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决定都是认真的
李东田有很多头衔,比如“国家级造型师”“中国彩妆教父”等,但李东田却说最喜欢别人称他为商人。因为他就是在经营生意,只是在用艺术的眼光经营。在李东田眼里,每一个化妆师、发型师都是艺术家。但他也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做艺术家,会越来越孤芳自赏,而他喜欢百花齐放。
李东田今天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最初也没有想到会成为彩妆教父、发型大师,而是在为了生计的奔波中“一不小心”成了“中国时尚产业的第一人”。
1996年,我从美国回来探亲,正赶上著名导演李少红要拍她的第一部电视剧《雷雨》。在去美国之前,我们在她的电影《红粉》中有过合作,也因为这个工作,我在影视界有了一些名气。那时李少红又找我,问我能不能设计一下《雷雨》的人物造型。我说可以。后来整个戏拍了大概4个月,我就中国、美国两边跑。
1997年,我回国正好碰到另外一位朋友,他希望和我一起开发廊。后来,我们开了一家叫名人坊的发廊。开了名人坊以后,我自己又想做一个副牌叫“东田造型”。“造型”这两个字在中国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那时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造型”这两个字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制造形状,就是东田想制造的一种感觉。
当时我就把这个副牌放在门口。很多人知道李东田,但不知道东田造型是谁开的。我这种崭新的思路,让很多人觉得眼前一亮。当时有很多明星都来捧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们把那条街弄得特别炫。结果这事儿一下子就传开了,大家都说李东田回国开了一家发廊,里面还有咖啡厅。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胡兵、林心如老去那儿。
1998年,正好赶上北京平安大街改造,我们的发廊刚好临街,生意很受影响。我那个朋友问我要不要把发廊关掉,我没同意。当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想拜我为师,我就开设了培训班,而且把原来的名字去掉,真正变成了东田造型。东田造型从此从一个萌芽式的概念变成一个品牌。
我的新合作伙伴叫吴圣。吴圣是我的朋友,他开始对跟我合作这件事很犹豫。他是做儿童摄影的,对于儿童摄影的所有细节,他都很清楚,但我不是很在行。我对他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做点事情?我把自己的概念跟他说了,谈了几次后,我们开始合作。
但是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因为做生意如果只有两个人很容易由于各执己见而发生争执。我们需要找另外一个人来平衡一下,当时我找到了陈岩。陈岩是我的私人助理,他跟我一起工作很久了,知道我每一个动作的意思,我们之间早已形成了默契。
在公司成立之初,我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们是三个人,但不是举手表决制,如果发生了争执,大家都可以提意见,但是最终的结果要以我为主,因为这是东田造型。”虽然我说得很绝对,但他们都很尊重我,他们也认为既然叫“东田”这个名字,那么所有的决定也要得到李东田的认可。事实上,我们三个人的配合也非常默契。我在公司的股份最多,但我把财政大权交给了吴圣,我希望他进入主人翁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要决定公司的选址。我选择了新东安,原本我想选东方广场,但当时那里还没有建好,租金也很贵。我们也没有在新东安商场租门面,而是去了那里的写字楼。当时公司在9层,我记得特别清楚。那里以前是一个仓库,里面堆满了东西。但是那里有很多窗户,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因为我是一个特别爱阳光的人,光线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很多同行都认为我疯了,说你怎么能把工作室开在9层。但我觉得无所谓在第几层——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做得好,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当
然,那时我已经有很多娱乐圈的朋友,所以在客源这方面我还是有底气的。
还有一个问题:原来大家做头发都是找李东田,而公司得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发展。因此,明明是找我剪头发,我却要推出去让别人来做,做这个决定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介绍自己的手下去做,没做好他砸的是我的招牌;如果做好了,别人就不找我了,所以这个平衡关系很难把握。
在公司成立之初,正好赶上几件事。一件事是从1999年到2000年的过渡,也就是所谓的千禧年,人们对千禧年怀揣着新的梦想和憧憬。另外一件事是,中国的时尚产业正好是在那个时候兴起的,杂志业也从1998年开始转型,拍片子、找模特,慢慢具备正规化运作的雏形。
去工商局注册的时候,我们想注册“东田造型”,工商局的人听了半天,问我们“东田造型”是什么意思?经营业态是什么?我说主要是发廊,还有化妆培训、经纪公司。“造型”这个词他们没听过,经纪公司是什么他们就更不知道了。他们说如果是发廊,就必须注册美容美发,但“东田美容美发”听起来怪怪的,更不是我预想的效果。
后来我说干脆取个新名吧,于是取了吴圣的“圣”和陈岩的“岩”,再加上“东田”两个字,就成了“圣岩东田美容美发”。不久之后,我们又正式更名为“东田造型”。
发型师遇上艺术家
“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谁都知道,可是,如果你在当年看到吕燕那张脸的时候,会认为她美吗?会认为她以后会大红大紫吗?李东田发现了,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所独具的审美慧眼。
在公司开业之前,一本杂志要拍一组以婚纱为主题的大片。模特是一个当年的模特比赛冠军。这个模特有一个缺点,就是太美了。因为婚纱都是比较甜美的,所以找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美女来拍婚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像咖啡加多了糖一样。所以,我建议选一些有点个性、比较特别的模特。
在模特试衣服时,我无意中看到一个女孩儿,觉得她的脸很特别。她说自己是做背景的模特。我让她站起来,看她的身高和身材,又用手摸了摸她的脸,结果把那个女孩儿吓坏了。我当时就说:“你太美了!”她的表情很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而我却兴奋起来,认为整组片都应该让她来拍。
这个女孩儿就是吕燕。后来我们聊天,她说一直听到的都是别人说她丑,我是第一个突然站在她面前对她真心实意地说“你长得真美”的中国男人。我是有感而发的,我觉得她真是百年不遇的那种美——身材比例那么好,天生就是模特坯子。我认识那么多模特,不是每个模特都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当时大家都蒙了,认为李东田怎么喜欢这样一个女孩儿。我说她绝对是超级大模,她绝对能红,而且能红遍世界,但当时吕燕只是特别尴尬地一笑。当时那本杂志的主编是赵晋,摄影师是冯海(当时刚毕业),在摄影圈还属于新人,但很有钻劲,他也认为吕燕感觉不错。我说非拍她不可,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这个女孩儿拍完就会出名。
最后,大家终于同意了我的看法,让她独挑大梁。一个一点名气也没有的新模特,能拍整组八页大片,现在的模特想都不敢想,那真得有绝对的本领才行。当时吕燕脸上有些雀斑,我就说保留这一脸雀斑吧。很多人觉得不好看,但是我坚持那样做。我说不要粉底,就要这种天生的感觉。
我的这种审美观在去美国之前也不是很强烈,但是到了美国,眼光、感觉、思路就全部发生了转变,所以我才会觉得吕燕的长相,在西方是惊为天人的,但是在东方可能是丑小鸭。当时我就想把这张满脸雀斑妆的照片作为我们新公司的形象照。后来,我把这个照片给吴圣、陈岩看,他们没说赞同,也没说反对,就说觉得这个女孩儿长得很有特点。我还是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最后我们在装修的时候,把照片放在了大门口最显眼的地方。
装修快结束的时候,其他公司的人从那儿路过,就猜东田造型是做什么的。我记得有一位女士指着吕燕的照片说:“这个女的脸上一脸麻子,这个地方是不是治这个的?”她以为我们是诊所呢!但是随着这个雀斑妆的推出,吕燕一炮而红,顺利进入了时装界。开始她只受很少人的欢迎,但是我将吕燕推荐给了每一个设计师,而且我跟设计师说一定要让吕燕走台。结果她凭借第一场秀就被湖南卫视评为年度最耀眼模特。在整场表演结束后,记者蜂拥而上采访她,吓得她直往后躲。
后来,我问吕燕当明星的感觉怎么样,她说简直就像做梦。吕燕虽然出了名,但是只有少数人约她工作。当时吕燕和另外两个女孩儿住在一个地下室,大概撑了有半年多,到春节的时候,她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在北京生活费用太高,想离开北京。我当时鼓励她,任何人创业都很困难,特别是一开始的时候。你这么年轻,应该多放一些精力在北京。回到江西(她是江西人),至少市场没有北京大。她最后听从了我的建议,决定再撑一段时间。
有一天,我在公司里正跟人谈事情,吕燕特别兴奋地来公司对我说:“一个经纪人要带我去巴黎工作。”我说:“太好了!是什么样的机会呢?”她说:“我去酒店见几位外国客户,他们觉得我特别棒,问我想不想去巴黎做模特。”
我说:“这不是你的梦想吗?欧洲当然是模特的天堂。”后来吕燕就把那几位外国人都带到我公司。这些人坐在我面前,像是跟我发誓、保证一样地说能给吕燕最好的发展机会。我当然了解吕燕的想法,支持她追寻自己的梦想。
吕燕到了巴黎以后如鱼得水,很快就为众多著名的杂志拍了照片,进入了主流模特圈。吕燕终于走向了国际,她去巴黎没多久,正好赶上一个世界模特比赛。她在这个比赛上获得了亚军,那是当时亚洲模特界获得过的最高奖项。
我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喜欢为别人鼓掌。有的人喜欢孤芳自赏,但是我喜欢百花齐放。如果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现在除了吕燕,刘雯也红了,甚至她的业绩已经超过吕燕,当然,吕燕是中国模特史上的代表人物,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我第一次看到刘雯的照片是两三个模特在一起的小图。我当时就说,这又是一个超级大模。我对摄影师陈漫说赶紧找这个女孩儿拍片子,她以后绝对会大红大紫。
当时我负责为资生堂选模特。有十几个模特都被我Pass掉了,最后选的就是刘雯,给VOGUE拍了三个整页的大片,而且全是大脑袋、大头像的那种,漂亮极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当时刘雯的照片还是觉得很美。我觉得美是经典,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褪色。
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
李东田说,他跟其他摄影师是纯粹的工作关系,但是跟陈漫却是生意伙伴关系,他们一起投资了一个摄影工作室。陈漫是东田造型第一个摄影方面的股东。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青年视觉》的一期封面,化妆我不太喜欢,因为一看就很粗糙,但是拍照的风格很独特,有点像电脑合成的感觉。我看到摄影师是陈漫、张丹。那时,我还不知道他们是谁,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张丹非常瘦,像营养不良似的;陈漫皮肤颜色比较暗,头发蓬蓬的,坐那儿像个高中生。我问照片是谁拍的,主要是谁掌机。陈漫说是她。
我看着陈漫说:“你还有别的作品吗?”她就给我看了几张在学校里的作品。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我说:“我挺喜欢你拍照的风格,但是你照片里的化妆,有一些是后期做上去的。”
她很惊讶,之后我又说有些妆是电脑做上去的。她回答是,我又问她是否愿意跟我工作,她的回答是“当然”。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合作。我解决了她拍照时前期解决不了的化妆问题,她在拍照时加入了一些电脑的后期效果,我们真的达到了合二为一、巧夺天工的效果。她拍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吕燕,以前都是拍外国人。她拍的吕燕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齐刘海,鸭蛋形的脸,黑嘴唇……让人特别震撼。我第一次看到陈漫的作品,就像当年看到吕燕一样,感觉太棒了。
我记得有一次拍周迅,周迅问我摄影师是谁。我说是陈漫,一个特别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要让她拍。当时的杂志主编不认识陈漫,就怕不保险,怎么能让一个不出名的摄影师拍?我就让他相信我,这个事情绝对会成功。当时主编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总是强调“拍周迅我真输不起”,但照片拍出来以后,所有人全部喜欢得不得了。她把周迅拍得非常灵动,看起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又像一只有灵气的仙物。我当时的感觉就是陈漫真争气!
陈漫跟我很像,都能通过感觉弥补自己所有的不足。我们合作到今天,经常通过一个眼神、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工作效率简直太高了。拍一组片子,我跟其他摄影师要进行10个小时的拉锯战,跟陈漫三四个小时就能搞定,而且片子出来以后一定艳惊四座。陈漫用了接近7年的时间做了别人50年做不到的事情,她已经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位大师了。
陈漫在上海办过个人作品展,她当着很多媒体说特别要感谢一个人,没有这个人就没有她的今天,这个人就是李东田先生。我当时特别高兴,也特别欣慰。因为我对她就像对妹妹一样——我有两个特别给力的妹妹,一个是吕燕,一个是陈漫。我们合作到今天,创造了太多精彩的作品。那些作品,多少年过去后,再看的时候,依然没有一点过时的感觉。
一边华丽,一边低调
东田造型已经成为中国时尚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可在这块招牌之后隐藏的却是李东田的经营智慧——缩小自己,放大品牌。毕竟东田造型是一个大公司,不能仅仅依靠李东田发现几个吕燕、刘雯来维持。
创建了东田造型后,很多杂志社的人都来找我,他们所有的摄影师都排队要我做造型,有的人还说不是李东田做的造型就不拍。但是,那么多杂志,不能在同一时间拍,而且人家的杂志都等着印刷,每个月都要出,能等我一天,但不能等我好几天。于是我就把助理们全部推向市场。当年的助理,现在很多都已经成了大师,像唐毅、壮志、田洪禹,还有张人之、君君、琪琪,等等。
我在前面说过,他们做得好,人家就直接找他们;他们做得不好,就会砸了我的牌子。结果是他们做得都挺好,当然肯定也有一些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其中剪发的能力强弱是最明显的,如果化不好妆,还能擦掉重化,但是发型不行,剪刀一下去,头发就没了。
我希望“东田造型”这四个字,在一段时间后能代替李东田。最初人们说东田造型是李东田的公司,过了大概三年,人们问我说:“你是东田造型的李东田吗?”我听到后非常高兴。朋友说:“你怎么会高兴呢?这不是把你淡忘了吗?”我说:“这证明这个品牌被大家认识了。”
要做一个让千家万户都记住的品牌,没有十年的时间根本不行。让圈子里的人知道有可能,但要做到家喻户晓很难。因此,当我听到有人那样问我,就会非常高兴。很多人陆陆续续进入东田造型,而我自己则逐渐从一个造型师、彩妆师、发型师成长到今天,比起这些称呼,我更希望别人称我为生意人。
我现在教化妆课,从来没有耽误过上课,而且越讲我的情绪越激动。我觉得每一次给别人讲课都是在丰富自己,因为我的主张、方法被自己一次次地验证了。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教会徒弟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创造,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时我经常让发型师去做杂志的造型,吴圣就急了。吴圣是那种事无巨细、特别认真的人。他说:“你把发型师派出去做杂志,根本没有成本意识。他得到的收入又不给公司。”我说:“这间屋子天天爆满,能有多少客人?如果我们的名字出现在杂志上,被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那就不得了了。”吴圣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没再说什么。
那时候,我们虽然有钱开公司,但是没有钱做广告。因此,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打广告了。当年比我有钱,比我有知名度的大有人在,但是若干年后,很多人已经不在这个行业了,而东田造型却还在逐渐成长。
我们的第二家店设在上海,当时很多人认为东田造型在北京的业绩已经很好了,为什么不在北京开第二家店呢?我则认为想做一个品牌,如果只在北京,就变成北京地区的品牌了。
2002年,我们在上海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但是后来他们退出了,我们就全盘拿下了整个店面。当时,我们决定选址在中环广场,正好在新天地对面。在正对着新天地的地方,我们做了一个巨型广告,把吕燕的大照片挂在那里。这个广告现在还在。
不是工作,而是生活
作为艺术家,李东田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审美眼光。无论是选址建外SOHO做旗舰店,启用新设计师装修,还是与苹果、三星的跨界合作,无不证明他的时尚嗅觉和经营头脑。
建外SOHO店是我们在北京的一家旗舰店。店面设在一座独栋小楼里,从一个廊桥进去,特别好玩。这次,我启用了一个新设计师帮我们设计店铺,他叫刘威。当时他还是一个学生,现在刘威在建筑界也是个人物了。他设计了东田造型的很多店铺,开始的时候,公司很多人不同意,说怎么能把这事交给一个小孩儿。我说这个小孩儿的艺术感特棒。现在如果你进入建外SOHO店的一楼、二楼,还是能感觉到他当年的设计经得起岁月的洗礼。
我把门店所有的地下室都改成了摄影棚,二楼改成了咖啡厅。之前没有哪家发廊里面还设有咖啡厅的,我们是全中国第一家。很多人都觉得我的思路不对,说怎么能把咖啡厅和发廊放在一起。我则认为方便顾客,让顾客感受到优质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创造的不是单纯的发廊,而是要创造一种东田式的生活方式——你来这儿可以聊天,喝咖啡,你在剪发的过程中,可以让你的同伴做别的事情。
后来苹果公司与我们合作,赞助了电脑。苹果电脑很贵,也很漂亮,我们把电脑放在发廊里面,让顾客随便玩。当时这是很轰动的事情,没有发廊会这样做。
其实,不仅仅是苹果,还有很多品牌,像三星,也赞助了我们很多产品,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我还帮三星做了一个广告,相当于我们跨界对这个品牌做了推广。
在海外,我也见过类似的经营模式。我到日本的时候,看到东京也有这样的店,挺漂亮,有很多人光顾;在巴黎、旧金山也有这种店。这是一种很现代的生活方式。
对于建外SOHO的这家店,我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比如顾客坐的椅子舒不舒服,喝咖啡的桌子高度合不合适,我都会亲自过问。后来新开的华贸店也是一样,我对音乐很敏感,要求所有的音乐必须一个季度更换一次。不仅如此,所有装饰画也要有次序地、有主题地更换。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方式
在很多人眼里,李东田是个整天乐呵呵、没什么脾气的人。不过,如果真在工作上遇到了分歧,他也会暴跳如雷。
在工作中,与同事有不同意见和分歧是很正常的。以建外SOHO旗舰店为例,这是陈岩负责的部分,他有自己的思路。我这个人属于挑毛病的类型,总有不满意的地方。有一次陈岩突然发火了(他平时脾气很好)说:“你怎么永远在批评别人?一句肯定的话都没有!”我便说:“肯定的话是对员工说的,我就是要给你多提意见,让你改进。”吴圣也经常抱怨我很少赞扬他,我稍微说句好话,他就很高兴。后来,我还对陈岩说:“作为领军人,大家都看着你。我们要给自己挑毛病,如果不自己挑毛病,别人谁又会讲真话?真话有时候会刺耳,但是刺耳的话未必是不正确的。”
有一次,我和陈岩从外面回来,吴圣正因为发型师的事情大发雷霆。我听完后对他说:“你不应该这么想,我们应该尊重艺术家,你要让艺术家过军旅生活,那是不现实的。”当时吴圣可能在气头上,便拍桌子,说谁爱做谁做,准备摔门而去。我指着吴圣说:“你给我坐下!”吴圣吓了一跳,因为他也没见过我发火。
我把门关上,说:“遇到了问题,用这种方式解决不了。就像夫妻间吵架,老喊离婚,说多了可能就真离了。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一定要在办公室商量好,出了办公室脸上必须带着笑容。这样才能做生意。”后来吴圣就不说话了。那天晚上,吴圣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我是对的,还请我原谅。现在我们很少吵架了,偶尔会发生一些争执,但很快就过去了。
做事最重要是心态。有时候迈出一步或者做一个决定,可能会出错,但同时这对自己来讲又是好事——不去闯、不去碰,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我到今天为止工作了25年,人生有几个25年?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充满精彩,充满快乐,每天都应该用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别人的可以不要,自己的谁也不给
信中利的入股,改变了东田造型的经营思路,让这个靠艺术家个人魅力硬闯出一片天地的时尚公司,转型为资本运营的现代化、正规化公司。因为东田造型的良好业绩,风投们对李东田特别信任,投资似乎手到擒来。
从2006年开始,也就是建外SOHO店开业以后,有很多风险投资公司来找我。起初,我不知道什么是风险投资,他们说公司要扩大经营,就需要外力来支持。后来一点点聊,我总结了一些东西,比如风投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会谈什么样的条件,等等。但不久后就赶上金融危机,很多事情谈到一半就断了。公司的同事有些失望,但我告诉他们,即便没有找到风投,我们也是在前行,也是在凭实力做事。
后来,我遇到了信中利的总裁汪潮涌。信中利的总经理张晶第一次跟我聊天,就问我有什么预想。我说我想做一个二线品牌,现在叫D.T东田发型空间,专门面向15~25岁的爱美,但刚刚毕业经济实力还不强的年轻人。
当时我的规划是希望在一些社区、学校或是地铁等交通方便的地方选址。我们已经有了高端的东田造型,我希望能把未来的重点放在D.T东田发型空间上。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所以大家一拍即合。后来我和汪潮涌见面,跟他聊了一些细节。汪潮涌说我这个想法很棒,他没有想到我有这种思路。很快我们就得到了第一笔投资。
东田造型原来是自我经营,很多东西还不是很正规。从引入投资后,我们就有一种从杂牌军变成正规军的感觉。在这中间,我学会了很多原来听都没听说过的管理知识。有了这些经历,我感觉自己突然变成一个跟金融圈打交道的人,身边出现了很多企业家,也觉得自己突然变成了企业家。以前出现在娱乐版,现在转到了财富版。我觉得这就像一片新天地。
当时正好是东田造型成立十周年,我们在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上宣布信中利入股东田造型。那天晚上我觉得时尚和资本终于握手了。
之后过了大概半年多时间,我接到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的电话。他说自己在美国,过两天回国,希望和我见个面。我当时有事,见面的事情也就耽搁了。隔了没多久,沈南鹏又打来电话,说一定要抽个时间见一面,哪怕很短都可以。后来就在我自己的咖啡厅里,他对我说特别想做第二轮的投资人。谈过之后,我同意了,之后我们开始了合作。
资本注入以后,我们在短期内同时开了很多家店,各种方案完全按预想的展开,这在独立经营的时期是绝对做不到的。另外,由于资本的注入,公司的知名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展开
像听评书一样欣赏创业故事,像创意英雄一样缔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汇聚中国专业创意头脑,开启非同凡响的创业新思维。如果你是生活的强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不要再迷茫,找到榜样,你一样可以!
我衷心地希望通过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案例,能够给读者,尤其是是广大的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业者以启示和思考,同时也祝愿《创意英雄谱》栏目越办越好,继续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创意英雄谱》记录的这些创意英雄们都是看似平凡的人群,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创意信念和创业理想。他们将艺术创意、现代科技、国际市场和金融资本等文化产业核心要素相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创意核变,释放出巨大的创意能量。
——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我真心希望通过《创意英雄谱》,不断挖掘中国的创意榜样,从而推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牛文文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从书中记录的这些创意英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一些特质:执着,坚忍,追求品质,既有艺术家的眼界,又有企业家的思维。如果你认真听了读了,一定会从他们身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龚海燕 世纪佳缘前CEO,91外教网创始人、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