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731066
  • 作      者: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央视大型人文历史鉴赏典藏系列读物,透过历代国宝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CCTV国宝档案特别节目: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60万字,荟萃近300件稀世珍宝,303张珍贵图片。
  中宣部领导高度重视,央视大型品牌栏目《国宝档案》60集特别节目精彩呈现:
  1.《国宝档案》栏目长期收到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固定受众人群超过2000万。
  2.央视中文国际亚洲、欧洲、美洲频道同步播出。
  3.获得2010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十大优秀栏目”奖。
  4.中央电视台2011年度“品牌栏目”奖。
  独特视角解读历史,通过国宝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
  1.以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为主线,重新对文字进行梳理,更适合读者阅读。
  2.将电视传播效果与图书出版价值有效结合。
展开
作者简介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频道。CCTV-4的目标观众是全球华人,包括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多年来,CCTV-4以其文化品味高、针对性强及具有权威性等特色确立了其在全球华语观众中的声誉和地位。2007年新改版的CCTV-4由原来的一个版本扩增为亚洲、欧洲和美洲三个版本,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方便了不同地区观众的收看。《国宝档案》栏目是央视第一次以电视栏目的形式,为国宝级文物重器进行揭秘建档,自2004年13月。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一件国宝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璀璨的历史瞬间,一幅幅国之瑰宝的画面编织在一起,编织出一幅中华文明的壮美画卷。
  《CCTV国宝档案特别节目: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由CCTV-4《国宝档案》60集特别节目改编而成,其特色在于以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为主线,以有代表性的历代国宝为切入点,通过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等权威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本套图书一共4卷,分别为夏商~南北朝卷、隋唐~辽金卷、元明卷、清代&两岸故宫卷,《CCTV国宝档案特别节目:国宝中的历史密码(夏商-南北朝卷)》为清代及两岸故宫卷,全书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海内外读者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赏鉴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
  本篇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义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那么中华文明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从哪里起源?这些成为一代代学者孜孜不倦追寻探索的问题。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神话人类起源。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用麻布纺织而成,上半部是两个人的上半身,左边是女娲:高耸的发髻,细长的眉毛,眼神中透露出女娲的娴静,她左手搭住伏羲的肩膀,右手执规高举头上。
  画的右边是伏羲:他头戴方巾,方巾上插着一支形似满弓、尾如麦穗的簪子,与女娲侧面相觑,圆圆的脸庞上一片祥和。
  伏羲右手揽着女娲的肩,左手执矩举在头上,用食指与女娲对指着。规和矩是指圆规和矩尺,皆是用来做方和圆的工具,伏羲和女娲手上拿着规和矩,寓意天地万物的方和圆都是伏羲和女娲制造的,也同时象征着天圆地方。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中的线条类似工笔描法,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伏羲女娲两人双肩上载着太阳,双尾下含着月亮,身后左右,宇宙茫茫,星汉闪闪。
  2009年8月,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览中,展出了《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画中画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并且是交媾在一起的形象。
  画中伏羲女娲修长的身躯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都穿着红色的对襟镶边花上衣,直到腰部两体相连,合穿一条裙子,裙裾之下,则是两条粗硕丰满、相互盘绕的蛇身。
  为什么画中会呈现出伏羲女娲蛇尾相绕的形象呢?中国古代就有“三皇五帝”之说,伏羲和女娲都是三皇之一。相传,他们都是人类的始祖,而女娲原本是伏羲的妹妹。一次天降洪水,兄妹俩爬进一个大葫芦里,躲过了劫难,然后伏羲和女娲成婚,繁衍了人类。这幅《伏羲女娲图麻布画》描绘了伏羲女娲合体缠绕的形象,是因为伏羲和女娲最初出现在神话故事中时,就是人身蛇尾的样子。
  伏羲和女娲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人物,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国传统的古史系统当中,居于三皇之列,有很多生动的传说,更重要的是,伏羲与女娲的组合,为中国的古史系统,提供了一个起源性的传说。有学者考证,伏羲是和盘古联系在一起的,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世界创造者,那么伏羲也就成了世界的创造者。
  根据古史传说,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这个传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经过一次洪水的浩劫,人类灭绝,只剩下伏羲和女娲,他们是兄妹两个,最后结成婚姻,才开始了人类的繁衍;另一个版本是女娲抟土造人,用黄土照着自己的样子造人。
  事实上,包括伏羲女娲在内的一些古神话传说都是一种历史的影子。所谓历史的影子,就是说它包含历史的速递。但是,毕竟是口口相传的结果,但是就伏羲女娲本身来说,这个氏族部落存不存在,现在还难以定论。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出土时保存非常完好。除了麻布的颜色变成土灰色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丝毫损坏腐朽痕迹。麻布画经历了千年的埋藏,依然色彩鲜艳、经纬分明。这幅画用麻布纺织而成,用中原汉族所崇拜的伏羲和女娲作为题材,纺织出对神仙描摹的图画,充分反映人类对生命的崇拜。
  既然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了我们今天的人类,那么伏羲女娲的传说,是否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呢?文明的起源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
  文明这一概念非常复杂。有学者做过统计,中西方关于文明的概念,达到数百种之多。现在比较通行、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标准,就是四要素说,包括城市、金属、文字和礼仪性建筑。
  但是,如果把四项标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民族,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文明,但它却没有铜器时代,也不冶炼青铜器;再比如文字存在于许多文明里,但在中国古代,匈奴民族也建立了政权,却不使用文字。这四项标准在许多民族里,有的存在两项,有的存在三项,有的四项都存在,所以可以说,人类文明是在不同的区域里发生的,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另外,在历史长河里,这四项标准并非齐头并进,不是一下子就在某一时期全部出现,要有一个过程。有的民族和地区,可能这几项出现得早;有的民族可能文字萌芽的状态早一些;有的民族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借用别的文明的文字,比如邻国日本的文字就是借用中国的汉字产生的。
  人面鱼纹陶盆:古人图腾崇拜鱼神
  人面鱼纹陶盆敞口卷唇,由细泥红陶制成,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额头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了这件陶盆,这样一件彩绘精美的陶盆的用处到底是什么?在原始社会,孩子是部落繁衍壮大的希望,可在疾病灾害面前,古人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当部落中有儿童夭折,人们便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在陶盆上绘制招魂纹饰埋在部落附近。这件人面鱼纹陶盆,就是当时盖在瓮棺上的陶盆。陶盆上神秘的纹饰,不仅是古人对神灵崇拜的实物资料,同时,陶盆的鱼纹和网纹图案,也是古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稍有变形的鱼纹,表达出人们把鱼神作为图腾崇拜的愿望。
  作为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珍品,人面鱼纹陶盆上的纹饰,今天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然而这些神秘的纹饰,恰恰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古人愿望最真实的呈现。在同时期出土的陶器上,有图腾彩绘的很多,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幅彩绘巨制。
  人面鱼纹盆所处的时代是仰韶时期。仰韶文化距今大约七千到六千年,主要范围是在今天的陕西和河南地区,比较重要的遗址有很多,例如:西安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还有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等等。这个时期的陶器,最主要的就是烧制出来的很鲜艳的陶器。
  以人面鱼纹盆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是仰韶的早期文化,反映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达到相当高度。它的艺术造型,它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宗教信仰,也都很有意思。仰韶文化时期,特别是仰韶文化的早期,还处于一种平等的农耕村落社会。当时,陶器上除了人面鱼纹以外,也有其他一些符号,这就跟文字的起源有关系。因为我们的文字,毕竟是从符号到文字的。再从墓葬来看,这时候的随葬品,每一个墓室都是三四件,也没有什么贫富的悬殊,大家处于比较平等的状态,所以说仰韶文化时期还处于一种原始社会平等的农耕村落社会阶段。
  不管是人面鱼纹盆,还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大量精美陶罐,不管是上面的花纹还是器形都非常精美,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拥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这能不能证明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文明呢?
  看一种文化是不是文明,会使用文明形成的一些特征。反过来考察这个阶段,具不具备文明形成标志和特征呢?我们会发现,早期仰韶文化文字还处于符号阶段,另外,虽然在遗址里面发现有零星铜片,但它还没有在社会生活里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也看不到有城市。整体上说,仰韶文化、半坡时期,整个社会还处于一种平等的、团结的、和谐的田园生活阶段,应该算是正在走向文明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
  第二篇 青铜之光
  本篇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齐吉祥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丁孟
  它们是立国的重器,它们是王权的象征,它们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们是青铜器。从后母戊鼎到妇好鸮尊,再到亚丑铜钺,每一件国宝都凝结着数千年前的文明智慧,每一件国宝都展示着数千年前的文明瞬间。
  后母戊鼎: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体形硕大,长1.1米、宽0.78米、高1.33米、重达832.84公斤,鼎的主体呈长方形,腹部下方连接着四个中空的柱足。此鼎有两个立耳,两耳外侧装饰有虎噬人纹,鼎的腹部外侧铸有多种图案,包括饕餮纹、牛首纹和兽纹,腹部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因此人们称其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王为他的母亲戊铸造的青铜器,它以前叫司母戊鼎,这一名字一直用了40多年。
  后母戊鼎不仅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同时也是中国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艺术瑰宝。自它出土,专家学者们就一直不断地推测和考究它的名字,以及它的身世。为什么叫后母戊?这样一个宏伟神奇的鼎究竟是谁铸造的?又是怎么铸造出来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驱使专家们去拨开重重谜团,发现历史真相。
  有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都认为后母戊鼎是武丁的后代为他的母亲做的。司是祭祀的意思。司母就是祭祀母亲,他的母亲死在戊日,所以叫司母戊。这个名称解释起来合情合理,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的破绽和疏漏,因此司母戊这个名称在中国使用了很久。
  20世纪九十年代,妇好墓被发现以后,一些专家看到妇好墓里的铭文,经过反复比较、仔细对照,才确定这个“司”字反过来就是一个“后”字。武丁在甲骨卜辞的记载中他有三位正妻,其中一个就是戊。根据后母戊鼎的纹饰,还有造型风格,学者们认为应该是武丁或者是武丁的后人做的这个大鼎。戊的身份是王后,而鼎原本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因此为王后做这个鼎,或者说取名为“后母戊鼎”实际上就是强调这个祭祀的对象的身份是王后。基于此,人们把之前的称呼改为后母戊鼎。
  1939年3月的一天,农民吴培文正在用探杆找宝,突然探杆触摸到一枚硬物,竟然使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自己探到了宝。当挖到10米深的时候,突然听到“当啷”一声清脆的声响,铁锹碰到了金属器物,村民们仔细观看,原来是一个长满铜锈的巨大青铜器。这个长方形大家伙大如马槽,七八个人都抬不动,村民们便开始沿着它继续挖,终于这只巨大的铜鼎完全显现出来。村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它,就叫它马槽鼎或大方鼎。据说鼎应该有一对立耳才对,可不知为什么这只大鼎只有一只立耳,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想象中的另外一只立耳。有人猜测可能在埋入地下之前鼎耳就已经断了。
  关于后母戊鼎的发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桥段。发现这个鼎的时候,发现者吴培文才十几岁。大鼎被发掘出之后,专家发现鼎的耳朵弄丢了,于是就问他。他如实回答:“当初就发现大鼎有一个耳朵,另一个耳朵是我拿油锤给砸下来的。”一句话道破原由。所以后母戊鼎的两个耳朵实际都损伤了。一个是原来就损伤了,现在根本找不到,最后配了一个耳朵。另一个耳朵被发现者拿油锤砸断,后来又复原上去的。
  大方鼎呈长方形,有两个立耳,腹下连接四个中空的柱足,两耳外侧装饰一对虎噬人纹,鼎的腹部装饰有饕餮纹等图案,饕餮纹又叫兽面纹,它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形象。这些精美的花纹图案代表了自然神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物的崇拜。
  虎噬人纹装饰在大方鼎的两耳外侧,虎性情凶猛,是百兽之王,在人们的心目中,虎又是威武勇猛的象征。大方鼎上的虎噬人纹更让人不寒而栗: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
  如果仔细观察人们就会发现,被老虎叼在嘴里的人头并没有恐惧的神态,反而显露出一种平静的表情。好像猛虎并不是要真正吃人,而是在保护他们,这不符合逻辑的图案令人费解,为什么即将被老虎吃掉的人竟能面不改色呢?
  除名称外,后母戊鼎上那些怪异的纹饰也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比如后母戊鼎上表现的是两个虎对含着一个人头,同样的素材,在南方出土的还有叫虎食人卣的,也是张着虎口含着一个人头。龙虎尊,基本都是类似的这些题材。虽然一眼看过去让人不寒而栗,可仔细看来却非如此,因为老虎口中含的那个人头表情和神态都非常祥和,丝毫没有惊惧之样。有人认为这种场景实际上是巫师做法的一个场景,巫师在利用虎的神力,完成他跟天地之间的沟通,通过这个法相然后去占卜、去祭祀。所以这种图案在当时,与其他祭器、礼器的功能是相同的,而且跟所有者的地位也相同。
  无疑,后母戊鼎高度体现了殷商的冶金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该鼎也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代表作。那么追根溯源,中国的青铜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的标志性发现又是什么?
  考古工作者把早期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生产工具和武器的材质划分三个时期:一个是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就是武器和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的材料;青铜时代,顾名思义是铸造的生产工具和武器都是以青铜材料为主;铁器时代,就是生产工具和武器都是以铁材料为主。在中国,夏朝是我国进入青铜时代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属于夏代晚期的遗址,那里就出土了一些青铜器。
  妇好鸮尊:中国首位女将军“代言人”
  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猫头鹰。妇好鸮尊高49.5厘米,整尊以一只宽喙高冠、圆眼竖耳的猫头鹰为原型,展现出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将之风。
  妇好墓出土的一对妇好尊分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在河南博物院评选镇院之宝的时候,作为妇好墓代表文物——妇好尊当仁不让地得到专家们的一致推荐。
  专家们认为,妇好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妇好尊能被推选为“九大镇院之宝”之一,还因为这件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有的专家甚至说,青铜尊就是妇好的“代言人”,见证着中国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妇好是位女将军。古人认为鸟是战神,它的图案代表的就是有关战争的图腾,所以妇好尊出现在妇好的墓里也就证实了这一说法。时代不同,人们对于动物的观念也有所不同。今天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猫头鹰,觉得夜猫子进宅是不吉利的象征。其实在古代不是这样。早在四千多年前,陕西就出土过尊,那时候人们就把它看成吉祥鸟。到了商代,人们对于已经有了图腾的崇拜,因此这个鸟也进入到人们崇拜的行列里。
  在殷墟妇好墓旁有这样一尊雕像,雕刻的正是妇好的形象。和其他古代女性形象柔弱、娇美不同,妇好被人们刻画得披坚执锐、威风凛凛。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身世传奇的妇好,在世时并非一般人物。她不仅是一位后妃,还是一位女将军。据史书记载,妇好经常参与战争和主持国家的祭祀活动。她率军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有甲骨文记录,妇好非常善于用兵,有一次,她率兵一万三千人巧设埋伏,配合商王的大将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在三千多年后人们发现的妇好墓中,不少文物都成为妇好女将军身份的佐证。在墓中,曾经出土过两件铜钺,一件重9公斤,另一件重8.5公斤,这两件铜钺为人们描绘着体力过人的妇好挽弓搭箭、驰骋沙场的场景。
  而大墓中出土的妇好尊,更是妇好女将军身份的最好诠释。
  在1976年发现妇好墓之前,甲骨文里面对妇好就有几十处记载,其中一处记载她带着一万三千人去作战。今天说一万三千人,大家可能觉得数目不多,可三千多年前,一万三千人差不多相当于商朝国力的一半兵力。有史册评价她是中国第一个女将军,真是一点都不为过。她是骁勇善战的女将军,而且擅长打伏击战。
  武丁和他这几个夫人的关系,大家从史书记载中也能读出一二,妇好的能力强、名气大,因此也更容易得宠。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
《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神话人类起源
人面鱼纹陶盆:古人图腾崇拜鱼神
C形玉雕龙:早期中国龙形象的代表
玉琮王:良渚人的宗教法器

第二篇 青铜之光
后母戊鼎: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青铜礼器群:最早采用合范技术铸造
妇好鸮尊:中国首位女将军“代言人”
偶方彝:殷商超豪华祭祀礼器
亚丑铜钺:殷商最能显示等级的武器
四羊方尊: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

第三篇 春秋战国的军事武器
越王勾践剑:青铜剑之王
连弩:冷兵器时代的一朵奇葩
杜虎符:调兵遣将必备信物
青铜车马器:夏商周战车的零部件
《孙子兵法》竹简:最古老的版本面世

第四篇 古蜀国文明三星堆
玉器神人头像:第一代古蜀国国王
玉方舟:造型融合各种祭祀元素
青铜神树:通往古蜀国大门的钥匙
大立人青铜像:最高大精美的青铜像
青铜神坛:再现古蜀国人祭祀场景

第五篇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陵铜车马:古代铜铸艺术的神品
青石甲胄:秦朝军服改革的里程碑
6号陪葬坑:文官俑为何手拿小刀、身背磨刀石?
李斯碑:十字碑文见证历史

第六篇 汉朝人的华美装扮
汉代裸体俑:一丝不挂难掩汉服魅力
素纱禅衣:单件重量不足一两
玉舞人:汉代最流行的“袖舞”造型
妆奁:有身份女子的象征
铜镜:一面会变魔术的镜

第七篇 汉朝的科技
地动仪:世界地震监测仪器的鼻祖
长信宫灯:极具环保价值的“台灯”
青铜卡尺:游动中测量长、宽、高
人体经脉漆俑:昭示汉代针灸的发达

第八篇 汉朝人的幸福生活
《庖厨图》:专门表现烹饪的画像石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西汉人能喝多少酒?
击鼓说唱俑:中国汉代第一俑
六博棋:一盘棋引发“七国之乱”

第九篇 汉代的军事改革
额济纳汉简:记录汉代政治、经济和军事
葆塞天田延袤三里七十:汉代的防御工事
《马王堆驻军图》:兵马钱粮标示于军事地图
汉代行军青铜釜:军队烧水煮饭的炊具
东汉青铜马:汉代最早出现的马

第十篇 西汉外蕃南越国
南越王龙钮金印:个头大于汉皇金印
玻璃牌饰:中国最早的平板玻璃
南越王屏风:中国最早的屏风实物
南越王古铁剑:汉代最长的铁剑
青铜烧烤炉:随美食家沉睡地下2100年

第十一篇 英雄辈出的三国
铜雀台与二乔:铜雀台实为军事基地
《三顾茅庐》:刘备更擅管理和经营
三国吴简:记录吴国经济军事状况

第十二篇 神奇的火烧赤壁
《曹操征东吴图》:三国第一次大会战
《草船借箭图》:诸葛亮、孙权智慧的结晶
诸葛亮的发明:损益连弩,木牛流马
《帝王名臣画像》:桃园三结义,肝胆相照
《关壮缪立马图》:忠义之士的典型代表

第十三篇 魏晋人文风貌
青瓷莲花尊:中国是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
青瓷虎子:起源战国,盛行魏晋南北朝
兽耳青瓷卣:三国时越窑青瓷的精品
马头鹿角金步摇:民族融合的产物
《女史箴图》:游丝描的典型代表作
北魏木板漆画:隶书向楷书过渡

第十四篇 中外交流的序曲
胡人骑兽烛台:出自三个幼儿合葬墓
胡人杂技佣:贵族的堂会——百戏
北魏鼓乐陶俑:魏晋时写实之风形成
大同北魏窑藏:波斯器皿深刻影响中国

第十五篇 乱世珍宝
《快雪时晴帖》:仅次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鸭头丸帖》:王献之行草风格代表作
《平复帖》:中华第一帖
《洛神赋图》:人神传奇浪漫的爱情故事
《鸳鸯七志斋藏石》:七对夫妇的墓志铭

第十六篇 佛光东渐
《皇帝礼佛图》:国家支持促进佛教兴盛
《文昭皇后礼佛图》:佛教造像艺术世俗化
云冈石窟:雕凿历史分三个时期
天龙山石窟:佛像造型趋于丰满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