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范仲淹忧患意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03094
  • 作      者:
    牟永生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牟永生,男,1964年出生于贵州沿河,曾就读于贵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自1987年于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起,先后被评为讲师(1994年)、副教授(1999年)、教授(2004年)。现为苏州科技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等。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中华文化与吴地文化”、“儒道佛兰教心性哲学与价值哲学”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已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哲学研究》、《鹅湖学志》和《美国比较哲学杂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范仲淹忧患意识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忧患观,它实际上是知识分子这一先知先觉群体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和风险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它所蕴藏的是一种担当精神、进取精神、超前精神、整体精神和人文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儒道佛三教忧患思想的范仲淹忧患意识,正是这样一种忧患哲学。其形成、发展,既有丰富的思想渊源、深刻的社会背景,也与范仲淹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庆历新政”失败等政治生涯有直接关联。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哲学智慧。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不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在实现科学发展,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也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般说来,变即易,通即达,变通就是指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之变易与通达过程。譬如《易·系辞上》:“变通莫大乎四时。”孔颖达疏:“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也。”变通作为一个范畴,它当然是指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而又运行不悖的自然规律,如春夏秋冬四时行焉,花鸟虫鱼等百物生焉,没有例外,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三国志·吕布传》有云:“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变通是绝对的、永恒的,既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乃至思维领域的普遍现象。甚至,它也能够表示超越一定常规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所谓因地、因时制宜是也。如桓宽《盐铁论·遵道》:“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通之实。”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且欲图变通,安能守拘束。”这是说,欲变通,就不能缩手缩脚,要敢闯、敢试、敢拼,要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作为仲淹忧患意识重要哲学基础的变通观念,则主要是指其充分挖掘《周易》等经典关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智慧,为化解宋廷积弊已久的内忧外患所采取的系列变法主张而追问理论依据的思维范式。易言之,变通也可以阐释为是人们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穷、变、通、久)这一传统表述的简化。在先贤看来,贫困、灾祸本身不是好事,但如果贫困、灾祸已成事实,只能直面它们,那我们就必须思考、探索出一条解决贫困,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贫困、灾祸往往成为激励人们凝聚人心,追求变通,奋发图强,战胜险关,实现国家兴旺、百姓殷实的契机和动力。诚如《左传·昭公四年》所言:“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又如刘琨《劝进表》所见:“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变是手段,通是目标,二者之间密切关联,不可或缺。面对穷困、灾祸,有的人不是乞求神灵保佑,赐福降恩,就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甚至悲观绝望,一蹶不振。然更多的人都是沉着应战,冷静应对,查找原因,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对策,就是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中,化解方法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穷则思变,变则通久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是完全相通的、适用的。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好坏,好坏问题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认定。一般说来,被人们认定了是坏的东西,它就肯定不能作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人们的追求目标一定是要取代它、超越它。这就意味着目标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它不应该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即坏的东西只有通过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经历艰苦卓绝的变革过程,才能由坏变好,由祸变福,由忧变乐。反过来也一样,倘若没有价值目标的引领,人们就很容易模糊方向,丧失信心,缺乏动力源泉。既如此,又何谈求变之法?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三、忧患与忧患意识

第一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思想渊源
一、易学之源
二、儒学之源
三、道学之源
四、佛学之源

第二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历史进程
一、范仲淹忧患意识的酝酿
二、范伸淹忧患意识的形成
三、范仲淹忧患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哲学基础
一、变通观念
二、忠义思想
三、民体情怀

第四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核心价值
一、仲淹言行的一贯性
二、后人评价的一致性
三、言简意赅的一统性

第五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担当精神
二、进取精神
三、超前精神
四、整体精神
五、人文精神

第六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主要特质
一、内圣外王,体用不二
二、文韬武略,知行合一
三、至诚许国,进退如一
四、是非循环,忧乐一体

第七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重要地位
一、对宋元忧患意识的影响
二、对明清忧患意识的影响
三、对近现代忧患意识的影响

第八章 范仲淹忧患意识的当代意义
一、对于价值导向的意义
二、对于科学发展的意义
三、对于社会和谐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