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之前,袁世凯难掩兴奋,给二姐袁让写了一封信,说是“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这时候袁世凯将满23岁,他是个极自信的人,风高浪急,虽不知是否一路顺风,但此去朝鲜,他相信自己会一帆风顺。
一路无话,庆军顺利抵达仁川,吴大帅下令一营为先锋营,迅速抢滩登陆。庆军士兵平时疏于训练,虽驻扎在海边,并不习惯乘船,晕船者众,此时大都躺在船舱里懒得动弹,先锋营管带(即营长)拿手底下的兵爷没有办法,遂来到旗舰面禀吴大帅,说弟兄们正晕着呢,不如让大家歇一会儿等缓过劲来再登陆也不迟。
吴长庆大怒,当即宣布该管带下课,再环顾四周,问了一句:“谁愿接这个位置?”袁世凯立马跳了出来,单膝下跪,抱拳开口:“小侄不才,愿统带此营。”张謇适时出列,力保袁世凯,吴长庆遂不再考虑,只命令他赶快带兵登陆,袁帮办就此如愿以偿,成为堂堂袁管带。
消息传来,船舱里登时乱作一团。这袁管带是个敢杀人的煞星,先锋营的士兵哪敢怠慢?纷纷起身,立等新官训话。
袁世凯来后,一句废话没有,只说抓紧准备,限两小时登陆上岸,违令者斩!
没用两小时,队伍已登陆成功。吴长庆深为满意,对身边的张謇说:“慰庭真不错,不负张先生识拔,我应向张先生道谢!”
等大军全部上了岸,袁世凯前来请示吴长庆接下来的任务,吴长庆指示他带先锋营在前面开路,向汉城进军。张謇在旁边说了一句:“慰庭好样的,好好干!”
袁世凯对着张謇一鞠躬,回道:“多谢季翁栽培!”张謇一愣,心想半天之前自己还是老师,怎么现在就成了季翁了?
张謇字季直,所以吴长庆常称他张先生,有时也称季翁,都属尊称。但虽是尊称,某翁毕竟是平辈之间的称呼,学生突然间如此改口,张謇一下子还真有些不习惯。
袁世凯初掌兵权,没工夫体会别人的感受,早已领兵前行而去。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手底下个个规规矩矩,行军异常顺利。
不过士兵们虽然怕袁世凯,对他的任何指令都不敢违拗,但毕竟平时野惯了,不可能一下子立地成佛,再加上琢磨着袁管带并没有明令不许抢劫朝鲜百姓,所以某天晚上宿营的时候,就有7个士兵跑到邻近的村子里,很抢了些鸡鸭鱼肉回来改善伙食,更有甚者,村里还有姑娘被强奸——确实,袁世凯训话的时候,也没要求手下不许强奸妇女。
当时就有村中长老告到军营里来了。袁世凯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当即带人调查,几分钟就查清楚了真相。7个闯祸的士兵五花大绑跪在地上,还不忘为自己开脱:“管带并没有下令不许偷窃,不许强奸……”袁世凯鼻子都快气歪了:“最基本的礼义廉耻,这也需要重申?军令如山,来人,把这几个王八蛋拖出去斩了!”
第二天袁世凯命令副官带队继续前进,自己则带着几个卫兵原地等候吴长庆的大军。等大军一到,吴长庆的帐篷刚搭好,袁世凯即已拎着7颗人头前来求见。
等袁世凯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吴长庆虽然内心微有不悦,却也不禁连声夸奖:“不愧是将门虎子,慰庭,你好好干!”并给他升了官,让他总理前敌营务处,袁世凯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庆军的参谋长。
也许是官升得太快,有人不服,便写了首打油诗大加挖苦:“本是中州伪秀才,中书借得不须猜。今朝大展经纶手,杀得人头七个来。”
袁世凯正当志得意满之际,忙还忙不过来呢,哪有心思去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他只当没听见,该干啥还干啥。
大军一路没遇到抵挡,兵抵汉城郊外后,吴长庆召集重要会议,参加者只有三个人:吴大帅之外,就是丁汝昌和马建忠。讨论的是如何落实张树声张大人指授的方略:把李罡应请回中国,平息兵变,帮助李熙执政。
要把大院君李罡应请走谈何容易?三人想法一致:既然不能硬来,则不如诱捕之。
于是第二天,三位大人进城入宫拜会李罡应,说明此来朝鲜,为的是保护侨民并防范日本人,绝不会干涉已成之局,您老人家尽请放心。会谈的气氛相当友好,
告别时吴长庆邀请李罡应第二天出城检阅庆军,李罡应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第二天老先生果然来了,随同来的还有一队卫队。吴长庆三人忙把他迎入大帐之中,全副武装的卫队则肃立营外。这时袁世凯带人来了,很礼貌地邀请大家去不远处的帐篷坐坐,到了地方,酒肉早已准备齐全,袁世凯吩咐手下:“你们给我陪好这群爷。”
手下人都是经过挑选的,赶紧一对一地招呼朝鲜人坐下,端起盛满酒的碗,开口就是:“哥们儿,我敬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那帮朝鲜人一看,酒是好酒,另外泡菜、牛肉、五花肉通通管够,这要是不喝,那不是不给对方面子,是对不起自己的肚子!帐篷里顿时热闹起来,最后是朝鲜人对着中国人劝酒:“喝!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袁世凯得报卫队那边差不多了,立即带人按约定闯入中军帐,架起李罡应就把他塞进准备好的小轿子里,由丁汝昌带人护送到马山浦,乘军舰解往天津。
此时李鸿章已经回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他吩咐直接把李罡应押往保定软禁起来,地点选定著名的莲池书院。李鸿章命令正定县知县张是彝好生看管,张县令不敢掉以轻心,让正在莲池书院读书的儿子张一麟,亲自带人负责具体事宜。
诱捕完李罡应,接着就该平叛了。叛军群龙无首,轻易即被荡平,李熙再次被扶上大位。这时日军也开到了汉城,见到局面已定,不好乱来,便由驻朝公使和朝鲜政府签订了《日韩济物浦条约》,条约规定韩国必须惩凶、赔款、道歉,并同意日本驻军一个连保护使馆。
清廷见日本驻军了,怕朝鲜再乱,干脆命令吴长庆也带兵驻扎下来,袁世凯自然也就留在了朝鲜。
李熙被扶正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派人把闵妃接回宫来。
袁世凯是做过功课的,早就把朝鲜各主要人物的政治行情摸得清清楚楚,知道闵妃相当于大清国的慈禧她老人家,怠慢不得。
闵妃刚一回宫,就有探子报给袁世凯,袁世凯一刻也没耽误,立即进宫向她道贺,抢了个头彩。
这是李熙、闵妃夫妇接见的第一个庆军将领,袁世凯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诉这一次平叛的经过,少不了把自己大大夸奖了一番;国王夫妇饶有兴味地听着,不由得对眼前这位年轻的袁将军刮目相看。
告辞之前,袁世凯大包大揽大献殷勤,只说王宫的安全国王殿下不必牵挂,一切有我,令李熙夫妇大为感动。
过了几天,李熙夫妇设宴答谢清军,袁世凯被安排和李熙、闵妃、吴长庆、张謇等一起坐在首桌,很是风光。
接下来就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吴长庆奏报给李鸿章的叙奖名单列了一大堆,其中以袁世凯居首,吴大帅对他的考语相当有力:“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砍剿,尤为奋勇”,建议奏报朝廷给予褒奖。
李鸿章之前看战报,“袁世凯”三字屡屡出现,本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见吴长庆如此推崇,更使他心生好感,就在给朝廷的奏请奖励有功人员名单中,浓墨重彩地写上了袁世凯这个名字,并称他“治军严肃,剿抚应机”,建议升为候补同知,并赏顶戴花翎。
朝廷很尊重李鸿章的意见,袁世凯就升为了五品同知。同知这个官,别称司马,所以从此袁世凯又常被称作“袁司马”——当然不会有人傻乎乎地叫他“袁候补司马”了。
……
展开
——唐德刚
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其右者。
——李鸿章
相较于同时代的国民党,袁世凯是一位敏锐、引人注目的外交官。
——美国外交官马慕瑞
他历经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不但不倒,而且地位越来越高,可见他有抓住机遇的才能。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
——李大钊
袁世凯是近代四大伟人之一,对中国近代影响仅次于曾国藩。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