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37487
  • 作      者:
    范湘萍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以后经典叙事学“跨文类”、“跨媒介”和“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语境,从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九部作品,研讨其叙事结构、话语、修辞伦理等艺术特征,探索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当代作家的叙事风格,使其转向关注现实与历史的。
  《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共分为七章,介绍了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渊源和艺术特征,以及后经典叙事学的构成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跨界小说”的跨文类叙事、叙事文本中的“跨媒介”叙事、女性主义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特征、美国族裔小说的修辞性叙事特征以及跟随后经典叙事“跨学科”的研究理念,在“文明冲突论”的支撑下研究新文类“9.11文学”的叙事艺术,总结指出以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发展态势为研究语境的小说研究可进一步开拓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视野。
  《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适合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对美国文学和叙事学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语言教学研究文库: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
  在构成小说《五号屠场》的十个章节中,冯内古特假托的作家雍永森总共出现了三次:第一章、第三章和第十章。第三章的出现可谓一笔带过,好像是硬塞进小说的字里行间,为了提醒读者这是一本元小说而故意为之。第十章中雍永森评价541号大众星上关于“不管我们有时似乎死亡到什么程度,我们将永远是健在的”的理论说“我对此却并不过分高兴。”,因为人都活着这地球肯定会有问题,正如当看到一个小册子上说“在2000年以前,世界人口的总数将翻一番,增至70亿。”时,雍永森所给出的评语是“我想他们那时的生活都不会好的。”这句评语应该是作家冯内古特托雍永森的口说出的唯一一句批评性话语。第一章中,冯内古特以雍永森的人物身份出现在小说中,以超然、冷漠的语气、不作任何评论地回忆二战和德累斯顿大轰炸,并讲述了一件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我认识的一个人因为拿了别人的茶壶而真的在德累斯顿被枪毙了。(3)”雍永森没有说这件事公平与否,批评性话语在这里是缺失的。在整《语言教学研究文库:后经典叙事语境下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中,这件事在以毕利·皮尔格里姆为主人公的故事中被重复了很多次。在书的结尾,第十章,这件事又被提起,“那可怜的老中学教员埃德加·德比从这儿的一处地窖里拿了一个茶壶被逮住了。他是在犯抢劫罪的名义下被捕的,审判以后就被枪毙了”。最后作家除了为读者提供了埃德加·德比拿茶壶的地点,和他被枪毙的罪名这些新信息,就让毕利对此事做了一个简单的评论,“就这么回事”——这个毕利从541号大众星生物那里学来的评论。显然,《五号屠场》作为元小说,作家冯内古特在小说中的批评性话语缺失得厉害,和多丽丝,莱辛在元小说《金色笔记》中借助主人公安娜之口陈述出自己对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跨界小说的看法无法等量齐观。《五号屠场》的元叙事性表现得不充分,从整体上弱化了这部小说后现代主义指涉:揭露自身虚构性这一典型特征;并且从第一章作者点明这是本元小说后,就开始一心一意叙述毕利的时间旅行,期间,作者的两次出现也只是为了让读者相信:战时他就和毕利在一起,他的故事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其内容是真实的。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冯内古特的这部小说只是挂着“元小说”的形,而行“现实主义小说”的实,再次印证了这是本明显具有现实主义转向的“跨界”小说。
  2.3.3非线性叙事结构——历史性书写
  如果说《五号屠场》中的艺术创作技巧——“元小说”只是让这部小说具有了表面上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无法真正地诠释它的“跨界”本质,那么它的非线性叙事模式和任意循环的语言结构可以说毫无疑问地展示了冯内古特这一当代著名作家的后现代主义思维。美国文论家海登·怀特(HaydenWhite)曾经说过,“必须先将对历史的理解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通过这种语言结构才能把握历史的真实价值。历史是一堆'素材',而对素材的理解和连缀就使历史文本具有了一种叙述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的深层内容是语言学的,借助这种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把握经过独特解读的历史。(王岳川,1999:202)”《五号屠场》作为一部反战作品,展示了作家冯内古特对历史的严肃思考和深刻反思。冯内古特通过把真实的事物和想象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通过让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出场,使历史事件成为虚构世界里的热议主题,揭示了作家对历史、战争、人性的人道主义解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渊源和艺术特点
1.3 后经典叙事理论的构成和发展走向
1.3.1 后经典叙事学的学科构成
1.3.2 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方向:跨文类、跨媒介和跨学科

第二章 “跨文类”叙事:冯内古特的跨界小说《五号屠场》
2.1 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内古特的新现实主义转向——跨界小说《五号屠场》
2.1.1 冯内古特——文评家笔下的多重身份
2.1.2 多丽丝·莱辛的“跨界小说”理论
2.2 从冯内古特的人道主义历史语境看《五号屠场》的现实主义主题
2.2.1 冯内古特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语境
2.2.2 《五号屠场》的现实主义主题
2.2.3 荒诞世界中冯内古特式的应对
2.3 后现代主义的凸显:《五号屠场》的元小说叙事形式和非线性叙事结构
2.3.1 元小说的概念和特征
2.3.2 《五号屠场》的元小说叙事形式
2.3.3 非线性叙事结构——历史性书写

第三章 叙事文本内部的“跨媒介”叙述:德里罗的《欧米伽点》
3.1 唐·德里罗与媒介文化
3.1.1 聚焦美国社会现实的唐·德里罗
3.1.2 德里罗与媒介文化的交集
3.2 电影与小说之合谋: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
3.2.1 《欧米伽点》:两种媒介叙事的交响乐
3.2.2 “慢”与“快”的寓言:艺术与现实的二元对立
3.3 《欧米伽点》的“跨媒介”叙事特点
3.3.1 两种媒介的杂糅
3.3.2 跨媒介叙事的叙事效果

第四章 女性主义叙事的多角度阐释
4.1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叙事
4.1.1 20世纪20年代的女权运动及“新女性”
4.1.2 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叙事
4.2 精神的困顿,自我的塑造:苏珊·桑塔格的《在美国》
4.2.1 苏珊·桑塔格及其激进的美学
4.2.2 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女性叙事:多元叙述聚焦
4.2.3 女性形象与自我的塑造
4.3 孤独与爱的对峙: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
4.3.1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笔下的小镇人
4.3.2 隐藏中的“第二故事”,讲出“不可叙述事件”
4.3.3 性别的叙述:冲破“男性的欲望情节”
4.3.4 孤独与爱的二元对立

第五章 修辞性叙事视域下的族裔文学
5.1 芝加哥学派
5.2 寻找回家的路:托妮·莫里森的《家》
5.2.1 莫里森与非裔美国小说叙事
5.2.2 双声部复调叙述
5.2.3 从“不可靠叙述”看男性人物的伦理观
5.3 文化夹缝中的生存:汤亭亭的《女勇士》
5.3.1 从家庭故事看美国华裔文化身份
5.3.2 自传小说的多层次叙事

第六章 文明冲突中的叙事维度:“9.11文学”
6.1 “文明冲突”的社会历史语境
6.1.1 冷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四个范式
6.1.2 “文明冲突论”的主旨内容
6.1.3 反恐主题:“9.11”后的美国社会
6.2 他者的书写: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
6.2.1 厄普代克式的书写
6.2.2 “后9.11时代”美国社会冲突的全景呈现
6.2.3 信仰的危机:当代美国人的彷徨与恐惧
6.2.4 同情的叙事角度和别样的他者书写
6.3 沉默者的言说: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
6.3.1 审美转向:“9.11”事件的反叙事
6.3.2 创伤叙事
6.4 文学想象中的救赎之路: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6.4.1 科伦·麦凯恩的双重身份
6.4.2 结构主义的渊源和空间转向
6.4.3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结构主义叙事:时空并置
6.4.4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二元对立的政治寓意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