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能源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7249
  • 作      者:
    杨忠敏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能源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理论与实证》适合能源经济与管理、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气候政策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人员及相关工作者阅读。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研究我国能源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在逻辑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从理论上研究能源效率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揭示能源技术创新及其他因素对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的作用机制;第二,分别从省际和工业两个层面,研究我国能源技术创新对省际和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第三,从国家层面研究我国能源技术创新与碳排放量、能源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长期均衡和动态关系,基于化石能源和无碳能源技术减排效果的差异,从省际角度研究我国两类能源技术创新对不同地区碳排放影响的差异;*后,*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有助于提升我国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的能源技术政策。
展开
精彩书摘
  1.3.3节能减排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后纷纷提出节能这一概念。世界能源委员会在1979年首先提出了“节能”的概念,其定义为“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与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1991年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能源基础术语》中指出“节能”是“用科学管理与采用先进技术的方法,在使用能源的各个环节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能源大百科全书》认为“节能”是“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技术和政策来减少能源消耗,它是一种科学用能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所称的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与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与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认为可以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在能源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的每个环节中实现节能。
  节能分为广义节能和狭义节能两种,狭义节能是指“节约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节能在从能源资源的开发、输送与转换(电力、蒸气、煤气等)或加工(各种成品油、副产煤气为二次能源),到用户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工作去做”;广义节能是指“除狭义节能内容之外的节能方法,如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各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能源稀缺性的加剧,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能源要素的生产效率,强调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因此,“节能”的内涵逐渐发生了转变,逐渐被“能源效率”所代替。
  ……
展开
目录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1.3概念界定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文献综述
2.1能源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
2.2能源效率的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
2.3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2.4本章小结
第3章能源技术创新对节能减排影响的理论分析
3.1能源技术创新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2能源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
3.3本章小结
第4章能源技术创新对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
4.1能源消费现状
4.2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
4.3省际能源技术专利测算
4.4能源技术创新对省际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5本章小结
第5章能源技术创新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
5.1工业能源消费比较
5.2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
5.3能源技术创新对工业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6章能源技术创新与碳排放的长期均衡与动态关系
6.1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
6.2中国能源技术专利的测算及现状
6.3能源技术创新与碳排放量的长期均衡与动态关系
6.4能源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与动态关系
6.5本章小结
第7章能源技术创新对省际碳排放的影响
7.1省际碳排放量测算与比较
7.2化石能源与无碳能源技术专利界定及现状
7.3模型设定
7.4实证分析
7.5本章小结
第8章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政策建议
8.4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