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封建时代的世代官员家庭,杜家人在勤政廉洁方面有许多典范。滨州杜家满门清官,从明朝到清朝,绝不是一句空言,从明朝末年的“海内直臣”杜诗,到清朝初年“杜公堤”的主人公杜浃,再到清朝中期“杜公麦”的主人公、杜受田的曾祖父杜,一脉相承。
杜诗生于明万历初年,进入仕途后,初任户部主事,奉命督查京城的粮仓。此处涉及各种量器的计量,是经常出现贪婪小人营私舞弊的地方。杜诗出入谨慎,对杂乱纷扰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大小官吏都不敢欺瞒他。因为政绩卓越,在官吏考绩中获得第一等,并升任宣府(明“九边”之一,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粮储,被派出京城到上谷兵营掌管戍边军队的粮饷。当时,从明朝初年就开始实行国家给予补贴来吸引人民到边疆地区经商、居住,以充实边疆防备外敌入侵的政策。多年沿袭下来,就有人钻这个政策的空子来谋取私利。不法分子常常虚报数字瞒哄户部,骗取钱财。杜诗到任后,认真清查账目,看到这种情况,感慨良深,认为拿空头支票来顶替招商纳粟的实绩不合乎规定,于是下令革除这种错误的规定,并一一列举一百多年来这种错误做法的危害,全部恢复最初制定的规章制度。边疆军民都纷纷奔走相告,大加赞扬杜诗的整改措施。单单这一件事,就为国家节约白银二十五万两,并上缴户部。
杜诗的嫡孙杜更是为官清正廉洁。任淮海备兵副使时,检验放行盐船是一“肥差”,他却坚决放弃这一职责。任开归道参政时兼管驿站和盐务,这在外人看来也都是能聚敛财富的职位,但是杜浃奉守廉政爱民的宗旨,勤勤恳恳为民办事,驿站的马匹他都放在心上,惩罚利用食盐专卖来陷害百姓的歹人也毫不手软,自己却没有一点私蓄。
杜淡负责蓟州(今河北蓟县)和通州(今北京通县)两地的社会治安与军事防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