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末科进士与世纪风云:熊范舆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6317
  • 作      者:
    李恭忠,黄云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恭忠,1974年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1992~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完成大学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今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引航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译著《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三联书店,2004),发表《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等学术论文20余篇。黄云龙,1988年生,历史学硕士,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辑,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阅读历史·末科进士与世纪风云:熊范舆传》讲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从一名边陲寒士,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进士,再到留目精英、清末立宪运动先锋、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学家,以及民国初期西南政坛的风云人物,这一系列身份的转换,在他身上是如何实现的?为何正当43岁的壮年,他却迎来了惨烈的人生结局?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更加复杂。一位士人精英的个人命运,折射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制度和政治变迁的决绝和迷惘。
展开
精彩书摘
  鉴于“老书院”地势较高,位置较偏,空间狭窄,光绪十五年(1889年),兴义权势人物刘官礼以官、绅双重身份,在兴义知府孙清彦的鼎力支持下,借助当地群众捐献的工料,以团防总局历年库存白银作为基建经费,在兴义土城东北隅的老鹳坟建成第四座笔山书院。院门北向文笔山,门额楷书“笔山书院”四字。门联石刻:“平地起楼台,看万间麟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斯文无畛域,况榜挂天开,笔排山耸,愿诸生迹接蓬瀛。”新建的这座书院有房屋百间,规模宏伟,成为黔西南第一学府。
  刘官礼发起的笔山书院建成后,以剩余库银为基金,同时划拨卷田、学田、匪产、绝产、斗息、称捐、屠宰捐和学租,作为书院的常年经费。刘官礼开出一年300两到400两白银的高薪,希望能够招纳名师前来任教。严修任满离开贵州后,次年戊戌变法宣告失败,雷廷珍一时慨然于新旧学说纷纭、政治腐败不堪,也离开了贵阳经世学堂。在学生刘显治(刘官礼次子)等人的劝说和邀请下,抱着振兴兴义文教的初衷,他来到了笔山书院任教。
  雷廷珍并非腐儒,他欣赏清初顾炎武为代表的经世之学,也研读西方各类书籍,与严修共过事,长期以来践行经世、改革思想。他来到兴义后,为笔山书院带来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新式办学思想。除教授学生经学、小学外,在刘官礼支持下,他还派刘之侄子刘显慎前往两湖一带,购进大量经史子集书目,以及各类时务书报,供笔山书院学生阅读。同时,他还从日本购进各种与近代科学相关的图表、书籍、仪器等,供学生学习使用。霄廷珍执掌笔山书院将近三年,使兴义闭塞的风气为之一变。
  湖广总督张之洞幼时曾经在兴义生活过,听闻雷廷珍主持笔山书院成绩斐然,且知其与自己政见相合,遂派人邀其赴武昌两湖书院讲学。雷廷珍欣然前往,但行至重庆期间,不幸猝然病逝。
  ……
展开
目录
楔子一
第一章 贵阳-兴义:初露头角
一 身世之谜
二 寒窗岁月
三 初为人师
四 人际网络的初步构筑

第二章 贵阳-北京:末科进士
一 一波二折的甲辰恩科
二 千年科举制度的终结
三 人际网络的提升

第三章 北京-东京:留学东瀛
一 清末的留学风潮
二 从传统士人到留学精英

第四章 东京-北京:立宪先锋
一 立宪潮流的涌动
二 立宪先锋的崛起

第五章 华北-昆明:宦海初涉
一 与旧体制的磨合
二 迟到的仕途机会

第六章 昆明-贵阳:新旧鼎革
一 辛亥剧变前后的选择
二 并不安定的家乡

第七章 贵阳(1):政坛波谲
一 反袁护国
二 西南乱象

第八章 贵阳(2):实业兴省
一 发展金融
二 倡导实业

第九章 贵阳(3):遇刺身亡
一 “兴义系”的嬗变
二 贵州政坛的血雨腥风

尾声
附录一 熊范舆年谱简编
附录二 熊范舆著述选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