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78469
  • 作      者:
    关晓武著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  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益修改而成,内容具有严谨细致的特点,对研究青铜编钟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  作者作为“中华和钟”创制工程的参与者,对编钟的历史发展的论述具有权威性。

★  编钟的发展脉络学界尚无人作过系统梳理,其起源、发展、衰落以至现代研究与制作应用的总体面貌尚只在人们的言谈意象中,作者将其形成文字,探其源、溯其流,对于改变这种局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关晓武, 1970年10月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9年9月—1993年7月,安徽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年9月—200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9月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

2006年11月—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2008年6月起任学院副院长。

2009年3月—2010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技术史、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的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丛书的论著。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 中原铙和南方铙

编钟的真正起步是从铜铙开始的。《考古发现》报道,商代晚期.铜铙盛出。中原地区的河南,南方的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多有商饶出土。

关于铙的名称,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据李纯一考述,罗振玉称铙,容庚名钲,郭沫若主仪  ,陈梦家谓执钟,且把南方所出商代大铙称为镛。高至喜认为《说文解字》、《周礼?鼓人》的有关记载与中原所出的饶相合,而与南方所出的形体较大的商铙不符,因此他认为南方铙可称为铺,囿于考古学界大多数以铙名之的情况,他称南方商代铙为人铙。罗泰( Lothar von Falkhausen)对于南方铙和中原饶也进行了区分。李纯从传统文献入下,定名为中原铙为庸,称南方大铙为镛.。朱文玮、吕琪昌引用李纯一的假设,以庸定义安阳地区的铙,而把南方人铙称作句鑃。如徐坚指出的“中国传统文献固有的将中原以外的地区视为化外蛮貊之地的偏见使得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寻找中原文化以外的器物的材料成为徒劳”,因此“实物材料仅靠文字推演而确定个类型本身已经很危险,而利用这个过程推演出来的标准去检验和分实物材料则更加勉强”。李,朱、吕三人对南方铙和中原饶定名的失误即在于此。殷玮璋、曹淑琴则把中原铙和南方铙不加区分地统称为早期钟.,则混淆了铙与甬钟之间的差别。

根据形制上的相似和年代上的相近,我们以饶作为中原和南方两个地域商饶的总称。鉴于形体、纹饰以及地城上的区别,又分为中原铙和南方铙两种。

一、 中原铙

中原铙(表2-4,图2-9),主要出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一般多为3枚一组a5枚一组的编铙有一例,出于殷墟妇好墓。据不完全统计,殷墟墓葬出土铜铙有11例35枚之多,分别属于段墟期、三期、四期以及晚期。其中有10例,均为3枚一套成组出土。

安阳市西郊高楼庄8号墓出土铜铙原3件,现存2件(图2-10)大司空村288号墓曾被盗掘,只出土铙l枚,另2枚为收集而得但从形制、纹饰及测音结果来分析,这3枚(图2-11)应是同墓中的随葬品。妇好墓出土铙5枚(图2-12),其中最大的2救有铭文“亚弜”,余3枚未见铭文。徐坚认为这5枚铙应来自两组, 每组本来可能皆为3枚,与殷墟墓葬出士铜铙的常见礼数相合。据郭洙若、陈梦家考证,认为“弧”是官名,“弜”见于武丁时期   卜辞,可能是方国或族名,与殷王国有极密切的关系。5件铜铙,有“亚弱”铭文的两件当为“弜”赠送给妇好的礼物,另3件为妇好自做还是来自贡献渠道尚不清楚;其音响结构,黄翔鹏分析道“仿佛如同今天把音高关系调为半音的汽车喇叭或运动哨一样”,是为了“产生刺激,使人警惕”。我们认为徐坚的推测更有道理:这种音响结构可能是由于它们本非同组,被组编在一起使用时不能谐和而形成的。

中原铙的特点大体上是:体呈合瓦形,铣侈,于曲向内凹成弧形,柄呈管状,上细下粗,中空与体腔相通,铙腔内无隧、脊。铙体表纹饰主要为“回”字形凸旋纹、单弦线勾边纹和饕餮纹,有的正鼓部有凸起方台。安阳大司空村51号墓铙(图2 13),平口,两铣平直,柄径上下端尺寸接近,器身两侧有对称的双线方框,风格稍别于其他墓葬出土的铜铙。

山东青州苏埠屯8号墓出土的3枚铙(表2 4,图2-14)和沂源东安村出士的3枚铙(表2-4,图2 15),皆属商代晚期,形制纹饰与殷墟所出一致。北京、上海、河南、山4等地的博物馆另收藏有27枚铙(其中有两组是3枚成套的,表2-4) ,属收购、拣选、捐赠、传世的器物。它们的纹饰风格、形制特点皆与安阳殷墟所出铜铙一致,可能也是出于晚商安阳一带。上海博物馆所藏“亚寞”铙,有旋有斡,斡前后各一,是比较少见的。

李纯一认为中原铙可采用持鸣、植鸣、悬鸣三种方式演奏。由中原铙的形制来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中原铙悬鸣遭遇的非难是纹饰的倒置问题,李纯一认为“设计者的考虑是形象重于方向”,“是为了保持兽面纹的正常形象”不受损害。他的解释摆脱了铙的纹饰方向和演奏方法之间有必然联系的思维限制。

不同乐器间具有共同的音,说明商人已经有绝对音高的观念。黄翔鹏研究了几组殷商铙、殷商磬,认为它们所反映出的音阶骨干音,都没有越出“宫一角一徵一羽”结构的范围,“显然倾向于宫一角一徵一羽结构”。孔义龙经过对晚商13套编铙的音列分析,认为中原铙正鼓部运用“羽、宫、角”三音作音列设置是一种普遍现象,妇好墓编铙和安阳郭家庄160号墓铙呈现的音列例外情况,表明晚商在自然乐音中先选择了“羽一宫一角”或“宫一角一徵”的三声结构,再将两者结合发展成了“羽一宫一角一徵”四声。如此,殷商中原铙以三五个音为骨干,组合起来用于演奏,开始形成原始音阶的体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几点说明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资料
三、研究主题
四、历史分期
五、研究方法
六、成文经过
七、图表说明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的编钟研究
一、第一阶段(清代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第二章  青铜编钟的起源
第一节  礼和乐的萌发
第二节  陶铃和铜铃
一、陶铃
二、铜铃
第三节  中原铙和南方铙
一、中原铙
二、南方铙
三、中原铙和南方铙的比较
第四节  陶铃、铜铃和铙之间的递嬗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青铜编钟的发展和鼎盛
第一节  镈和甬钟的出现
一、镈的出现
二、镈的变化
三、甬钟的出现
第二节  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兴盛
一、早期的甬钟编列
二、甬钟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钮钟的出现
四、使用制度和制作的规范化
第三节  錞于、羊角钟和茧形钟等钟类乐器
一、錞于
二、羊角钟
三、茧形钟
四、扁钟、钲、铎和句鑼
第四节  制作应用兴盛的原因
一、冶铸技术的提高
二、乐律理论的形成
三、社会形势的变化
小结

第四章  钟乐的滞延与衰落
第一节  秦代钟乐
第二节  汉代钟乐
一、汉钟乐沿革
二、现存汉代编钟
三、对汉钟制作与应用的归纳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钟乐
第四节  隋、唐、五代钟乐
一、隋代钟乐
二、唐代钟乐
三、五代钟乐
第五节  宋金辽和元明清钟乐
一、宋金辽钟乐
二、元代钟乐
三、明代钟乐
四、清代钟乐
第六节  祭孔钟乐
一、祭孔的历史沿革
二、孔庙、县学的钟乐应用
小结

第五章  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
第一节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
一、研究试制阶段
二、全面复制阶段
三、复制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四、对曾侯乙编钟效应的思考
第二节  中华和钟研制工程项目
一、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
二、编钟和钟架的设计
三、编磬、建鼓、钟磬悬挂件和敲击件的设计
四、研究设计项目的确定与调整
五、钟架艺术制作和磬架、木基座、演奏台的设计制作
六、研制工程项目的成果和意义
小结

第六章  结语: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第一节  历史脉络线条
一、起源
二、发展和鼎盛
三、滞延与衰落
四、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
第二节  制造工艺拼图
一、原料来源、铸制场所和制作者
二、铸型工艺、声学性能与配伍应用
三、制作与应用的组织管理
第三节  礼乐文化的形和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