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清官”?《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旧时称公正廉洁的官员,与‘贪官’相对。”为更准确地解释“清官”的内涵,《辞海》还以元好问《薜明府去思口号》诗为例,明确阐明“清官”非“能吏”,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诗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当今反腐倡廉工作服务,北京市纪委联合十三陵特区在昭陵修建了“明镜昭廉”——明代反贪尚廉历史文化园,作为北京昌平首个廉政教育基地。昭陵是明十三皇陵之一,文化园的主题为“明镜昭廉”,就是充分利用了“昭”字“彰明显德”、“政声广达”、“细察入微”的特殊含义。“明镜昭廉”——明代反贪尚廉历史文化园由历史陈列、昭廉广场、陵区内展馆和清风林等组成,通过雕塑、壁画、实物模型以及电子科技等方式,展示明代反贪、惩贪、治贪的思想、实践和经验教训,以弘扬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精华。
《明代清官故事》一书正是为此展园而撰写,收录了明代51位清官的近70个故事,著名史学家王春瑜在他的《中国反贪史》中这样说:“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愿早日走出清官时代!”虽然清官是人治社会的产物,但对当代的吏治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谓“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而且他们追求个人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他们的“爱民”之举也是我们每个人乃至各级政府职员应该学习的。
《明代清官故事》收录了明代五十一位清官的近七十个故事。他们中有家喻户晓、被世人赞誉为“青天”的海瑞、况钟;有为官的数十载,忠于职守的国之重臣轩輗、魏骥;有正直贤能、洁身自好而名噪一时的 “鲁铁面”鲁穆等等。作者将他们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即清廉自守、政务勤勉、为政宽仁、刚正不阿、兴利除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