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与应用》:
2.4指标体系分析
指标体系分析主要针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三方面分析,一是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指标组成的全面性;二是指标体系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目标、绩效考核要求等的符合程度;三是指标可操作性分析。
2.4.1理论基础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组成,即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也称作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生物群落主要指动、植物群落,其中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驱动因素,环境要素包括水、空气(气候)和土壤。因此从生态系统组成来看,完整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与应用》指标体系中,既有林地、草地、水域湿地等表征生物要素的指标,也有水、空气等表征环境要素的指标。
在生态环境评价中,人类活动不可忽视,由于人类高级智能生物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已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过程,成为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改变速度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自然变化过程。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指出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即“人类世”。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短短两三百年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地球上对其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唯一物种。我国生态学家马世俊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也是基于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功能的巨大改变和影响,强调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不能把人类活动排除在外。因此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体现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与应用》指标体系中,也充分考虑到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几个指标均是体现人类活动这方面的,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是体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生态景观的影响;其余三个指标主要体现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或胁迫。
2.4.2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程度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规划目标、绩效考核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如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草原退化得到遏制,宜林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在指标体系中,表征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是特征指标,如水源涵养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有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和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表征林草自然生态指标有林地覆盖率和草地覆盖率。
(2)在开发管制方面要严格控制各类开发活动,城镇布局要强化集约化开发,集中建设,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保证林地、草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
在指标体系中,体现空间开发程度的指标是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体现生态空间的指标是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和水域湿地覆盖率。
(3)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排放总量减少。
在指标体系中,体现产业结构、污染物治理的指标有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三个指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包括生活、工业和农业各种来源污染物排放量,综合体现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污染源排放达标率是区域内主要工业点源能够达标排放废水、废气情况,具体体现污染治理成效。
(4)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重点考核区域空气、水质质量,林地、草地、水域等生态空间组成结构的质量和数量、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弱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农产品生产、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
指标体系主要从生态功能、生态结构、生态扰动、环境质量、污染负荷等角度设立指标体系,没有涉及工业化、城镇化、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财政收入方面的指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所选择的指标体系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规划、绩效考核等有关要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