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老书院”地势较高,位置较偏,空间狭窄,光绪十五年(1889年),兴义权势人物刘官礼以官、绅双重身份,在兴义知府孙清彦的鼎力支持下,借助当地群众捐献的工料,以团防总局历年库存白银作为基建经费,在兴义土城东北隅的老鹳坟建成第四座笔山书院。院门北向文笔山,门额楷书“笔山书院”四字。门联石刻:“平地起楼台,看万间麟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斯文无畛域,况榜挂天开,笔排山耸,愿诸生迹接蓬瀛。”新建的这座书院有房屋百间,规模宏伟,成为黔西南第一学府。
刘官礼发起的笔山书院建成后,以剩余库银为基金,同时划拨卷田、学田、匪产、绝产、斗息、称捐、屠宰捐和学租,作为书院的常年经费。刘官礼开出一年300两到400两白银的高薪,希望能够招纳名师前来任教。严修任满离开贵州后,次年戊戌变法宣告失败,雷廷珍一时慨然于新旧学说纷纭、政治腐败不堪,也离开了贵阳经世学堂。在学生刘显治(刘官礼次子)等人的劝说和邀请下,抱着振兴兴义文教的初衷,他来到了笔山书院任教。
雷廷珍并非腐儒,他欣赏清初顾炎武为代表的经世之学,也研读西方各类书籍,与严修共过事,长期以来践行经世、改革思想。他来到兴义后,为笔山书院带来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新式办学思想。除教授学生经学、小学外,在刘官礼支持下,他还派刘之侄子刘显慎前往两湖一带,购进大量经史子集书目,以及各类时务书报,供笔山书院学生阅读。同时,他还从日本购进各种与近代科学相关的图表、书籍、仪器等,供学生学习使用。霄廷珍执掌笔山书院将近三年,使兴义闭塞的风气为之一变。
湖广总督张之洞幼时曾经在兴义生活过,听闻雷廷珍主持笔山书院成绩斐然,且知其与自己政见相合,遂派人邀其赴武昌两湖书院讲学。雷廷珍欣然前往,但行至重庆期间,不幸猝然病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