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斯人独憔悴:近代民主先驱王造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65609
  • 作      者:
    姜平著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他是永远无法《归来》的“陆焉识”
  他是诊治社会疾病的“华佗”
  他找到了贪污腐败、民族信仰缺失、社会不公平等社会疾病根源和解决办法。
  他是才华横溢、自恃才高的“政治家”
  中共、国民党、民主党派曾奉他为座上宾。却在建国后被区别看待、潦倒半生?
展开
作者简介
  姜平,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顾问,中国现代历史人物研究会理事。著有《邓中夏的一生》、《中国民主党派史》、《毛泽东与李济深》、《李济深全传》、《章伯钧与农工民主党》、《历史与现实》等,另发表论文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造时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著名的民主斗士,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是举世闻名的救国会领袖“七君子”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王造时利用国民参政会和他独立创办的民主报纸与进步书店,配合中共、民盟等强烈要求国民党实行民主宪政,为促进抗战胜利和建立新中国都做出了贡献。建国后,王造时并未像“七君子”沈钧儒、史良等受重用,不能一展政治才能,郁郁不得志,在反右、屡遭迫害,后生活窘迫,最终含冤病逝。《斯人独憔悴:近代民主先驱王造时》真实记录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王造时坎坷波折的一生。

展开
精彩书摘

  山城的顽童
  江西省安福县是靠近湖南的一个偏僻山区,位于武功山的东南麓,东邻吉安,西靠莲花,南界永新,北接分宜,境内丘陵起伏,江水奔流,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发源于武功山南麓的泸水,是全县的大动脉。山区盛产竹木和粮食,工商业不发达。安福虽然是一个交通比较闭塞、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但在历史上却出过不少人才。全国闻名的“安福三才子”,又被称为“安福三杰”的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都出生在这里。
  王造时原名雄生,1902年8月3日,即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三十日诞生于安福县城内木架巷。
  王造时的祖父原是安福泸水沿岸江南村的一个农民,后来到安福做工,移居城内,最后在靠近码头的木架巷定居。王造时的父亲王济善,字嘉美,号子泉,识字不多,青年时靠在码头上做搬运竹木的苦力生活,非常穷苦,几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后来除在码头做工外,又兼做一点小本生意,逐渐赚了点钱,便在附近农村租了一片荒山栽种竹木,然后又在安福城内开了一个经营竹木生意的同发架,即竹木行,从而成为商人。
  王济善先后娶过两个妻子,先娶农家女子汪氏为妻,汪氏死后,又娶本县梁家山贫农的女儿刘氏为继室。汪氏和刘氏共生有四个子女,一女三男,其中最小的男孩就是雄生,刘氏所生。
  雄生不但在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也是他们中最聪明伶俐的一个,因而特别受到父母的喜爱。
  雄生8岁时,被送到私塾先生朱廉夫处就读,朱先生看到雄生非常聪明,又长得很英俊,十分喜爱,认为他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就替他改名为“造时”。这个名字,后来对王造时一生很有影响,不断地“鼓舞他树立雄心壮志,力求上进”。一年后,朱先生关闭学馆,王造时又转到周云乡先生的私塾里继续就读。他在两位老师的私塾里总共读了三年,读完了《三字经》、《四书》和《五经》。虽然王造时很聪明,读过的书能背诵,但因老师对这些书不讲解,他和别的孩子一样,都不懂得书中所讲的内容,因而始终引不起兴趣。这些“孔孟之道”,对他后来也就影响不大。
  在王造时进私塾读书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也震动了偏僻的山城安福。当时只有九岁的王造时,“听说北京的皇帝老子被赶下台,看见家家户户都插起了上面写着一个大 ‘汉’字的白旗”,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关于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人的传奇式的革命故事也很多,传遍了山城,王造时非常崇拜这些了不起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民国建立后不久,许多人剪掉了辫子,王造时看到大人剪掉辫子,他也将盘在自己头上的辫子剪去,不少孩子也跟着王造时剪掉辫子,这一举动当时使大人们感到震惊。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许多孩子都从私塾转到小学读书,王造时也向父母提出了转到小学读书的要求,1913年暑假,11岁的王造时,经过考试,考进了当地有名的安福小学为插班生。校址在县城外东南,校长是前清举人彭仲池,不少教员也是前清的秀才和拔贡。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文”、“历史” 、“地理”、“格致”、“修身”、“音乐”、“图画”、“手工”、 “体操”等,最后半年还加了一门“英文”。王造时对这些课程是很有兴趣的,学习颇为用功,成绩也很好。但毕竟因为年龄小,很顽皮,因而在进小学后也闹了一些“乱子”。
  辛亥革命后,因为皇帝老子被打倒了,受皇帝老子保护的庙宇和神像的权威也动摇了,有些大孩子说“根本没有菩萨,相信菩萨是迷信”,王造时也颇以为然。因此,有一次,王造时带了一班孩子,砸掉了学校附近的土地菩萨。这件事曾遭到一些大人的责备。’ 另一个“乱子”是“罢课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王造时班上的国文教师谢涵,拔贡出身,满脑子的封建思想,又自命才高八斗,学问非凡,是全县有名的“狂士”。学生写的作文他都看不上眼,总是批得一塌糊涂,常常用红笔上下一勾,一字不留。
  王造时的作文是写得不错的,有一次也被谢老师勾得不成样子,而且谢老师在课堂上发还作文本子时,还要王造时站到讲台上来,听他宣读批语,然后还问他“勾得好不好?”王造时性格倔强,他看到自己的作文被老师批得一塌糊涂,很不服气,于是他大声地回答:“勾得不好!”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王造时出乎意料的公开反抗,弄得谢老师下不了台,他把作文本子往地下一摔,狠狠地训斥王造时。王造时更不服气,愤然冲出教室去找彭校长告状,哭着说谢老师在课堂上欺负人。班上的同学课也不上了,跟着涌到校长室门口,别班同学闻讯后也赶来看热闹,大家议论纷纷,都同情王造时。为了替王造时出气,有些高年级同学就鼓动王造时班上的同学,一起罢谢老师的课,逼他辞职。第二天,谢老师去上语文课时,看到教室里竞空无一人,非常恼火,便去找彭校长发脾气,要他严厉处分王造时,但许多老师对谢涵的 “狂士”作风早就看不惯,都不赞成处分学生,结果僵持了许多天,后经彭校长耐心地做了各方面的工作,将谢涵调到别班上课,给王造时班上换了一位国文老师,才把这场风波慢慢地平息下去。
  ……

展开
目录

前言
序言
一、安福小“才子”
山城的顽童
民主的启蒙
偶然的机遇
梦想的实现
二、清华学生领袖
清华优秀学子
五四运动先锋
抨击孔教会
著名学生领袖
掀起改革波涛
三、孙中山的拥护者
信仰三民主义
责问梁启超
初会汪精卫
痛悼孙中山
主编《京报副刊》
提倡“新国家主义”
四、留学美英
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考察美国状况
研究“费边主义”
探索工党道路
形成救国治国主张
五、光华大学年轻的院长
拒绝入京做官
研究中国国情
参加“人权运动”
六、救亡运动的先驱
投身救亡运动
提出救亡主张
组织抗日团体
支援淞沪抗战
七、民主宪政运动大论战中的斗士
发动民主宪政运动
舌战汪精卫
痛斥反民主的理论
再论实行宪政的重要性
八、为实现抗日民主而奋斗
拒绝蒋介石的“邀请”
创办民主刊物
宋庆龄的战友
揭露暗杀阴谋
挂牌担任律师
支持“福建事变”
冯玉祥、李宗仁的贵宾
九、救国会的领袖之一
投身救国运动
出色的宣传家
筹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面对特务枪口
十、接受严峻的考验
“七君子”被捕
狱中斗争
在法庭上的演说
胜利出狱
十一、抗战初期的抗日民主活动
支援“八一三”抗战
赴赣培训抗日干部
出色的国民参政员
十二、创办《前方日报》
为坚持抗战办报
清算卖国贼汪精卫
做民众的喉舌
《前方》决不离开前方
十三、致斯大林、罗斯福的公开信
法学院长的风波
致斯大林的公开信
致罗斯福总统的信
在宪政实施协进会中
十四、为国家的和平民主而奔走
争取将《前方日报》迁沪出版
创办上海“自由出版社”
反对内战呼吁和谈
反对美国扶植日本
反对解散民盟营救民主战士
十五、解放后对新中国的贡献和不幸遭遇
爱国民主人士和著名教授
受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与宴请
在整风和反右派运动中
重建和美的新家庭
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附录
在五四运动中
对于训政与宪政的意见
——批评汪精卫、于右任二氏的言论
我为什么主张实行宪政
国民党怎么办?
在“一·二八”上海抗战四周年各界纪念大会上的
演讲
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封信
领袖的条件
对内的平等
恢复民族的自信力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