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00
1.1.1政府的环保行动00
1.1.2企业的环保行动00
1.1.3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0
1.1.4研究意义0
1.2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0
1.3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0
2相关理论基础
2.1计划行为理论0
2.1.1计划行为理论概述0
2.1.2计划行为理论的五要素0
2.1.3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0
2.1.4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0
2.2高阶梯队理论0
2.2.1理论概述0
2.2.2作用机制0
2.2.3高阶梯队理论的发展0
2.3变革型领导理论0
2.3.1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内涵0
2.3.2变革型领导的考量0
2.3.3作用机制0
2.3.4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发展0
2.4信息不对称理论0
2.4.1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概念0
2.4.2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容0
2.4.3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作用0
2.4.4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措施0
3文献综述
3.1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述评0
3.1.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0
3.1.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0
3.1.3研究简评0
3.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述评0
3.2.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0
3.2.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0
3.2.3研究简评0
4国外企业环境行为
4.1美国企业环境行为0
4.1.1美国环境政策的历史变革0
4.1.2美国企业环境行为0
4.1.3美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0
4.2日本企业环境行为0
4.2.1日本环境政策的发展0
4.2.2日本企业环境行为0
4.2.3日本企业环境信息披露0
4.3欧盟企业环境行为
4.3.1欧盟环境政策的发展
4.3.2欧盟企业环境行为
4.3.3欧盟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4.4德国企业环境行为
4.4.1德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4.4.2德国企业环境行为
4.4.3德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5中国企业环境行为机理
5.1企业环境行为历史演进
5.2中国企业环境行为现状
5.2.1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5.2.2变量选取和赋值
5.2.3描述性统计
5.2.4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
5.3CEB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5.3.1概念模型
5.3.2变量描述性统计
5.3.3相关性检验
5.3.4多元回归结果
5.3.5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
5.4结论及启示
5.4.1结论
5.4.2启示
0030046管理者与企业环境行为
6.1企业家贡献
6.2环境型领导者特征
6.3实证研究
6.3.1文献回顾
6.3.2模型构建
6.3.3多元回归分析
6.4结论与启示
7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
7.1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制度
7.1.1相关制度及其主要内容
7.1.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推广
7.2CEID评价指标体系
7.2.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2.2CEID指标体系的内容
7.2.3CEID指标体系的赋值
7.3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7.3.1样本选取
7.3.2数据来源
7.42005年CEID披露现状
7.4.1具体指标均值分布
7.4.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52006年CEID披露现状
7.5.1具体指标均值分布
7.5.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62007年CEID披露现状
7.6.1具体指标均值分布
7.6.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72008年CEID披露现状
7.7.1具体指标均值分布
7.7.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82009年CEID披露现状
7.8.1具体指标均值得分
7.8.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92010年CEID披露现状
7.9.1具体指标均值分布
7.9.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102011年CEID披露现状
7.10.1具体指标均值分布
7.10.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112012年CEID披露现状
7.11.1具体指标均值分布
7.11.2具体指标频率分布
7.12CEID披露质量的变化趋势
7.12.1总体和分项指标均值比较
7.12.2总体和分项指标频率比较
8CEID质量的影响机理
8.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8.2模型构建
8.2.1股权制衡度
8.2.2企业盈利能力
8.2.3公司存活能力
8.2.4政治关联度
8.2.5股东压力
8.2.6突发事件
8.2.7企业性质
8.2.8市场化水平
8.2.9国际化水平
8.2.10债权人压力
8.3描述性统计
8.4回归结果
8.5结论及政策建议
0050069结论与启示
9.1结论
9.2启示
9.2.1加快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9.2.2充分发挥环境传播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9.2.3加强企业自身环境管理建设
附录
附录1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内容节选
附录2企业环境行为问卷调查表(简)
附录3CEID样本上市公司简况
附录4中国CEID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