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民党三巨头: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803141
  • 作      者:
    张殿兴著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宁粤对峙”事件,是展示三巨头“三元逻辑”之绝妙舞台。蒋挟中原大战之胜势,目空一切,欲藉“训政时期约法”之制订,推自己登中华民国总统宝座。立法院长胡反对,蒋扣押于南京汤山,引发“宁粤对峙”。胡历来于国民党内处极高之地位,有着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汪则于中原大战败后陷入穷途末路,欲藉“宁粤对峙”东山再起,其于党内之资望、地位与胡不相上下,拥有一批支持者,故其在粤方内部之地位举足轻重。有“无汪胡即不成党”之奇语流传,但汪胡间裂痕深重,长期形成之嫌隙很难消除。1931年10月22日,三巨头聚首上海,会谈三小时。会谈结束,蒋借口京中有事,当日返宁。此是三巨头 一生最后一次会面。
  蒋排汪囚胡,独自以“孙中山继承者”、“国民党正统”自居,终激起“粤派”联手及空前未有之“反蒋大联盟”。蒋介石最后败走大陆,孤悬海岛,但能善终。
  胡汉民1936年自欧洲返国,本以为有机会重掌大权,不料死于棋局。
  而汪精卫则投靠日本,沦为汉奸,虽临死前说“我要回中国”,但客死日本名古屋。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殿兴,历史学博士,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研究。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汪精卫附逆研究》、《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恩恩怨怨》、《汪伪特工总部76号内幕》等。主编《百年世界》、《五四风云人物文萃——蔡元培》等,在《民国档案》、《史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宁粤对峙”事件,是展示三巨头“三元逻辑”之绝妙舞台蒋挟中原大战之胜势,目空一切,欲藉“训政时期约法”之制订,推自己登中华民国总统宝座立法院长胡反对,蒋扣押于南京汤山,引发“宁粤对峙”:胡历来于国民党内处极高之地位,有着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汪则于中原大战败后陷入穷途末路,欲藉“宁粤对峙”东山再起,其于党内之资望、地位与胡不相上下,拥有一批支持者,故其在粤方内部之地位举足轻重,、有“无汪胡即不成党”之奇语流传,但汪胡问裂痕深重,长期形成之嫌隙很难消除、1931年10月22日,三巨头聚首上海,会谈三小时。会谈结束,蒋借口京中有事,当日返宁、此是三巨头一生最后一次会面,蒋排汪囚胡,独自以“孙中山继承者”、“国民党正统”自居,终激起“粤派”联手及空前未有之“反蒋大联盟”蒋介石最后败走大陆,孤悬海岛,但能善终、胡汉民。1936年自欧洲返国,本以为有机会重掌大权,不料死于棋局。而汪精卫则投靠日本,沦为汉奸,虽临死前说“我要回中国”,但客死日本名古屋。
展开
精彩书摘
  同为广东番禺人和作为孙中山左右手的汪精卫和胡汉民,其家世及早年生活竟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生于清光绪九年三月二十九日(1883年5月4日),“精卫”是其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精卫本是古代神话中的小鸟。传说炎帝之女在东海淹死,灵魂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小石树枝去填东海。事见《山海经·北山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填海”的成语由此而来。后人用“精卫填海”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意志坚定。汪以“精卫”励志,也以革命时期的出色表现而扬名一时。
  汪精卫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元朝末年,其先祖迁至浙江山阴(今绍兴)。汪氏祖上或以学识称道,或以科举扬名,在当地堪称望族。明成化年间,其祖汪镃官至兵部侍郎,后因与宦官不睦,引疾而归。正德年间著有《青湖文集》之汪应轸,为其十二世祖,是当时颇有名望的文人,官至江西提学佥事。曾祖汪蚧,博学能文,著有《史忆》一书,曾敕封文林郎。祖父汪云是前清举人,清道光年间任浙江遂昌县训导,协助同级学官教导所属员生。到了其父辈,无论学识还是家族经济状况,均已大不如前。汪精卫之父汪琡(字省斋)虽也饱读诗书,并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但却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
  绍兴读书人有外出充当师爷的传统,不少人或因科举之路不畅,或为生活所迫,除满腹经纶和舞文弄墨外,既无其他一技之长,又不愿受田间劳作之苦,纷纷远走他乡,所以,旧中国许多州县衙门都能找到充当师爷的绍兴人。
  道光末年,家境败落的汪墩为生活所迫,举家迁往广东番禺,走上了游幕之路,先后在番禺、三水、曲江、英德等县署充当幕僚(师爷)。汪琡有从弟汪瑔,从小寒窗苦读,虽未获取功名,但也满腹经纶,与其兄一样,游幕各州县,晚年升至粤督幕,历任刘坤一、张树声、裕宽、曾国荃等人的幕僚,著作颇丰,在南粤久负盛名。汪琮之子汪兆铨擅长文学,兼通医术,有一女许配入室弟子朱启连为妻。朱启连博学善文,久任广东按察使幕僚,其子朱大符(字执信)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理论家和民主斗士,也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1920年9月被桂系军阀杀害。故朱执信与汪精卫是甥舅关系。
  汪取初娶浙江人卢氏为妻,生一子三女。1871年,卢氏病故,时汪琡已50岁,续娶17岁的广东人吴氏,生三女三男。三男即二子兆铉、三子兆钧、四子精卫。汪精卫在兄弟中排行第四,连姐妹算起来排行第十。汪精卫出生时,其父已年逾花甲,其母吴氏年仅31岁。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经济很少联系,而其主要出路在政治。因此,博取功名、“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汪墩虽只是个不第秀才,却也懂得“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庭训”。为保持其“书香门第”之名声,他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很严,希望他们长大成人后,能够求得一官半职,好光宗耀祖。
  汪精卫既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且长得眉清目秀,又聪明好学,自然很受父母钟爱。5岁时,父母就让他人家塾读书识字。9岁随其父寄居陆丰县署,每天晨曦初露,即“习字中庭”,“母必临视之,日以为常”。下午放学回家,父亲还亲自“督课”。尽管其时汪琡已年过七旬,不仅“眼生蒙翳,不能看见细字”,且“耳又重听”,但每日必令汪精卫“大声朗读王阳明《传习录》等书两三页”,“在一块白漆木板上写三四寸的字或陶(渊明)诗或陆放翁诗两三首”,直至背写得出方才罢休。这种严厉的“督课”,直到其父感染霍乱死亡的前一天晚上还在进行。
  作为幼子的汪精卫,除了父母保持“书香门第”之考虑,在学业方面寄予厚望并严格要求之外,还常常得到一些较其他兄姊更多的抚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汪墩终日所做无非舞文弄墨和协助处理一些刑名钱粮之事,加之子女众多,生活清苦,以致年过七旬还要为生计奔波,直到眼矇耳聋才歇业,吴氏也起早贪黑地为家务而操劳,但不乏天伦之乐。汪精卫因而从小养成了任性冲动,喜出风头,不甘居于人下的个性。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早年生活
一、番禺才子
二、溪口顽童

二  投身革命
一、负笈东瀛
二、《民报》主笔
三、南洋萍踪
四、谋刺摄政王
五、磨炼意志

三  辛亥前后
一、胡汉民如影随形
二、汪精卫若即若离
三、蒋介石冲锋陷阵
四、经商与投机

四  从信徒到叛逆
一、汪胡亦步亦趋
二、代言与代权
三、汪胡失和
四、“左派”领袖
五、蒋汪交恶
六、初掌大权

五  翻云覆雨
一、蒋胡“开府”南京
二、宁汉对立与合流
三、蒋胡“蜜月”
四、汪精卫倒蒋
五、蒋胡“约法之争”
六、蒋汪再度联手

六  抵抗与交涉
一、“伴食宰相”
二、胡汉民力主抗日与反蒋倒汪
三、中央党部的枪声

七  分道扬镳
一、法定的“副总裁”
二、主和派首领
三、勾结与出逃
四、蒋介石劝阻
五、刺汪悬案

八  千古罪人
一、四处碰壁
二、伪造“党统”
三、筹组伪府
四、历史“怪胎”
五、死有余辜

九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
二参考论著
三参考论文
四报刊资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