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国是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统一大帝国,它终结了西晋以来中国历史三百年的分裂局面,更是大唐王朝盛世到来的前夜。开皇之治天下兴盛,大业之年天下动乱,大隋王朝两代皇帝经历冰火两重天。
本书是《隋朝那些事儿》系列的最后一卷,从杨广即位一直到隋朝灭亡为止。杨广即位后大手笔登场亮相,营建洛阳新城彰显帝王威严,开凿大运河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苛政太急加上三征高句丽导致天下大乱,大隋王朝最终走向灭亡。让我们一起来看动乱之后的天下大治,体味帝国瞬间崩塌的惊心动魄。冬雪历史,精彩纷呈。
“五贵”走红
从杨广即位大手笔登场亮相到清除异己再到清算宗室,虽然像杨暕那样极个别人属于咎由自取,绝大部分人都很冤枉。可以说, 虽然杨广即位之初做了几件从后世角度看起来算是丰功伟业的事情,可杨广终究变得越来越骄横。即使是在处理杨暕事件中,杨广也显示出了专横的一面,不加辨析地将齐王府僚属全部流放边地。所以他一怒之下杀掉高颎、贺若弼等人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都知道,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最高决策者皇帝用什么样的人。在这一点上,杨广同样做得很不好。虽然即位伊始,杨广便着手建立自己信任的核心领导班子,但从他任用的人员素质来看,杨广显然不是个合格的皇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构建了“四贵”辅政的局面,后来变成了杨素一人独揽大权,再到后来架空杨素,抬高柳述的地位,朝廷内的政治斗争一直没有停息。杨广即位后,清除了隋文帝杨坚时期的老臣,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政治班底。
杨广的用人体系最主要的一个变化是对宰相的调整,正所谓“屋在乎柱,国在乎相”。即位伊始,杨广为了维持稳定的政局,任用的宰相是尚史令杨素、内史令杨约和萧琮、纳言杨文思和杨达, 此外还有苏威。从人员结构上看,是以关陇贵族和先皇辅政班底为基础的宰相班子。
但是随着杨素被清除,这个宰相班子很快瓦解。杨家三相的局面不复存在,杨素和杨文思年老体衰不久后去世,杨达也因为没有什么政绩,所以没有进入朝廷中枢核心机构。前文我们说过萧琮后来也被罢免,大业初年的宰相班子成员已经减去大半。大业四年(608 年),杨广任命平陈有功的亲信元寿为内史令,将其补充进宰相班子。但是此后元寿除了跟随杨广征讨突厥之外,没有参与有关朝政的决策事宜,只能算挂名宰相,真正参与朝廷政务决策的是苏威。
隋文帝杨坚驾崩时,苏威担任右仆射,杨广即位后又加封大将军,大业三年(607 年)的时候曾经劝杨广不要大修长城,后来因为高颎事件受牵连,被排挤出了宰相班子。不过苏威和耿直的高颎、贺若弼不同,在杨广面前他愿意做个软骨头,一年后又复任鲁郡太守,随即就被召进朝廷担任太常卿,又担任纳言,重新进入宰相班子。当时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共同参掌朝政,时人称之为“五贵”。
“五贵”虽然当时不都是宰相班子成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五个人成了事实宰相。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五个人中除了苏威担任纳言,其余四人都不是三省长官,甚至都不属于三省的官员, 有的人还是武将,而杨广的亲信、三省长官之首的元首反而不在“五贵”之中。这就已经反映出宰相班子体系的一种变化,在此之前的大业三年(607 年)杨广对律令官制进行过一次修改调整,此后便有了宰相制度方面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依托于人事体制改革的变化,而是杨广个人权力意志的体现。
在大业四年的这次宰相制度变化上,最能体现出杨广特色的就是以其他官职加上宰相官职的称号,而且这些称号很不规整,例如苏威担任纳言之前,以太常卿的身份参与朝政;裴矩以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御史大夫裴蕴等人专掌朝政。
所谓参与朝政、专掌朝政等头衔,就是可以出入宫禁,与杨广一起制定政策、参与政务决策等,这些头衔或多或少都带有临时性,不是正式的官职称号,也没有品级,貌似是杨广想授予谁就授予谁,因人设职,属于临时差遣性质。
不过,这种临时差遣的宰相头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杨广时代的一种制度,杨广可以通过这种临时加官的方式,将一些品级较低却又便于使唤的官员笼络到自己身边,从而让自己的权力意志施展得更加充分。
在杨广任命的“五贵”中,宇文述出身关陇贵族,也是杨广府邸的旧臣,在夺嫡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苏威是先帝隋文帝杨坚的重臣,是“四贵”变成“五贵”的新晋宰相;裴矩出身山东世家大族,由北齐进入北周又入仕隋朝;虞世基和裴蕴出自江南,南陈灭亡后入仕隋朝。从五个人的身份来看,隋朝宰相出身关陇贵族在杨广时代逐渐打破,人员基础不断扩大。前文我们介绍过宇文述和苏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主要看一看另外三个人的品质和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广在随着皇位逐渐稳固后,他用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思路,以及隋朝政治的发展走向。
目录:
第一章 大业开年
第二章 整修文治
第三章 帝王风雅
第四章 风向转变
第五章 炫耀四方
第六章 三征高句丽
第七章 天下大乱
第八章 走向大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