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07414
  • 作      者:
    彭文英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彭文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201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教委“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主讲“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生、本科生课程,著有《绿色北京环境优化》、《从聚集到扩散: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研究》、《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单吉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博士,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低碳经济研究,著有《有机农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符素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丹麦哥本哈根地质地理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
刘正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擅长在区域经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管理中应用3S技术。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已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危害、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大力推进首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系统梳理资源环境与生态可持续理论体系基础上,分析评价了首都土地资源承载力,考察了水资源现状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梳理了垃圾污水处理及水土流失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水资源保护及垃圾污水管理措施完善的对策建议。并从资源环境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绿色发展及生态规划角度对绿色北京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环境保护进行了战略性思考,为促进首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研究者及规划管理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资源及其构成
传统意义的资源是从人类的需求利用角度来界定的,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自然资源)和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社会资源)。前者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源被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又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等所有为商品生产而投入的要素都被归为资源。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资源一般是指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一)“资源”的内涵
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对于资源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随着对资源含义认识的深化,对资源所包含的要素、内涵特征形成了共同的观点,如下所述:
1.稀缺性是资源的本质特征
资源稀缺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中
的核心问题。从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论”
到李嘉图的“相对稀缺论”直至密尔的“稳态经济”理论,其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环境及其极限和质量的退化问题,以及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和政策方法(朱远,2010)。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人们不断研究资源的节约性、集约性及替代性。
2.需求性是资源的本质属性
某一自然存在物是否被人类当作资源,并不完全由其自然属性决定,它首先必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类有用,也就是它符合当时人类的需要,不被人需要的事物不能算作资源(陈奇斌,2011)。资源除了一小部分直接作为人们需要的对象外,大部分是因为生产而被需要。只有符合当前经济条件下人的欲望才是需要,而资源状况又是决定生产能力和经济条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源状况的发展又成为人类需要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的需求性迫使人们不断研究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不断进行资源利用规划,保障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3.人类利用资源能力的有限性是资源的约束性
任何被归为资源的成分必须有获得和利用它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因而使资源的范畴和资源的生产率不断发生变化。技术进步使人类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使资源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拓展了资源的范畴;技术进步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效率,人类可以利用资源生产出更多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小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性。人类利用资源能力的有限性迫使人们不断改进技术方法,为资源的节约、集约及替代寻求实现途径。
4.资本性是资源的经济特征
近年来生态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自然资本”概念
自然资本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皮尔斯和特纳在1987年的《布伦特兰报告》
中提到“生态资本”一词,为1990年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一书中首次提出“自然资本”概念奠定了基础。是指由自然提供的全部资本。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戴利
认为自然资本是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是指整个自然环境(包括清洁的空气、水源和土壤)都是获取价值增殖的资本。诸大建(2007)对自然资本概念作了更为具体的解读,认为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源供给能力,还包括地球对于污染和排放的吸收和降解能力,以及生态愉悦能力等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资源的资本性特征要求我们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即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起资源核算制度、补偿制度、规划制度和监管制度。在计算自然资源成本时,不能简单考虑资源开发、运营等成本,还要考虑资源的资本性。这是我国当前自然资源利用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资源的构成
资源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进和文化的发展
,人类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朱迪·丽丝,2002)。在人与自然的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
展开
目录
第一章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理论体系
第一节相关含义剖析
第二节资源环境与生态可持续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第一节北京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第二节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第三章水资源评价及利用保护
第一节水资源现状
第二节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
第三节水资源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第四章垃圾污水问题及管理措施
第一节北京市垃圾问题
第二节北京市污水问题
第三节完善垃圾污水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五章首都山区水土流失及治理对策
第一节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
第二节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效果
第三节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第六章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口资源及动态变化特征
第二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七章绿色发展及对策
第一节绿色北京建设内涵
第二节绿色经济发展及对策
第三节低碳城市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第八章生态规划与区域发展模式
第一节生态适宜性与脆弱性分析
第二节现代化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
第三节尺度生态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