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蓝皮书》能够在宏观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实现低碳转型,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
《广东省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蓝皮书》又能够紧系民生,将政策体系的实践意义落实到与之相关的普罗大众身上,为民众养成生态文明观念提供智力支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广东省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蓝皮书》主要梳理和总结了广东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与实践经验,在对现行政策工具的绩效加以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上,展望“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转型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及其机遇和挑战。
《广东省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蓝皮书》主要呈现了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相关专题研究报告与论文,同时附上了政策汇编以供参考查阅,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的路线图、战略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结构特征与因素分析
(一)广东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概况
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平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13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6.2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唯一GDP超6万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的省份。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降到5%以下,标志着广东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广东的工业长期以轻工业为主体,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重工业化的趋势,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51.6%上升到2010年的60.5%。广东是中国第一外贸大省,2013年进出口总额1.09万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外需疲软,广东的外贸和吸引外资增长率持续下滑,经济增长率也回落至7.5%~8%左右,总体上转入一个以调结构为主的中速增长阶段。
(二)广东省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其结构特征
1.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但能耗强度趋于下降。广东以占全国1.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约1/9的GDP,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但广东为此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也是中国能源消费最多的省份。2011年,广东省消费能源2848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6%。从图1可知,2000-2011年间,随着经济增长,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12年间增长了两倍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6%。同妻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广东的GDP能耗强度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84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0.63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24.9%。
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比重最大的是原煤,2011年原煤的比重为51.5%,但广东省自2006年起不再生产原煤,消费的原煤全部依赖省外调入和进口;其次是原油,2011年的比重在25%左右;再次是电力(这里的的电力主要指水电和核电,包含省外调入),2011年电力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在20%左右;比重最小的是天然气,2011年仅为6.2%,但其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见图2)。
2. 广东省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及其结构特征。为了简化计算,本报告根据各种能源的这算标准煤系数,将《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广东省实物量能源平衡表中的28种能源汇总成13种能源,具体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其他石油制品、天然气、电力、热力和其他能源;将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分为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和电力、热力这两种二次能源在加工转换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由图3可知,2000-2011年间,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而增长率呈现波动状态。2010年,广东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5.22亿吨当量,比2005年累计增长了38.3%,年均增长6.7%。目前广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上升,2013年估计突破6亿吨当量。
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部门结构上,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九成以上。其中,工业(不含火电和供热)产生的碳排放比重在44%~51%之间变化;能源加工转换部门的碳排放比重在25%~35%之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排放比重在10%左右;生活部门的碳排放比重在2000-2011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波动范围在7%~9%之间,其中城镇居民的生活碳排放量约占了生活部门总排放量的2/3。
广东工业部门(含火电和供热)的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占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的62%~75%;在工业内部,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比重达85%~87%。2011年,广东省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依次是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钢铁、化学原料及制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纺织、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金属制品,这10大制造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制造业总排放量的77.56%,但增加值仅占制造业增加值的56.11%,其中前3大制造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制造业排放量的38.64%,但仅创造了制造业增加值的8.4%,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比重与其增加值比重不相匹配。
3.广东省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变化。
(1)广东省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广东省名义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除了在2004年略有上升外,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865吨/万元下降至2011年的1.029吨/万元。实际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除了在2004年和2011年比上年略有上升外,也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797吨/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1.216吨/万元,下降了32.3%(见图4)。
(2)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行业结构。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1年为3.177吨/万元,是广东省当年碳强度均值1.216吨/万元的2.61倍)。工业部门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下降为1.18吨/万元),其中,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排放强度最高(2.03吨/万元),其次为制造业(1.15吨/万元),采掘业最低(0.32吨/万元)。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制造业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该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是制造业平均强度的5.3倍;其次是钢铁、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纤维制造等4个行业,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是制造业平均排放强度的4.2倍、3.4倍、2.7倍和2.3倍。
第一章 低碳发展篇
1.经济新常态与碳排放峰值时代的来临——兼论广东省低碳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
2. 中国繁荣基金(SPF China)项目报告——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低碳政策框架、前景预测与建议
3. 碳交易试点运行绩效及碳交易机制成熟度评估——以广东省为例
4. 欧盟、加州与广东碳交易市场的比较研究——基于市场机制和成熟度的视角
5. 产业结构对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基于STIRPAT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 能源环境篇
1. 广东能源消费与低碳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2. 广东省阶梯电价政策的居民调查与节能效果检验
3. 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助力广东节能减排
4. SBM-DDF方法下的环境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行业面板数据
第三章 生态补偿篇
1. 《珠江水资源保护规划》之东江水资源生态补偿价值测算方法研究
2. 广东省河源市生态补偿机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四章 资料汇编
1. 广东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2. 广东省201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
3. 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
4. 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
5. 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6.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实施细则(试行)
7. 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