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勋是家中长子,受父亲影响尤深,选择技术性较强的药学专业、青年时代远离政治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当然,来自父亲的影响不止于此。在彭司勋的记忆中,父亲爱看《大公报》,遇到好文章,就读给他听;父亲还喜欢书法,常写毛笔字,他也随父亲练毛笔字。成年后,彭司勋在闲暇时也喜欢写毛笔字,自认为是得了父亲的遗传。
彭司勋12岁即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由于战争以及出国留学等原因,他与家人和亲友聚少离多,但依然与家人和亲友保持亲密的关系。他敬爱继母,曾将继母从湖南老家接来南京同住。同父异母的小妹司南在鞍山读书,1958年,他到沈阳出差,专程赴鞍山看望妹妹。妹妹到北京工作后,他又鼓励妹妹继续学习。在哥哥的鼓励下,她又到北京大学进修,取得医师资格,成为人民大学校医。在妹妹心中,彭司勋是一位可以依靠的兄长。亲友中有人遇到困难,他便伸出援手,他的一位堂姐经济困难,他常解囊相助②。
彭司勋1944年结婚。妻子陈佩兰是大学同学,安徽人,1936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女子医学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回国,转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继续学业,与彭司勋同级。陈佩兰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中央医院工作,后在上海的制药厂工作。1951年随彭司勋调往南京,在药科大学附属药剂学校任教,“文革”后该校撤销,转入江苏省药物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2010年逝世。夫妻感情甚笃,相濡以沫六十余载,育有一子二女。长子图治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后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
展开
——张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
“先生在药物化学领域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海内外享有盛誉,是我国药学界一代宗师。先生常年从事教育工作,为困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药学人才,诲人不倦,热心扶持晚辈,与先生相识多年的我,亦时常感怀于心。
——谢晶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药物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