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湖南·望城:雷锋家乡望城建置沿革: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县①雷锋的家乡说大是湖南省,说小是望城县。
就让我们从望城县的建置沿革说起。
先请看2007年1月出版的《湖南省地图册》刊印的“望城县图”,望城县位居湖南省中部偏北,湘江下游。东临长沙市郊区和长沙县,西抵宁乡县和益阳市赫山区,南接湘潭县,北濒湘阴县。地处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北部湘江沿岸为冲积平原,东北部群山绵亘,西南一带多丘陵岗地。湘江自南向北纵贯境内38公里,直下洞庭湖,其支流沩水、靳江河、八曲河、沙河等呈叶状向东西两侧展开。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风光秀丽。
望城县境域自古即被泛称“长沙河西”,而成为建制县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与长沙县有“两合两分”的历史渊源,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年轻的新县。
考诸史籍,秦置长沙郡,其附廓之县名“湘”,称湘县,即长沙县前身。自此始,望城境域即属长沙县地。汉代易名临湘县。隋废郡,改名长沙县。唐属长沙、湘潭县地。宋改属长沙、善化县地,历宋、元、明、清四朝。民国元年并善化入长沙县,望城境域仍属长沙县地。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望城崛起新局面。1951年5月26日,经政务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长沙县湘江以西的全部及湘江以东西北角一部——即从其15个区中划出第10、11、12、13、14等5个区和第9区的桥驿、鹅隐、治安3个乡共70个乡镇新置望城县,县治设在岳麓山北的集镇望城坡,故名“望城县”,1952年3月由此迁往县境之北湘江之滨的高塘岭迄今。1959年3月,望城县撤销,与长沙县重新合并。
1977年12月恢复望城县建制,辖地仍按1959年3月合并前的望城县行政区划,面积143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万人,直属长沙市。2011年5月,望城撤县设区,成为大城市长沙西北的新城区。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撤县建区后的望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新的发展机遇。
滨水望城、首善之区。今日望城依托省会长沙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农业大区的资源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积极探索具有望城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努力把望城打造成为长沙最亮丽的名片和湖南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一方热土②望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与湖湘文化的丰厚底蕴。境内有长沙人类最早活动地团头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反映湖南青铜文化特殊内涵的高沙脊商周遗址,有佛道交汇的黑麋古刹禅院,有初唐“四大家之一”的书圣欧阳询父子习字的书堂洗笔泉,有唐代诗圣杜甫的落寂诗篇,也有曾国藩率湘军讨伐太平军溃败靖港第一次投水自杀未遂的旧战场。而“母亲河”湘江在境内两岸滋润的一座座古镇——如发轫于唐的“陶都”铜官、“小南京靖港”、“麻石之乡”丁字湾、“千年渔都”乔口、“戏剧之乡”新康等等,则历来各具特色,商贾云集,迁客骚人流连忘返,然生流风余韵,因而不乏农耕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变的经济与文化特征。
而更令人倍以为荣耀与骄傲的是,望城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一方热土、革命老区,拥有先烈们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薪火相传,成为永远激励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据《中共望城县党史大事记》一书记载,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望城各地无数志士仁人就走上革命的道路,“唤起工农千百万”,顶着反革命的白色恐怖,在血雨腥风中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望城地方组织始终组织领导工农大众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解放前二十余年革命斗争中,望城境内的铜官、麓山、霞凝、靖港、丁字湾、梅溪古塘湾、坪塘、坪山、伏龙、靳江、樟树港、白若铺、枫树铺、桥驿洪家冲等地,当年先后成为我地下党活动的据点,革命星火永不熄灭,为人民革命和抗日救国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③中共望城县委党史联络组、望城县史志档案局编印出版的《毛泽东与望城》一书序言用“毛泽东和望城有缘”、“毛泽东对望城有情”之语形象而深情地记述了毛泽东早期在望城的革命活动史迹以及毛泽东对望城革命烈士遗属如郭亮烈士遗孀李灿英及其儿子郭志成、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等的亲切关怀与浓厚情谊。1923年1月,毛泽东亲自到望城境内的铜官考察工人运动,播下了革命火种。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亲自到包括望城(当时属长沙县)在内的五个县农村,实地考察农民革命斗争情况,并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列举大量事实,热情赞扬农民运动“好得很”,驳斥了当时党内外一些人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从而为农民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土豪劣绅势盛时,杀农民真是杀人不眨眼”。他列举的实例之一即是:“长沙新康镇(按:今属望城县)团防局长何迈泉,办团十年,在他手里杀死的贫苦农民将近一千人,美其名日‘杀匪”’。深刻揭露了土豪劣绅与反革命派的凶残面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