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九省通衢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01年晚清新政以后,清政府在此创设新军第二十一镇,并创办多所新式军事学校,客观上为革命党人从事军队工作提供了条件。1904年,湖北革命党人曾建立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后来又成立日知会,但都先后消失。此时,则主要是新军革命志士组织的群治学社和会党组成的共进会在活动。蒋翊武和刘复基到武汉以后,充分发挥这里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很快地打开了湖北革命的新局面,推进了革命力量的大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的发动与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蒋翊武担任了群治学社机关报《商务报》的采访员,积极为之撰稿,鼓吹革命,随后经人介绍入新军第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当兵,在武汉立下脚跟。1910年春,群治学社因谋趁长沙发生抢米风潮之机起事,未发而败,《商务报》被封闭。是年7月,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蒋翊武和刘复基先后加入,并成为骨干。不料,振武学社又于10月被破坏,领导人杨王鹏等被开除军籍,“社员星散”。“团体几殆”,“乃以蒋主社事”。
蒋翊武接手振武学社后,鉴于团体的一再失败,“欲求一完善保全之策,遂以研究文学为由,更名文学社”,并于1911年1月30日召开成立大会,蒋翊武被举为社长。文学社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武汉革命力量的发展和统一,对于武昌起义的发动起到了重大作用。正如《湖北文学社首领蒋翊武》一文的作者王建中所说,其“影响弥漫军界,即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汉首义之一原动机关也”。而作为社长的蒋翊武,则对于这一“原动机关”作用的发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一是健全了文学社的组织机构。社内设有参谋、总务两部,部下设侦探、联络、调查、庶务、会计、纠察、惩罚各科,并在新军每标、营设一代表。
二是大力发展组织。文学社除要求各标、营代表分别发展社员外,还设立了武昌各军校代表以发展力量,又派人员分赴上海、江苏、安徽、湖南、两广、直隶、云南、东三省各地运动,以扩大革命力量。仅几个月时间,其“细胞组织已布满了湖北新军各镇、协、标、营、队,在士兵中社员占了多数”,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革命团体也归并进来,“不数月,势力膨胀,大有不可遏抑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到武昌起义前夕文学社社员已达到三千余人。
三是加强革命宣传。文学社成立后,将詹大悲等所办的《大江报》作为机关报,免费发送各营、队,该报文章,揭露清政腐朽,鼓动革命士气,振聋发聩,影响极大。
四是联合共进会,统一革命力量。其时,孙武领导的共进会也是一个规模和影响较大的组织,为了进一步扩张革命势力,团结一致,蒋翊武排除顾虑,服从大局,决定与共进会实行联合。为此,他派刘复基前往洽谈,并偕同其多次拜访孙武,开诚布公,消除成见,终于达成一致。9月14日,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革命的大联合。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统一了湖北的革命力量,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夺取武昌起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做出了发动武昌起义的决策,并组织了起义的总指挥部。1911年7月,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反清革命在中心转移到长江重镇武汉。不久,谭人风来武汉视察,与蒋翊武等会见。随后,蒋派詹大悲赴沪,与宋教仁等接洽,取得了同盟会的领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