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9397
  • 作      者:
    张春娟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启龙,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外藏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等。主要从事藏学、语言学研究。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中外文著作10多部,学术译著若干。
  获第三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第三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
  
  田兵,男,1966年生,博士生导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词典学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展开
内容介绍
  《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研究》从萨义德学术研究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基本精神出发,在比较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勘定人文主义为萨义德学术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而后殖民问题仅是其人文主义思想所涉及的一个主要问题域。基于此,《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研究》把萨义德文化批评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研究场域移置人文主义背景下,在文本细读中梳理了萨义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征和发展脉络,并以这一思想为主线,把萨义德有关话语再现、文化霸权、世俗批评、晚期风格、知识分子等问题的研究连贯成一个整体,即其人文主义文化批评思想。在此基础上,《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精神特质及实践途径,*后落实到萨义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践主体——知识分子问题上。
  《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研究》的读者对象为文学理论工作者及爱好者、高校学生。
展开
精彩书摘
  《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研究》:
  1949年7月,萨义德在CSAC毕业。随后,萨义德在开罗接受坚信礼,希望通过宗教来洞悉事物的本质,并由此离开其身份经历带给他的分裂、混乱状态。但最终体会到的仍旧是一种错置的感觉。
  同年10月,萨义德进入维多利亚学院(VictoriaCollege,简称VC)学习。学校除阿拉伯语和法语老师外,其余都是英国老师,虽然学生中却没有一个英国人,但他们都是殖民地精英阶级的成员。他们在这里学习大英帝国的生存之道,但这些生存之道在萨义德看来毫无用处。然而,具有反讽或象征意义的是,这些殖民地精英反而成了反殖民的领袖。在这里,虽然焦虑和不安仍挥之不去,但萨义德很快就融人了周围环境,淋漓尽致地释放了其压抑多年的反抗力量。他与不服统治的非白人学生结为一体,全校都成为他的同盟,对抗英国老师。他们用学校禁止的阿拉伯语回答问题,公然与老师对打。开学不到一个月,萨义德便以擅长煽动暴民的领袖才干而恶名远播。这一恶名再加上其亲力亲为的打斗使萨义德在一次学生与老师的混战中被逮个正着。为此,他被赶出学校。在父母的求情下,萨义德才得以返回学校,留校察看,但他在英帝国教育体系中已前途渺茫。
  多年之后,在写《文化与帝国主义》时,因拍摄纪录片的需要,萨义德翻出来20世纪40年代在开罗生活时拍摄的录像和照片。对于这些音像和彼时的生活,萨义德(2004:86)做出了这样的评论:“我失望的不是那些镜头拍得多糟……而是它们排除了太多东西,似乎做作而僵硬,根本摒绝我们生活中一切努力与不确定的痕迹……这一切都凸显着我们那时候的矫揉:一个家庭下定决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小的假欧洲集团,无视于周遭的阿拉伯世界,一意将焦点集中于家中子女与合意的亲戚,对周围那个世界只给偶尔一瞥……”对于这个家庭之茧,成年后的萨义德深刻体会到,只有破茧,才能成蝶。美国的求学之路正是他破茧成蝶的开始。
  1951年夏,萨义德离开埃及,前往纽约求学,踏上流亡中的流亡之路。萨义德就读的赫蒙山(MountHermon)寄宿学校位于马萨诸塞州,远离城区。进校后不久,萨义德即发现这所学校在其和善宽容的外貌下隐藏着对非白人学生的极端歧视和压制。在前几所学校,他至少还能知道谁是敌人,但在这里,客观的评判标准,如成绩、分数背后是学生无法知道的评判基础。萨义德很快发现,他“需要时时提防学校权威,需要发展一套机制或冲力,才不致被吓退,因为他们尽力让我闭嘴,使我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我由此开始终身的一场奋斗和尝试,就是破解一个权力的任性与伪善,这权力的权威完全立基于它作为道德代言人的意识形态自我形象上,行事诚信,目的单纯”。这种新的反抗意志“与过去的'爱德华'毫无关系,而是建基于表面下另一个慢慢形成的自我认同”(爱德华·萨义德,2004:282)。这一身份认同就是摆脱“爱德华”之后的“萨义德”。至此,多年来萨义德深陷其中,使他几近分裂的身份魔咒开始淡出。尽管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一魔咒仍时隐时现,但萨义德已学会如何控制它,使它的影响降到最低。
  ……
展开
目录
总序换个视角看世界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萨义德文化批评的人文主义维度
第一节 萨义德:流亡中的知识分子
第二节 萨义德的文化批评理论与后殖民理论比较
第三节 萨义德文化批评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维度

第三章 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 人文主义批评之起点:反再现
第二节 反再现之后:文化抵抗
第三节 人文主义批评之理想:文化共生

第四章 萨义德人文主义文化批评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实践中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世俗性
第二节 抵抗的阐释学:人文主义的批判性
第三节 人文主义批评实践策略:回归语文学

第五章 人文主义批评的实践者——作为主体的知识分子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历史及当下生存状态
第二节 萨义德知识分子观:“不屈不挠的博学”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界定:流亡性与业余性
第四节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实践:在美学和政治之间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