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白棉花,红棉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84581
  • 作      者:
    刘鉴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讲述母亲的纪实小说,也是一部讲述中国南方农村的长篇小说,催人泪下、励人奋勇向前。著名学者、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90高龄的雕塑艺术大师潘鹤先生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馆长张泽明先生为本书联袂创作插图。

展开
作者简介

  刘鉴,实力派纪实文学作家。1973年生于湖南桃江。当过农民、记者、编辑、公务员。曾在市级基层博物馆、省级报社、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工作,现为广州市委宣传部正县级干部,并任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广州广电传媒集团等多家国有企业监事。其作平立意高远,以质朴生动的文字再现历史场景,以冷静深邃的笔触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著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红雪地》及长篇报告文学若干部。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讲述母亲的纪实小说,也是一部讲述中国南方农村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母亲一生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精巧的结构安排,从农村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变化。比如,母亲从奢华出嫁到背井离乡再到携子孙重返故土,曾章甫从南下求学到关进监牢再到挑筐卖货;爹爹从当兵到教书育人再到逼女嫁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展开
精彩书摘
  《白棉花,红棉花》:
  我家的书桌不是放在书房里,而是放在卧室里。
  我家的房子虽然破旧寒碜,却总算是一组“建筑群”。中间的“主体建筑”共四间:三间正房、一间偏房。三间正房都是用泥砖与木板混合作为墙壁。房上都是灰黑色的瓦盖顶。当时大哥刘道任已与我们分家。靠西即靠近池塘的两间正房是大哥家。靠东的一间正房是我家的卧室。卧室里摆着农村流行的“丁字铺”。除丁字形的两张床之外,房里还有点儿空间,所以就在窗下摆了一张半圆形木桌——这就是书桌。两张床各靠一面墙。农村说的“丁”字,严格地说,应该是“横折”。因为两张床的床尾是拼在一起的,这样是为了节省空间。卧室里靠北墙的床并不是紧贴着墙的,母亲在床与墙之间,留了她与姐姐们洗身的地方。靠东墙的床是两个姐姐的。门后藏着洗身的木盆。床上的灰黑色的粗麻纱蚊帐,发挥了像墙体一样障眼的作用。
  正房外靠东边,就着卧室的墙,搭建了一间偏房。偏房由泥砖、木板和茅草组成,显得很简陋。偏房里,靠外是灶,灶往里是餐桌、食柜。再往里,撑着一人高的竹篾席,弄出一间房。这实在算不得房,只是摆着一张竹床。这房是小哥刘式农的卧室,这竹床自然就是小哥无论春夏还是秋冬的床了。
  除主体建筑之外,其东西还各有一座游离于主体建筑之外的建筑物。靠东的茅屋,是我家的茅厕和杂物问。靠西的茅屋,是大哥家的茅厕和猪圈。我家没有养猪,所以猪圈改作了杂物间,主要堆放作柴用的树枝和干稻草。
  在爹爹练毛笔字及豺狗叼走我家唯一一只小母鸡的时候,母亲挺着大肚子,正在马圈子盖上的悦会计家。
  马圈子盖是一块圆形屋场,从古到今,大家都这么叫它。马圈子盖上有两家人:一家姓刘,地主成分;另一家也姓刘,贫农成分。当时那两个刘家的家境与成分是完全相反的——贫农成分的刘家较富,住着瓦房;地主成分的刘家家徒四壁,穷得只剩下地主成分。较富的贫农家的男主人叫刘悦琨,是大队会计。大队的人都尊称他为“悦会计”。
  旁边较穷的地主家的男主人叫刘建仁,年纪轻,跟我小哥同岁,也与小哥同辈。
  悦会计家原已有三个儿子,春节前刚得了一个女婴。女婴是我母亲接生的。这天,女婴才半月大。悦会计的堂客黎胡玲在房里坐月子,由悦会计的母亲打点月子。
  悦会计的母亲个子很矮,人很善良,人们一般叫她“大翁妈”。
  母亲坐在悦会计家的产房里烤火,跟大翁妈婆媳俩闲聊,手却不停地在纳鞋底。麻绳穿过鞋底的咝咝声是令人心地踏实的动人乐曲。
  产房里的火很旺。大翁妈戴着一双黑布手套在炉边剥棉桃,她把剥出来的白白的棉花丢进身旁的篾筐里,把干枯的桃壳一瓣一瓣地扔进炉里。
  母亲没在意屋外是雨落还是雨歇,她午饭后就来了这里,有几层收获:一是来看看她接生的女婴;二是来闲扯打发时光;三是免费享受这里火炉的热气。天近傍晚,雨不知何时已停歇。母亲准备回家做饭了。因为爹爹不会做饭,两个姐姐只能当帮手,还不能完整地弄饭菜。母亲收好针线,反手在背后系紧围裙,穿上木屐,拿着鞋底,挺着大肚子,从悦会计家出来。
  母亲出来后,悦会计家旁边较穷的地主家的女主人建嫂子问道:“良伯娘,几时生啊?”
  建嫂子喊母亲“良伯娘”,是因为爹爹的名字叫刘孟良,生产队里比爹爹小一辈的人中,不少人习惯喊爹爹“良伯伯”,喊母亲“良伯娘”。建嫂子的丈夫刘建仁,从小到大一直像爹爹的亲侄儿一样,所以他们两口子叫“良伯伯”“良伯娘”,比其他人叫得更亲。
  母亲笑着回答:“不晓得几时生呢,反正是I临产的近边了。”
  当时农村没有医院,人们不知道预产期,根本不知道几时生。孕妇都凭感觉自己估。估不准的,就可能在路上、山里、田间,也可能在别人家,或在茅房等地发作。
  母亲挺着大肚子,穿着木屐往家走。
  马圈子盖与我家之间只有两丘田。农闲季节,田里干涸着,齐齐地立着脚踝高的枯稻草桩子。几堆码得老高的稻草垛,像蹲在田边解手的妇女。不知谁家的几只鸡和几条狗,埋头在田里找吃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豺狗进我家
第二章 老年得子
第三章 米汤喂养我
第四章 艰难的头胎
第五章 汉寿解放
第六章 合葬
第七章 曾章甫进监牢
第八章 小繁纯走了
第九章 织女、绣娘与农妇
第十章 饱饱饿死了
第十一章 加入农业合作社
第十二章 “高烧”
第十三章 好厨娘
第十四章 曾章甫含恨辞世
第十五章 舅外婆的关怀
第十六章 保管员
第十七章 离开康家山
第十八章 三岁丧父
第十九章 母亲的童年
第二十章 日寇来了
第二十一章 嫁给曾章甫
第二十二章 婚后生活:由平静到动荡
第二十三章 胡家段的恩爱
第二十四章 “夫妻档”学校
第二十五章 庄子湾的新成员
第二十六章 熬过水肿病
第二十七章 月子只坐了五天
第二十八章 陪教
第二十九章 又添新成员
第三十章 “四类分子”
第三十一章 起新屋
第三十二章 道任娶亲
第三十三章 “也许还能活两年”
第三十四章 放牛
第三十五章 背着满崽捡茶籽
第三十六章 采茶
第三十七章 吉高叔爹当媒倌
第三十八章 可恨的冰棒
第三十九章 乐怡辍学
第四十章 清波接班
第四十一章 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第四十二章 乐怡收徒
第四十三章 红色的铁链锁
第四十四章 违心的相亲
第四十五章 我家出了个荒货佬
第四十六章 废品收购站
第四十七章 毛坨遇见何黑岩
第四十八章 沸腾的村庄
第四十九章 毛坨病逝
第五十章 南国红棉
第五十一章 爹爹离世
第五十二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