤的战友临死前令人惊恐的可怕的叫喊声。从遗忘中重新唤起了我当年失魂落魄的恐惧:1941年12月,我们在克林附近被切断和包围,面临被俘的危险。勃列日涅夫说得对:战争是可怕的,是我们德国人把这场战争引入到他的国家。
  但同时,他的片面性却是不对的。不仅德国士兵,俄国士兵也对他们当时的敌人犯下过暴行。而且,如果他把过去的德国士兵都看作是法西斯主义者,那他就错了。
  ……
展开
目录

作者新版前言(2014年8月)赫尔穆特·施密特 

译者新版感言(2014年9月)梅兆荣 

出版前言梅兆荣 

作者中文版序言赫尔穆特·施密特

译者的话梅兆荣

作者德文版前言赫尔穆特·施密特 

第一部分 同俄国人相处 

俄—苏连续性

苏联的战略和德国的利益 

第一次访问勃列日涅夫

中间插曲 

勃列日涅夫在朗根霍恩 

政治局修正了自己 

老年体制的崩溃 

戈尔巴乔夫推行根本性改革 

裁减军备——一个历史性机会 

邻居关系 


第二部分 美国——做一个世界大国的难处

对美国的最初印象

一个光彩夺目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约翰逊推翻艾哈德

尼克松的均势战略

第一次美元危机

同杰拉尔德·福特的友谊

吉米·卡特的理想主义和面对现实的摇摆不定

在通向双重决议的道路卜

在近东的部分成功

卡特外交政策的崩溃

外交政策不连贯的内部原因

变换着的总体战略

里根式的电视民主

试图推行“经济霸权”

既乐于助人、慷慨大方,又残酷无情

……

第三部分中国——世界第三大国

附作者及主要译者介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