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而言,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来看,通货膨胀总是与货币发行量、货币数量及货币贬值有关联的经济现象,无论引起物价水平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货币数量的变化,决不可能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分析通货膨胀和货币数量的关系时,经济学家经常出现分歧和引起争论的问题是:货币数量(或发行量)究竟是经济生活中的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2.从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看,通货膨胀总是与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有关联的经济现象,任何持续的通货膨胀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决不会一点也不反映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方面。对于赞同用物价水平上涨来定义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来说,意见分歧往往只在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要达到何种幅度,持续多久时间才能算是真正发生了通货膨胀。
对于确立一个经济学家能够公认的或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定义,主要的困难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因素是如此之多,在某一个定义中根本无法将所有这些因素都包括在其中,此外经济学家对于各种因素又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把货币发行量视作外生变量的经济学家在定义中就突出了货币数量的作用,而把货币发行量视作内生变量的经济学家,倾向于强调各种实际经济因素(例如成本、结构)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二是由于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如此的纷繁复杂,而且某些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添加性的,而是具有此长彼消的替代性关系,例如货币的过量发行既可以表现为商品市场上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也可以表现为市场上商品的短缺和强迫储蓄以及人们持币待购等现象的增加。因而,人们也很难在某一个定义中将所有各种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都包括进来。
尽管要在目前提出一个为经济学家们所公认的通货膨胀定义存在着上述困难,但是仍有一些经济学家还是在向这方面努力,他们在讨论通货膨胀定义问题时指出:“所谓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采取不同形式(公开或变相)一贯上升的过程。”①这一定义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强调了“不同形式(公开或变相)”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当局一般不会或极少采取物价管制措施,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在通货膨胀时期以公开形式上涨;但是,在计划经济中,或是在某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某一特殊时期,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就会对物价实行比较严格的管制措施,因而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并不公开上涨,而是通过某些变相形式表现出来,上述定义正是试图将这种变相的通货膨胀形式包括进去。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努力并不是很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变相的通货膨胀表现形式(也包括其他一些变相表现形式),它们本身往往并不采取物价水平上涨的形式,而且,这些变相形式在通货膨胀时期表现得越充分,以公开形式表现出来的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就越小。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一味地从通货膨胀的诱发原因和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给通货膨胀下定义,试图建立起一个能包容所有原因和表现形式的通货膨胀的定义,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样一种定义的思想方法,会使通货膨胀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定义本身的科学性和抽象性,流于一种表面化的、繁琐的描述。因此,在给通货膨胀下定义时,不能过多地纠缠于通货膨胀的各种诱发原因和表现形式(这些是展开对通货膨胀本身研究时的工作),而必须通过理论的抽象来努力把握住通货膨胀问题的本质。
根据作者本人的看法,通货膨胀应该定义为:
通货膨胀是指在既定的商品(包括各种劳务和资产)数量及其价格水平条件下的货币过量发行,或是在既定的商品(包括各种劳务和资产)数量及其增长速度的条件下,由各种实际经济因素(例如需求、成本、经济结构等)的变化所引起的货币过量发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